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云解决新中国粮食安全的智慧与胆略

2022-05-30刘建军

读报参考 2022年22期
关键词:陈云物价粮食

作为一种战略物资,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当今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粮食安全仍然是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调兵遣将打赢粮食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党和人民政权面临各种重大风险考验。其中,最为突出和重要的就是粮食供应不足所造成的粮食危机。解决大城市解放后的吃粮问题,陈云临危受命,肩负起打赢这场粮食仗的重担。

1949年5月9日,陈云离任东北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赶赴北平。5月底,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简称“中财委”),经周恩来推荐,中共中央任命陈云为主任。7月12日,中财委正式成立。

5月27日上海解放后,人民政府接收的大米仅能满足整个城市15天的用量。稳定物价成为中财委成立后面临的首要问题。作为关键商品,稳定物价最为紧要的就是要稳定粮价。7月16日,陈云给东北局财委李富春、叶季壮两人起草了电报,请他们研究可否挤出15万-20万吨带壳粮支援上海。

7月19日,陈云动身前往上海,调查上海经济情况,研究解决全国财经问题。针对上海极端缺乏粮食和棉花的问题,陈云主张从东北、华中、华东三个地区调粮到上海,以维持上海的供应。很快,中财委从东北调来20万吨大米支援上海。

10月15日,以上海、天津等大城市为先导,全国物价再次开始猛涨。11月1日、5日,陈云主持召开中财委第一次和第二次委务会议,分析物价猛涨的原因。陈云注意到,上海也曾一度连续平价抛售粮食和纱布,结果不仅没有稳住物价,反而使大量游资涌进上海抢购,投机商人以低价购入,坐待高价抛出,这是一个教训。

11月中旬,物价已涨了两倍,涨势渐趋稳定。陈云认为时机到了,立即组织开展了一场有目的、有组织、有步骤的制止物价猛涨、打击投机商人的战斗。在此前后,陈云调兵遣将,紧锣密鼓地从各地调运粮食。11月25日,全国各主要城市统一行动,大量抛售粮食、棉布,贸易部里电话铃声不断。时任中财委秘书长的薛暮桥后来回忆:“投机商人认定物价还将上涨,不惜高利拆借巨款,继续吃进。但国营公司实力雄厚,敞开抛售后逐步降价,投机资本遭到沉重打击。几天之内,就将这次波及地区最广、持续时间最长、物价涨幅最大的涨价风潮平息下去了。无论是物价总指数,还是主要商品的价格,都平息在预计水平上,这是极大的成功。”

“统购统销”渡过粮食难关

打赢粮食仗后,在总结调运、抛售粮食以平抑粮价的基础上,陈云更加注重从全党全国工作全局上思考处理粮食问题。

早在1950年6月党的七届三中全会上,他就讲,实现国家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稳定,必须首先解决粮食问题。同年11月27日,在第二次全国财政会议闭幕会上,他强调说:“人心乱不乱,在城市,中心是粮食。粮食少了不得了,粮食多了总不坏,拿到手里就是资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自1952年下半年提出過渡时期总路线后,粮食问题一直是与社会主义建设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是制约建设规模和速度的关键问题。

陈云说,搞现代化建设,农业放在第一位,因为农业不过关,工业就跑不快。而粮食又是农业的基础,发展农业生产的关键则是解决粮食问题。粮食是经济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物资,没有粮食就没有建设。

1953年5月7日,陈云南下到浙江杭州休养。休养期间,他与北京之间的电话、电报、信函来往频繁,商谈的多是如何尽快恢复国民经济,尤其是解决粮食问题。

9月,全国新粮上市,但销量远大于收购量,购销矛盾进一步加剧。陈云立即领导中财委征求各方意见,经过慎重研究、反复比较,最后提出在农村实行征购、在城市实行配给的解决办法,并向毛泽东、周恩来作了汇报,得到赞同。

10月10日,全国粮食紧急会议在北京召开。陈云在会上阐述了粮食供应的严峻形势,并指出,如果不采取适当的办法加以解决,还要更加严重;粮食形势吃紧,私商同国家争夺粮源的斗争将更尖锐。他以“两担炸药”作比喻,认为自由购买和征购都存在危险性,并逐个分析了八种可能的解决方案,最终提出实行粮食征购和配给是唯一可行的选择,并在会议上获得通过。

当时,毛泽东提出,日伪时期曾使用过同样的名词,希望改一个别的说法。陈云说,粮食部部长章乃器主张将配售改为计划供应,我们何不再将征购改为计划收购,简单地说,新的粮食政策合起来就叫“统购统销”。

实行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后,粮食难关渡过了,形势缓和下来。但陈云没有丝毫放松和大意。1956年9月党的八大后,陈云分管商业工作。这年11月,陈云在商业部扩大的部务会议上讲话时指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必须兼顾,吃、穿、用中,吃最重要,商业部必须高度重视解决人民吃饭问题。

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不减少

1959-1961年,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发生了全国性的粮食供应紧张。针对这种形势,陈云提出了很多缓和粮食紧张局势的主张。比如,进口粮食;动员城市人口下乡;缩短工业战线;粮食要省吃俭用,控制销量;猪、鸡、鸭、鱼的饲养,要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三条腿走路;补充豆制品、鱼类供应,以保证城镇人民最低生活需要等。

1961年1月,陈云在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上明确指出,现在粮食供应是紧张的。同时,他从三个方面详细分析了粮食供应紧张的原因,并提出必须集中力量加强农业战线,按照农、轻、重的次序来安排经济生活。

同年5月,陈云在外贸专业会议上进一步强调,“没有粮食是最危险的”,并从外贸工作的角度强调了粮食储备对于粮食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战略意义。

1962年2月底3月初,中共中央酝酿恢复中央财经小组,刘少奇、周恩来主张陈云任组长。陈云表示,自己当组长不合适,可以当成员。最后议定,李富春任组长,周恩来、陈云等为成员。

3月7日,陈云出席中央财经小组会议并作了发言。他说,建设规模的大小,不取决于我们的主观愿望,而决定于我们现有的物资、材料;要认真研究农业基本情况,搞好农业生产。当陈云讲到要准备对今年年度计划中重工业、基本建设的指标“伤筋动骨”时,周恩来插话说,可以写一副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是“综合平衡”。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陈云仍然高度重视农业和粮食安全问题。在农业的发展中,他把粮食的发展放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

在1978年底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指出,现在要先把农民这头安稳下来,农民有了粮食就稳了;摆稳了农民这一头,就是摆稳了大多数,天下就大定了。

陈云大力支持农业搞生产责任制,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同时,他指出,粮食问题依然不能大意,绝不能认为粮食已完全过关了,一定要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不能减少。

1980年,在浙江考察时,他不无感慨地说,只有手中有粮,遇事心里不慌。粮食是天天要吃的,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问题是一个事关全局的战略问题。

1981年12月22日,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上,陈云指出,粮食种植面积不能再缩小了,再缩小不得了。

陈云在解决新中国粮食问题上所展现出来的智慧、胆略、方法和作风,为党和国家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摘自《文史精华》刘建军)

猜你喜欢

陈云物价粮食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My plan for new term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我的粮食梦
TransitivityandCharacterization:AnalysisonDickinTenderisTheNight
市场物价
2012,物价的期盼
Gait analysis of patients with resurfacing hip arthroplasty compared with metal-on-metal bigfemo-ral-head tot ip p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