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台音乐对中国竹笛艺术发展的贡献
2022-05-30闫孝邦
闫孝邦
摘要:“二人台”是晋、陕、蒙地区的主要民间音乐,亦是中国民间歌舞戏的典型代表。同时,“二人台”音乐的风格与技术,是构建新中国竹笛北派风格的主要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竹笛音乐的蓬勃发展对二人台音乐的传播与发扬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文章从地位评价、起源、特征、竹笛在二人台伴奏中的角色、二人台笛曲分析等多个角度对二人台音乐产生的贡献进行论述。
关键词:二人台 竹笛 冯子存 贡献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2)21-0017-04
一、二人台音乐概述
(一)地位评价
2021年5月24日,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土默特右旗申报的二人台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二人台相较于河北丝弦、河南豫剧、江浙婺昆等其他地域音乐元素,其粗犷豪迈与刚劲有力的风格在民族音乐中独树一帜。二人台是集多种音乐元素的艺术综合体,是地方人民孕育的艺术结晶。二人台作为一种地域出彩、纷繁复杂的文艺品种,其深度影响与卓越贡献早已在数种民间音乐形式中开花结果,它是现世艺术学者传统音乐研习之路上的必修课,更是习笛者责无旁贷的学习对象。
(二)起源踪迹
关于二人台的起源,众说纷纭,但一般认为:二人台起源于山西河曲,长于蒙、陕、冀等地,是集歌舞、戏曲、器乐为一体的综合艺术体。二人台在发展中与地方文化、艺术之间相互交融、影响,成为了一种具有朴实色彩的文艺财富。古至现世的流传使二人台成为了民族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瑰宝。
二人台历经了由浅至深、由繁入简的成长历程。早期的二人台多以民歌唱腔形式出现,初期的演唱形式较为单一,多以二人对唱的形式为主,主要抒发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以及男女之情。演唱者主要以自娱自乐的方式表演,大多是人们闲暇时围坐在一起演唱,这样的一种“坐唱”形式,经过时间流淌,加以道情、梆子等其他音乐文化因素的介入,由简单的坐唱逐步演变为了化妆演唱,还出现了丑旦角色,并加入了一些诸如扇子、木棍等道具,偶尔还会有简单的乐器伴奏。起初的伴奏乐器仅有“枚”,后也有像四胡等乐器的加入,民众欢歌载舞,乐不可支,这个阶段人们称为之“打玩艺儿”。二人台发展至此,大多剧目的角儿都为一丑一旦,已不再是简单表演娱乐的单纯民间音乐形式了,而是发展成为以养家糊口为目的的具有商业性质的表演,在茶楼、庙会、集市等地皆有“打玩艺儿”的身影。在明末清初之际,出现了一些地方演出班子,表演时歌舞并重,伴奏乐器也加入了四块瓦、梆子等打击乐,戏剧张力更加强烈。新中国成立后,内蒙古、山西等地设立了大量专业、业余剧团,演员逐渐增多,伴奏形式愈加丰富,专业作曲家、编舞师的加入使得舞蹈、伴奏、声乐等诸多方面形成了更加科学性的程式体系。这使得二人台出现了蒸蒸日上的美好情形,大量优秀作品的出现也使其传播变得愈加广泛。
(三)艺术特征
1.内容、人物、场所
二人台与大众生活联系紧密,其中多以描写生活劳作、愤世嫉俗、婚姻爱情、意志心愿等内容为主,以满足情感抒发的需要。二人台按表现内容可分为“硬码戏”“带鞭戏”与“对唱”三类,“硬码戏”重唱功,多凸显听觉感官;“带鞭戏”歌舞结合、载歌且舞,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对唱”是两者交替或一起演唱。角色行当主要为一旦一丑,诚然后有其他角色行当的衍生与发展,如老生、彩旦、小丑等,但由于其演出形式依然以“对唱”为主,所以二人台仍以“丑”“旦”双角的表现方式居多。著名的二人台演员有武利平、辛礼生、郭威、王掌良等人,他们在递相传授与献演中皆有杰出贡献。二人台从最初的“坐唱”阶段发展至“打玩艺儿”时,其表演就开始具有了商业性质,多在茶楼、庙会、集市等场所进行演出。新中国成立之际,剧团的出现也使得二人台音乐真正意义地搬上了舞台,剧院现已成为了二人台的主要演出场所。
