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教育意义

2022-05-30林晓红

海外文摘·学术 2022年22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大学生

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土壤,给华夏子孙提供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和浪漫的文化艺术,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并不断增强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史焕翔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一文的论述中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伦理型文化,文化观念与价值观念、社会规范紧密相连,汲取其中优秀文化基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价值导向。[1]”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当代经济发展、科技发达、文化和价值取向多元,在这喧嚣浮躁的时代,弘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从一定程度上消解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当代大学生作为新时代发展的主力军,肩负着传统文化传播重任,理应从中汲取文化精华,提高认识,提升文化品位,培养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三观,推动社会健康发展。

1 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状分析

1.1 学业压力大

繁重的专业课程、日趋严峻的竞争压力、各类竞赛活动、各种技能证书考试、提升学历等迫使大学生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学好专业知识,扎实掌握专业技能,从而轻视了人文课程的学习。像以医护专业为主的高校,医学的专业知识学习和贴近临床的实践操作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更高也更严格。即使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却没有多余的时间来进行学习。

1.2 功利性目的强

部分大学生会根据“是否对自己有利”而选择性学习。比如本人在授课《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认为这一门课程与其本身的专业毫无相关,自己只需要专注于专业学习,而这些人文学科可以不读、不学。部分学生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像历史类、汉字汉语、四大发明等内容,对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文学内容兴趣缺缺。这反映了一部分大学生浅显认为大学教育只是自己的专业教育,就是为就业做准备,没有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1.3 重专业轻人文

部分高校过分追求专业知识传授和技术技能的培养,轻视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薄弱的校园文化建设,没有文化底蕴的学校,会让学生无法切实感受文化力量,也无法让学生明白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大概念,是由中国、传统、文化三个较小概念组合而成的。国度性、民族性是文化的重要属性。中华民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主体。[2]”孙宏典先生也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定义为“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题,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3]”因而我们可以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经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4]”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劳动人民的智慧硕果和劳动成果的体现,且具有民族精神、人文情感、艺术魅力、哲学思想、宗教伦理等丰富的内容,能够滋养人的心灵,给人以希望和人生的启迪,能够树立国人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信心,从而消解和抑制现在社会浮躁喧嚣、价值陨落、道德失序的现象。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教育大学生的重要意义

随着信息数据多元化、快速的发展,多元的价值观不断冲击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现实价值和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开放、多层次的社会环境,各种思想文化交流愈发紧密,对当代教育提出新的挑战,特别是高校教育。高校是传播知识、培养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不仅肩负着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任,而且承担着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当代大学生理应深刻领悟和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主动做一个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传承优秀的中华品格和弘扬时代精神,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3.1 中華优秀传统文化能健全大学生的人格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学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帮助大学生在这个充满机遇、挑战和诱惑的数据时代,保持一份理智和克制,明确人生目标,懂得明辨是非,培养健全的人格。本文认为,我们要健全人格,首先要不断提升文化品位、培养审美情趣,并且要有正确信仰和理性的判断。因此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显得十分重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学思想为主流。儒家所提倡的“仁爱”思想至今都为世人所用,也是值得我们每个学习的品质。孔子认为,仁是每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准则。要实现“仁爱”,就要从“爱亲”开始,从而推广到普遍的爱。孝顺父母、尊敬师长、爱护家人、友爱亲朋、同情世人,这都是“仁”的表现,也是当代大学生所要习得和懂得,才能养成心存善良的情怀和拥有怜悯、同理之心。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以现实生活为参照,不断自省觉悟。所以,我们应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文化营养,习得人生哲理,并加以反思和实践,进一步提高对世界的认识。又如我们在学习唐诗宋词时,除了赞叹诗词艺术魅力外,还臣服于诗人们、词家们对宇宙万物、对人生理想所表达的思想精神。大诗人李白面对仕途种种不公和困阻,即使怀才不遇仍保持乐观豪迈的心态,不轻言放弃自己的理想信念,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不仅表达了自己克服困难的决心,而且深刻激励深陷泥沼的人们。因为李白始终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大词人苏轼一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告诫世人,为人处世,不应有主观成见和狭隘的思维,想要了解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就要客观理智,跳脱事件矛盾的漩涡,全面地认识世界。

因此,我们在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可以不断去凝练人生道理,拓展自我思维,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全面认识人与事,不断健全人格。

3.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所谓‘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人文知识内容涵盖了历史、哲学、政治、经济、道德、法律、文学与艺术等,所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让大学生热爱人生,保持对世界的热忱,保持积极进取的心态,从而使自己的幸福感不断提高。

大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可以在《诗经》中懂得“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明白劳动者对生活的热爱;可以在《史记》中了解华丽的历史人物画卷,明白历史更替的必然与无奈;可以在杜甫的“三吏”“三别”、汉乐府的诗歌、四大名著、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等读懂社会百态、人性诡变、人情冷暖等。这些丰富的情感体验,人生感悟,我们都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取而来。我们还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自己的“理想品格”,如屈原、岳飞、辛弃疾的爱国之情;黄道婆、公输班的匠心独具;关羽的义薄云天;曾参的诚实守信等。我们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感悟生命的真谛,端正人生态度,学会尊重,做一个人文素养高的大学生。

3.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大学生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是一个情感丰富且也极为敏感的群体。他们从五湖四海来到同一个校园,融入集体,在全新的学习生涯和生活环境中,“如何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成为他们极为头疼的事情。“社牛”的学生怕没了边界感让人生厌;“社恐”的学生不懂得如何迈出交往第一步;加上大学生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教育环境和生活习惯等,也让他们在与人相处多有摩擦。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课程经常“挂科”。因此,大学生应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去找到为人处世的哲理,学得如何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而这个答案,在很早之前,孔子已经给了世人明确的回复,方法就是“忠恕之道”。忠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为自己要在想到自身的需求和满足欲求时,也要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这是在告诉我们要学会乐于助人,为他人着想。恕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推己及人,不勉强别人做自己也不喜欢的事情。这个道理也被世人视为是交际的黄金准则。诗人杜甫对于人际交往也有自己的原则,他在其诗《徒步归行》中写到“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明确地表示了自己交友不在乎友人的年龄、地位和身份,只在乎是否交到知心、真诚的朋友。

所以,大学生要明白,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从中汲取思想精华,开阔心胸,丰富情感,树立正确的情感价值观,正己身,宽待人,不断提升自身的为人处事能力,从而学会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3.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富含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以及特色的民族文化,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地域风情、文化情感、民俗活动及艺术价值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领我们走进了不同时期的地域风貌和领略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特色,让我们感受到北方的豪迈富饶和南方的细腻充实;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浪漫、词人的豪情;让我们感受到历史演变的人生百态等。因此,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历史认同感。大学生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很好地深耕在优秀文化的肥沃土壤当中,逐步提高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更好地去了解自己国家文化历史的全貌,达到增强民族自豪感的目的。

4 結语

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少年说》一文讲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大学生学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的使命也是自身应肩负的责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教育当中,让大学生深刻明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与活力,可以窥其堂奥,稳步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达到“立德树人”的育人成效,从而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同时,也能培养大学生的人文气质、素质修养和家国情怀,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创新发展,铸就新的天地。

引用

[1] 史焕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J].红旗文稿,2018 (12):23-25.

[2] 王元奎,张喆.论中国传统文化对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6(1):65-67.

[3] 孙宏典.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7:5.

[4] 孙宏图.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3.

作者简介:林晓红(1991—),女,广东汕头人,本科,就职于广州康大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大学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大学生之歌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