APP下载

10年了,几亿人还在看他“一人食”

2022-05-30古月一刀

看世界 2022年19期
关键词:美食家食堂美食

古月一刀

《孤独的美食家》剧照

很少有一部剧,能像《孤独的美食家》一样。其每集剧情几乎都能概括为一句话:杂货商井之头五郎在忙完工作后,肚子饿了,遂在附近找了一家饭店吃饭。酒足饭饱后,满意而归,一集结束。

但就是这样的“千篇一律”,卻积累了大批的拥趸,影响力也大大超出了本国的范畴。这部剧从2012年开始,一直拍到了如今的第十季。

它究竟有什么撩拨人心的魔力?

一个人的狂欢

美食作为世界通用语言,打动每一个人总是不需要什么特殊的理由。大概是刻进基因里的天性作祟,即使如今物质生活依然不成问题,但人们心中,总是对食物充满莫名的向往。

就和大家爱看吃播一个道理,即便看上去这种行为很没营养,也能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刺激,获得心理代偿,满足某种欲望。

《孤独的美食家》就扮演着“吃播”角色,但它的制作更精良。自2012年播出第一季以来,每一季都受到好评和追捧,豆瓣评分也保持在9分以上,是网友心中实至名归的“最下饭日剧”。

作为剧中唯一的角色,井之头五郎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大叔,剧中会旁白出很多他内心活动的碎碎念,显得既真实又可爱。

寻找餐馆时的五郎很倔强,即使已经饥肠辘辘也要认真挑选,不能浪费一次邂逅美食的机会。“啊,这家店看起来不错。”“那家好像常客很多,应该味道可以,可以作为候选。”“这个中华料理店看起来很正宗啊,不会中文的话会不会不太好点菜?”

其实,这些心理活动,和原作者漫画家久住昌之笔下的漫画角色是一模一样的。

久住有时会对一些门窗紧闭、看不到店内景象的小店望而却步,同时又禁不住好奇,因为他知道,这些看似神秘而又带点紧张感的小店,很可能会有十分美味的佳肴。宅男的他,又少了点独自迈入的勇气。这时,他往往会羡慕起古代的粗犷浪人—他们肯定能随意地推门而入,直接叫上一杯酒吧。

回到《孤独的美食家》本身,好不容易确定了餐馆,五郎常常会在名目繁多的菜单前犹豫不决。

他常常偷瞄周围的人在吃什么,内心做出一番点评。“哇,那个看起来很不错!”“这个看起来好辣,但好想尝试,怎么办,试不试?”最终他常常模仿他人,点出和周围人一样的菜肴。

认真地吃

五郎吃到兴起,面部每一根皱纹和肌肉,似乎都在诉说食物的美味。

吃东西时,五郎不做作,该小口小口,该大口大口,一副性情中人作风。他不拘泥于所谓正宗、传统、秘制、独家等噱头,也不纠结于食材是否高级、产地在哪,一切以好吃与否为准。

吃爽了的时候,五郎会灵感突发,开发新吃法,比如把佐餐面包拿起沾菜汤吃,往往效果奇佳。而且他吃饭就是吃饭,非常专注和沉浸,不会有玩手机、发呆、想工作等行为。

《孤独的美食家》就扮演着“吃播”角色,但它的制作更精良。

《孤独的美食家》原作者漫画家久住昌之

虽然他吃得不拘小节,但他的餐桌礼仪却非常规整。饭菜刚上来五郎手是不上桌的,他要先仔细观察后才开动。他穿着西装吃饭,但几乎从没弄脏过衬衫。

比起一般的吃播,单纯谈味道,或者不说话一味吃,《孤独的美食家》在表现食物美味的时候,要用心很多。

拿一道简单的“鸡蛋培根菠菜三重唱”来说,剧本是这样写五郎的心理活动的:

“这种硬汉式的摆盘,丝毫不装腔作势,颇有一种嚷嚷着快来吃我的感觉。”“菠菜吃起来,感觉自己成为了大力水手,像是叫嚣着‘来啊,布鲁托。”说罢,五郎还比了一个大力水手亮二头肌的样子。

相较于“太好吃了”“味道很淡,但透着一股奢华感”之类评语,上述描写显然有趣且生动得多。这里作者显然是花了心思的。

《孤独的美食家》剧照

五郎吃的饭店,大都是人均2000~3000日元(人民币100~150元)的大众饭店,这与漫画原作所处的时代有关。

漫画原作最早曾于1994—1996年连载于月刊,2008年开始又在周刊不定期更新。1990年代泡沫经济崩坏和2008年金融危机两个微妙的时间节点,无不与萧条的经济气候相关。

作品未曾呈现五郎自宅的样子,甚至连超市熟食、便利店的便当之类的快餐也绝少提到。身处1990年代的五郎,和同时代的大多数都市人共享着相似的生活方式,例如对外食的依赖。

在当时的背景下,比起那些高档餐厅,五郎去的定食屋与大众食堂,让读者和观众更有共鸣。

比起那些高档餐厅,五郎去的定食屋与大众食堂,让读者和观众更有共鸣。

不谋而合

五郎叔的设定并非成功人士,而是一个还在打拼的生意人。

他每次都会拎着公文包谈生意,但生意成没成、赚了多少钱都没有交代,这也是该剧刻意弱化的,想要给五郎叔一种普适性。他的生活状态就是现代都市人的写照,特别是在大城市奋斗的打工人的写照。

这些人的生活基本是“两点一线+X点”,两点是固定的—家/出租房,公司/学校/单位。而X成为了每天的小期待,这些餐厅、饭馆、酒吧是他们可以从繁忙枯燥工作中暂时解放出来的小小容身之处。

生活有太多让我们被迫社交的时候,而忙完之后的独处,反而成为了都市人群最珍贵的时间。此时吃到的饭,喝到的饮料,遇见的人,体验到的室内环境,相当程度上决定了现代城市人一天的幸福感。

久住昌之恐怕不会想到,自己画在1990年代的作品,会火爆30年之久。生活在1990年代泡沫经济刚刚崩坏之际的五郎,可以在20年后依然坚持固有的生活方式。

更难以预料的是,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面对美食的内心独白,可以通过自媒体渠道表达,五郎探店方式又与当今大行其道的美食博主、吃播节目等不谋而合,让这个总是“一人食”的中年大叔在当今的语境中同样受欢迎。

不同于《舌尖上的中国》以及大受好评的日剧《深夜食堂》,《孤独的美食家》的选题,大多是日常接触得到的食物,坚持大众路线,不会偏或怪,会重点表现肉质的结实和主食的口感。以碳水为基础、结合荤素搭配的一餐,佐以松重丰的表演,能带给观众满满的饱腹感。

而《深夜食堂》中,食物只是一种媒介,关键还是展现东京的众生相、描绘都市人群的百味人生。这其实也是众多食物题材剧集的主流手法,比如《饮食男女》《满汉全席》《东京大饭店》,毕竟从食物到人,才能把故事讲得更为有趣丰富。

《孤独的美食家》偶尔也会讲一些其他的剧情,但与上述作品不同,它最终仍会回到“吃饭”主线上。就此而言,它足够独树一帜。

责任编辑何任远 hry@nfcmag.com

猜你喜欢

美食家食堂美食
A taste of Jiangnan
“互助孝老食堂”值得推广
美食家忽必烈
食堂
幸福食堂值得推广
三千食堂
看不见的美食家
美食
大美食家
美食都被玩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