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符号的跨文化传播探讨
2022-05-30明睿
新时期,伴随我国政治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在国家深入推行“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中国文化在全球社会上得到了愈发广泛的关注与认可。作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服饰不仅是社会文化现象的凝结,还是对不同族群进行区分的一大标志。因为不同民族之间有着各不相同的人文风俗、审美趣味、生活环境等,由此决定了他们之间的服饰材料、造型、图案、色彩等也姿态万千、各具魅力。服饰材料的应用、造型的设计、图案的选择、色彩的搭配等,不仅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体现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趣味,不同时期的服饰被打下了不同时代的烙印。服饰的构成要素依据相应的文化传播模式所生成的编码即为服饰的符号化形式,其包含了各式各样的符号学词汇,这些服饰符号可实现独立的审美价值,继而外化成一个民族鲜明的个性特征。基于此,文章将从跨文化传播的内涵入手,分析服饰符号及其文化外交功能,探讨服饰符号的跨文化传播路径。
1 跨文化传播的相关概述
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被称为系统地研究跨文化传播活动的第一人的爱德华·霍尔在其著作《无声的语言》中,首次提出了跨文化传播该项概念,在他看来,文化是一系列体系的综合,表现出显著的生物性、媒介性以及潜意识性。跨文化传播是传播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研究对象以各种文化背景下的国家、组织、群体、个体等为主,剖析他们彼此间往来的特征、规律,感知并表达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意义,进而为跨文化交流传播提供有力支持。跨文化传播同时涉及到多种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作为一个庞大的知识系统,重要作用于对国际社会中各种文化间的社会关系、社会往来活动等进行阐释呈现。
跨文化传播同时涵盖了文化、传播两大相关概念,其中,文化属于是传播的对象,所以蕴含于传播之中;而传播则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两者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传播的一项主要功能在于可推动不同国家、组织、个体之间的文化交流,让人类的文明、智慧得到传播共享,进一步推动文化的融合发展。在如今全球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入背景下,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侧重于文化交流传播的文化外交已然转变成构建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的一条重要途径[1]。但需要明确的是,各种文化信息在传播期间,鉴于不同的传递会产生跨文化交流中的屏障,打破该层屏障,对自身文化进行更有效地呈现并开展更有效传播,是跨文化传播中相关人员所需解决的一项重要问题。
2 服饰符号及其文化外交功能
2.1 服饰符号
基于符号学视角,人类社会中各种有意义的物质形式均为符号,符号是通过媒介关联物、对象关联物以及解释关联物相互作用并建构的系统。在该系统中,各个符号均在于其他符号的区别中确立自身的价值意义,同时该种价值意義具有约定性。符号依托区别产生联系,依托约定让联系能够得到有效阐明。
服饰符号作为一种非语言形式的信息载体,其将人类生活中对其形式、意义达成的共识,在元素应用及基本手段达成目的的同时,通过传递的形式,将作用于呈现美的意义信息转化成符号,进而让人们基于对该部分符号的感知以领略人及所属物的和谐之美。服饰符号同时实现了对人体的修饰、形容以及定义,通过将服饰与人体相结合,一种稀松平常的方式建构并呈现着人的身体美感,传递着人的身体形态,依托材料、造型、色彩等的全面融合,反映着社会人独特的审美趣味。
2.2 服饰符号的文化外交功能
2.2.1 服饰符号是礼制文化的载体
通过服饰历史发展进程可了解到,其重中之重即在于礼的精神及维度,在漫长历史发展中,服饰与礼制构建起不可分割的联系,而这同时是服饰的一项至关重要的社会价值功能。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千百年来依托社会群体之间的礼法关系,以维持社会稳定、等级观念。正如唐朝经学家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所提及:“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由此表明,中国之所以称“夏”,是因为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夏具有高雅的含义;中国人之所以称“华”,是因为中国人的服饰十分美观。“华夏”一词,除去有地理层面的含义,还有文化积淀方面的价值,其在现实中的实体指向有民族、利益、经典、服饰等内容。礼制规范可见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周易》卷八《系辞下》中如此描述到:“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以此指定衣服之制,示天下以礼。表明了服饰在等级、身份中所能发挥的重要标志作用[2]。在过去,服饰除去被用以表示礼法制度,彰显等级身份,还表现出鲜明浓郁的伦理色彩,传达审美价值观念。
2.2.2 服饰符号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服饰上附着的各式各样的款式造型、图案纹样等服饰符号,承载着服饰文化的发展演变,所以可作为传承弘扬服饰文化的重要载体,并对当代服饰设计提供了创意素材。比如,在如今服装上较为常见的“卐字纹”,即可称之为“万字纹”,其作为一种传统图案纹样,最初被用作一种护符、符咒,之后发展成印度佛教的吉祥标志。“卐”音“万”,象征着“火”或者“太阳”。佛教传入中国后,“卐”被佛教徒视作一种吉瑞之兆,继而被用作一种装饰图案在服饰、建筑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象征着永恒、吉祥。与此同时,因为“卐”的字体书法与图案符号属于是十字交叉,向四方蔓延辐射,所以有“正大光明、吉祥万德、幸福永存”的寓意。在唐代武则天时期,“卐”的读音被定为“万”,并被赋予了“富贵不断”的寓意。而这仅仅是中国庞大服饰符号中所蕴含文化寓意的冰山一角,服饰符号所拥有的文化底蕴可谓深厚。
2.2.3 服饰符号是不同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凝结