2.道具、服饰、舞美
二人台的化妆与风格深受晋剧影响,舞蹈使用道具有扇、鞭、绢等。其中多种道具会在受舞风、节目内容等因素影响后发生些许变化,如舞扇有戏水扇、扑蝶扇、荷花扇等分别。在服饰方面,旦角多穿红祆绿裙,丑角多穿黑袄彩裤。而舞美由于地域流传等因素,会给人带来蔚为大观的感觉,体现出一种粗犷奔放的品位,深受民众喜爱。
3.旋律、結构、调式
二人台音乐唱段会根据表演内容所需在优美与激越中切换,速度则会在急快或缓慢中切换,节奏规整,音符增减有度。其旋律大多以曲线波浪型为主,即兴性较强,复调效果独特。其调式多用宫、商、徵、羽四个调式,变宫与清角占据较大篇幅,其感情变化丰富,音调运用自如,其旋律线条会给听者带来无限的遐想。二人台结构多用严格重复与变化重复等手法,以此达到强调主题的作用。它将原来某些特定的音乐材料,如节奏、速度、技巧、旋律等元素加以重复变化,从而提升旋律的质感,达到想要的艺术效果,如《喜相逢》便是以这两种手法贯穿全曲的。此外,变奏结构也是二人台音乐常用的曲式结构手法,如《五梆子》在创作时便已有了变奏的影子存在,全曲的三次变奏将乐曲情绪逐步推向了高潮。
4.唱腔、伴奏、审美
在唱腔方面,二人台由原来的专曲专用,一曲到底,发展为了多曲联用,唱腔也出现了亮调、慢板、流水板、捏字板等简单的板式变化。二人台常会出现超高音,如HighC、D、E等,演唱超高音需要真假声转换才能完成,此外,地方方言的加持也会使唱腔腔体更具戏剧张力,韵味更加浓厚。所以二人台元素的笛曲大多音域较高,音色尖锐,其表现力深受唱腔影响。在伴奏方面,承继传统固然重要,但时代的跟进是思索如何发展二人台音乐的必要条件之一,由于形色各异的音乐层出不穷,单一的二人台伴奏结构也亟需调整。在弦乐方面,二人台逐步加入了二胡、中胡、大胡、大提琴等;管乐组加入了中音笙、唢呐等;弹拨组加入了琵琶、中阮、三弦等;打击乐加入了板鼓、木头、锣、钗等,现代的诸多二人台笛曲甚至加入了钢琴、西式管弦乐队等。但无论如何,这都无法动摇竹笛在二人台中的重要地位,多元曲目的出现也必定会使竹笛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
二人台经过了长期广泛的群众编作、艺人改编、口传心授等方式,集创作、改编、演唱、演奏、流传于一身,在流传中创作、改编中演奏,其格律丰富、精巧优美,对诸多题材内容、旋律、表演场合与条件都有严格的要求。二人台对多种音乐元素的借鉴,和其现实主义与浪漫格调交融的特点,给人带来一种凄美浪漫、哀而不伤之感。二人台没有纯粹的悲剧,如《走西口》《二姑娘得病》,虽有悲凉、凄惨之感,但其不言愁、不诉苦的精神给人一种乐观诙諧之感。再如《挑菜》与《五哥牧羊》,这两首作品能唤醒人们心中的朴实自然之美感,种种层次性的铺垫,让听者亲切地感受到了变化中的美,这正是二人台音乐的审美特征之所在。
二、二人台音乐与竹笛艺术的关系
二人台历经陶冶、承继、实践、创新,其伴奏乐器形式开始逐步丰富,越来越被大众所接纳。它由最初仅有一支乐器的“主心骨”——“枚”,逐渐衍生到了器乐“四大件”——四胡、扬琴、四块瓦的融入,这使二人台的音色效果变得越来越丰沛。
“枚”是竹笛在二人台伴奏中的叫法,多为竹制,是开管、横吹、边棱音气鸣的乐器,本质与现在的定调笛一样,但“枚”的长度与内径一般是特定的,六个音孔之间的距离均等(三分损益律导致4偏高、7偏低),定调为D,筒音为a。也正由于其孔距相等,也有俗话称之为“均孔笛”,这类竹笛现在仍为个别地方戏曲的伴奏所用。虽其管制与定调笛有所区别,在音准与转调方面的便捷性也不及定调笛,但“枚”也有其独有的音韵与色彩,其音色更能融入二人台音乐中。在二人台的形成发展中,二人台的配置开始逐渐趋于完整,伴奏乐器逐渐丰富,再加上时代的变迁、竹笛技艺的不断提高与音准的高要求,也使得竹笛逐渐替代了“枚”。
“二人台”戏曲中的唱腔部分逐渐独立后成为了牌子曲,而其中有诸多牌子曲被改编成为了器乐曲牌,成为了竹笛独奏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冯子存的作品,如《喜相逢》是由二人台牌子曲《喜相逢》改编而成;《五梆子》是由二人台牌子曲《碰梆子》改编而成;《闹花灯》是由二人台牌子曲《蹬场子》改编而成;《万年红》是由二人台牌子曲《万人欢》改编而成;《挂红灯》是由二人台小戏《挂红灯》改编而成。在二人台牌子曲的影响下,笛曲音色夯实嘹亮,气息稳定坚实,曲风活跃华丽,结构反复规整,技巧复杂多变,风格地道朴实,种种技法风格的相互配合,构建了北派二人台浓郁的音乐色彩。
