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及途径探讨
2022-05-30徐军
徐军
心理健康包括良好的心理品质、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所在。中学语文教学涉及很多优秀的人物、历史事件,可以充分发挥文本的影响力,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保证学生心理健康,良性发展,为社会培养全方位发展的优秀人才。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品质、思想、心理等多个方面,以培养健全的人为主要目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素质教育是核心,而心理教育则与之密不可分。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维护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是提升学生基本素质的重要方式。另外,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情绪波动较大,心理很容易产生问题。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情况,也要随时关注其心理健康。尤其当学业压力大、受到父母责骂、成绩波动较大等情况时,更应当及时进行疏导,引导其正确看待问题。如此才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形成积极向上、乐于助人、艰苦奋斗的性格品质,成为健全的人。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加速落实素质教育
现如今我国教育领域正在逐步推进改革,促使以往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进行不断转变,而将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渗透在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够充分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以及思想品德的形成。从本质来看,素质教育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帮助学生实现心理健康的重要基础,同时还是推动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指的是教师从中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出发,综合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对相应的措施和方法进行选用,进而充分提升的心理素质并维护其心理健康的举措,其对于中学生基本素质提升以及综合能力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从本质上来看,其实施目标能够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相一致。
(二)积极推动社会发展
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能够推动素质教育在中学阶段的发展进程,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能够发现,社会环境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而当前在社会变革的过程中始终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这些均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负面影响。以家庭为例,若是父母本身面临着过高的生活压力,便会将對于子女的关注转移到工作当中,进而导致学生面临着家庭教养缺失的问题。与此同时,若是学生在学习中面临着过高的升学压力,便会激发学生的学业焦虑,进而导致其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在当前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中的信息普遍存在着多元化的特点,而这种海量未经约束和筛选的信息势必会严重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这些均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要求,由此可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教育领域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还是促进社会整体发展的主要途径。
(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心理健康是提升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基础,立足于具体情况来看,心理健康状态本身便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能够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有效转化,而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教师尽可能减少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为学生未来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学生如果具有健康心理往往能够更加积极自主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是其提升学习成绩以及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保障。除此以外,学生若是有着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便会用更加乐观和积极的态度应对困难,并在日常生活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热爱生活以及关爱他人等美好品质。由此可见,积极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保障学生的均衡、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现代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更多的科学技术被运用在教学过程中,其中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运用已经十分普遍。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利用ppt、视频、图片等形式,将授课内容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相较于传统的黑板与粉笔,这种直接刺激学生感官、听觉、视觉的授课方式,更能够吸引学生。尤其在文本中涉及历史故事、真实故事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视频,来调动学生情绪。
例如:当前,很多学生的抗压能力较差,尤其在面对挫折时往往会表现出一蹶不振的状态。而初中课文《美丽的颜色》,利用文中居里夫人发现镭的故事来激励学生。在课前,播放相关短视频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再通过设置问题或任务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程度。最后再通过总结的形式升华主题,顺势教授学生在面对困难时可以想想居里夫人,通过名人事迹鼓舞自己,鼓励自己。
除此以外,在授课过程中要多利用投影仪、电子白板、平板电脑等工具,引导学生自行搜集相关资料,降低文本理解难度。通过自己的力量去搜集更多关于名人事迹的相关文章,或搜集作者的相关信息,加深对作者的了解。教学工具运用得当,可以充分调动课堂氛围,升华文本主旨与精神,继而将心理教育工作潜移默化融入其中,提升教育作用。
(二)完善授课内容
初中学生对社会的接触还停留在一定范围内,为人处世,对问题的想法以及“三观”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教师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通过自身行为帮助学生建立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意识地融入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在授课或日常生活中,教师都必须表现出开朗、自信、诚实的品质,在遇到问题时可以带领学生积极面对,并采取正确的方式解决。久而久之,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自然会表现出良好的心理品质。可见,初中语文教师要在传统授课内容基础上,将自己的行为、品质、道德等方面纳入到授课范围内,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改变学生。
此外,授课内容还应当关注学生思想感情的变化,保证授课内容符合学生的需求与发展需要。在备课阶段,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结合教材文本及相关内容,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以确保学生的人格十分健全。
例如:在讲授《再别康桥》时,除课本必学相关知识外,教师要展现作者的真实感受,如离别时的不舍,与学校的深厚情感。在文本分析过程中,不能仅停留在课本内容和文字的表层含义上,还要引导学生通过搜集资料的方式,来了解作者,感受作者,与作者共情。这样,才真正做到了心理健康教育与素质教育同步进行,才可以帮助学生丰富情感,正确对待离别。
(三)增設训练
心理健康教育所涵盖的范围较为广泛,包括情感、情绪、人格、品质等。主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问题,促使心理、行为以及人格良性发展。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关系到其日后的人生走向。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也应当有明确的目标,丰富的授课内容。而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是其基本训练内容,同时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并利用隐性手段,将心理教育融入各种训练中。
例如:在学习《木兰诗》时,首先利用书下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并标注节奏,自读诗歌,感受诗歌中所包含的韵律美、语言美。而后,将学生分成小组,对文章中所包含的文言文实词、虚词、句式、重点翻译等内容进行分析与整理,遇到不会的问题要展开探讨,最终得到答案。在基础知识全部掌握后,便可以开始对文本的情感进行分析。通过全班分析与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人物内心去感受爱国精神,去体会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决心,学习主人公那勇敢的性格。而后,通过问题设置的方式,询问如果换作是自己,会怎样做?在学生回答后,教师要进行总结与分析,顺势传授正确的思想,潜移默化树立健康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拥有健康的心理品格。
(四)拓展素材
语文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培养学生的语感与表达能力。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必须要引入生活实际,将大语文的思想融入其中,拓展教学素材,朝向生活领域不断深入。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知识量的储备,强化语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正确看待生活中的问题,正确处理相关问题。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活实际关联在一起,逐渐养成积极乐观、自强自信的品质。
例如:在学习《渔家傲·秋思》这首词时,提前让学生搜集关于范仲淹的生平事迹、其他作品,并收集同时期其他词人的作品,以课外阅读的形式展开教学。在展示收集资料时,不难发现范仲淹是一位心怀天下的有志之士,从小便发奋读书,势必要回报祖国。在学习范仲淹的作品时,将爱国情怀、发奋读书、克服困难的相关品质融入其中,结合作品的实际情况展开心理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除此以外,让学生在自己收集的相关资料中,挑选出喜爱的内容进行鉴赏,体会思想感情,解读诗词大意。将成果展现给其他学生,而教师则加以评价,本着赞赏的原则进行表扬与鼓励,以帮助学生提升自信,拥有健康的心理。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学语文教学中要兼顾素质教育与心理教育,在授课时关注学生心理健康,运用创设情境、拓展素材、完善教学内容等方式,将心理教育融入语文教学过程中,以隐性的方式展开心理教育,最终培养成拥有健康人格、“三观”、品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