虽然服饰符号伴随着时代发展的不断演变,但诸如材料应用、造型款式、制作工艺等则与特定时期的生产水平、生活需求密切相关,以此让服饰符号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形成了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传统手工制作与机械化生产不仅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体现,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分水岭。另外,随着现代社会不断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工业产品、环境艺术等都被转化、融入进服饰设计中,推进服饰作品设计的创新发展。与此同时,诸如中国画、戏剧、书法、瓷器、剪纸、刺绣等文化元素均与服饰符号发展转变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以此进一步印证了服饰符号是不同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凝结。
3 服饰符号的跨文化传播路径
3.1 传承与创新,推进多元文化融合
不论是哪一种文化都蕴含着自身独特的历史价值及现实意义。在全球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入背景下,推进多元文化融合发展,不仅要注重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还应吸纳其他国家、民族的优秀文化,继而营造出一种紧扣本民族文化,有意识与外来文化进行融合发展的和谐文化氛围。与此同时,在发展实践中不断开拓创新,要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还要兼顾推进现代文化的创新发展,在两者之间找到创新点、平衡点,进而使文化内容得到极大丰富。总体而言,推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的融合发展,赋予中国文化以更鲜明的世界性、时代性,对提升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至关重要[3]。鉴于此,服饰符号的跨文化传播应推进传统服饰文化与现代服饰文化有机融合,凸显文化内涵,在差异中探寻多元化发展路径,在应用实践中满足广大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在此基础上,应推进对传统服饰文化中的一系列文化符号的深度挖掘,并进行巧妙整体应用,将它们与当代颇具中国特色相关元素予以结合,实现创新重组,构筑出与当代社会相适应、颇具特色的新型服饰符号。除此之外,在展现本民族文化特征及个性的同时,还应把握西方人的審美趣味,建立具有深厚文化底蕴、适应跨文化交流要求的服饰符号,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
3.2 优化传播方式,拓宽传播思路
伴随现代跨文化传播的不断推进,对服饰符号的传播方式、传播思路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主要以传统服饰外销的途径以向世界传播服饰文化,以服饰纹样等服饰符号以调动外国友人对中国物质乃至精神文化的兴趣,然而因为文化差异的存在,使得服饰符号传播效果始终差强人意。新时期,越来越多外国友人选择来到中国亲身感受服饰文化,由此也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一条重要途径。基于此,应进一步优化传播方式,如基于服饰符号题材,创编相应的纪录片或相关学习教材,供由外国友人在领略服饰文化的同时,可感知到中国服饰符号蕴含的深厚内涵,进一步将他们培育成中国文化的传播者[4]。另外,还应不断拓宽传播思路,如随着新时期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应加强对网络媒介的有效利用,将中国博大精深的服饰文化以新媒体形式进行呈现,以此不断扩大其传播范围,提升传播成效。
3.3 推进学术、教育层面的引领
如今,各大电商平台上各式各样的传统服饰新品,线下组织开展的各种服饰文化活动,社会性的评论都各执一词,对服饰符号应当是保守还是发展长期都处在争论中。个人审美诚然不容忽视,但更多表现出的是多服饰符号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来自学界的相关理论指导较为缺失,鉴于此,推进服饰符号相关领域从业者、科研人员、高校教师等群体对服饰文化方面的科研研究、课题研究,构建科学完备的服饰文化认知体系,是推进服饰符号跨文化传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向。一方面,依托科研研究,可提升社会整体对服饰符号的认知水平;另一方面,通过高校教师掌握相应的服饰文化,可在日常教学中将服饰文化融入其中,以此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对服饰文化的认知水平[5]。基于此,在构建科学完备的服饰文化认知体系后,可进一步于高校设立民族文化课程,为服饰符号的跨文化传播提供有力支持。依托设立民族文化课程,可让广大学生群体了解、认识、认可服饰文化,以及在服饰文化中蕴含的中华礼仪文化,进一步自觉担负起传播服饰文化的重要使命。
4 结语
总而言之,中国服饰符号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独特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在推进服饰符号的跨文化传播中,应明确服饰符号的内涵及其文化外交功能,继而通过传承与创新,推进多元文化融合;优化传播方式,拓宽传播思路;推进学术、教育层面的引领等不同方式,以切实提升服饰文化的传播范围及效果,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引用
[1] 张鹏飞.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及审美意蕴[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4):6-9.
[2] 李羚,徐幸幸,朱梓轶.基于差异性的跨文化传播探究[J].公关世界,2021(20):196-198.
[3] 殷俊,康建兵.“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电影对外传播的创新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5): 131-134.
[4] 王子诺,陈博谦.服饰符号在国际政治中的跨文化传播作用及其影响[J].国际研究参考,2017(7):14-18.
[5] 鄂冠男.“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国民族服饰文化对外传播研究[J].艺术教育,2022(5):204-207.
作者简介:明睿(1996—),男,山东青岛人,博士,就读于韩国清州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