三、二人台音乐对竹笛艺术发展的贡献
(一)二人台对北派技术特征形成的贡献
20世纪中叶,在二人台、河北吹歌、山东民歌等多种音乐元素的影响下,竹笛逐渐形成了北方流派,使得二人台成为了竹笛两大流派中北派的重要基石之一。技术服务于风格,这是演奏者应懂的道理。北派诸多代表人物由于长期受到二人台音乐的熏陶,其演奏技法与特色早已与二人台的风格韵味密不可分。粗犷朴实、直接激越的二人台风格促成了笛曲独特的气、指、舌的技术,逐步形成了特有的二人台笛曲风格。
1.气
在气息方面,由于晋北、冀北地区的黄土高坡人烟稀少,多深沟高壑,所以此地山歌盛行,人们之间多以呐喊的方式来达到交流的目的,这使得二人台体现出了音色高亢嘹亮的特点,这种音色对腹部的力量要求尤为严格。所谓“三分技术七分气”,气要让沟壑外的乡亲听到。吹奏时要保持铿锵有力,这在实际演奏中颇有难度,北派宗师冯子存还被人授予了“吹破天”称号。
2.滑音
滑音是指在吹奏时将音上滑或下滑,从而达到想要的演奏效果,其度数有二、三、四、五、六度不等。滑音在堵孔时须干净利落,抬起抬落时更要注重气息与音准的把控,滑音时而独自出现,时而与“剁音”“花舍”等其他技法相结合。
3.剁音
此技法强劲且有力,音孔全开后根据音符进行猛闭,从而达到剁音干脆利落的听觉效果。剁音的演奏需与气、唇、舌相配合,它不同于滑音、历音等,无中间音符过渡。剁音不仅在二人台笛曲中运用频繁,同时也是北派笛曲中必不可缺的技法之一。
4.飞指
符号在音头用汉字“飞”表示,演奏时将一根、两根或三根手指来回滑动,形成“碎音”效果,手指滑动务必要均匀,常用于乐曲情绪高涨之处。飞指无论在二人台还是北派笛曲中都运用甚广。
5.花舌
俗称“打嘟噜”,将舌尖上翘,接近上牙膛,舌头放松,这是一种用气流带动舌尖颤动的技法。其运用灵活多样,音响效果华丽奔放,常用于激昂宏伟的场面之中,点燃观众情绪,引起共鸣。
6.吐音
无论是在二人台还是北派音乐中,吐音都占据了重要的比重,其可分为单吐、双吐、三吐。二人台音乐洒脱奔放,无论引子、慢板、快板、尾声,都离不开吐音的点缀。吐音要求饱满、干净、有颗粒性,演唱者要用吐音符号吹奏出生活积淀、民之所想,二人台吐音使用的频繁也为北派笛曲的理解做了铺垫,为此后北派笛曲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二)二人台促成了北派宗师的诞生
20世纪中叶,在二人台、河北吹歌等形式的影响下,竹笛逐渐形成了北方流派,使得二人台成为了竹笛两大流派中北派的重要基石。在二人台风格的影响下,出现了众多北派风格的引领者,冯子存就是其中的一个,冯子存之所以能成为北派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正是因为他对二人台曲牌的成功改编。二人台风格的笛曲早已成为了习笛者最为熟悉的风格之一。宗师冯子存自幼长于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此地汇集了众多民间音乐形式,品种丰富,文化积淀厚重。在此环境下生长的冯子存深受民间音乐的浸染,早已与二人台艺术不可分割。他曾在幼年时受“东路二人台”影响,学习了《碰梆子》《蹬场子》《万年欢》《走西口》等诸多二人台小戏、牌子曲,还在二人台戏班中担任竹笛伴奏。后来冯子存在张家口地区卖艺时,加入了当地的二人台班社。1953年冯子存在张家口庆丰戏院即兴改编了二人台牌子曲《放风筝》,他的演出十分精彩,因此还被要求返场吹奏了《喜相逢》等共四首笛子曲,此次是冯子存人生中第一次真正的演出了笛子独奏曲。同年,冯子存作为河北省代表队,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观摩大会。他的《喜相逢》与《放风筝》通过广播很快传遍了大江南北,使全国众多习笛者开始争相学习,引起了竹笛吹奏二人台音乐的热潮。此番种种,皆是宗师冯子存精通二人台音乐风格的必然条件。1953年7月,冯子存被调至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工作团。1964年中央音乐学院成立之际,冯子存被调至此院任教,开启了他专业竹笛教学的生涯。在此期间,冯子存先后到全国各地结识了许多有识之士,传播二人台音乐。冯子存先后录制了笛曲多首,出版了《冯子存笛子曲集》,举办了多场音乐会。冯子存毕生都在致力于二人台笛曲的创作与传播工作,是北派二人台风格代表人物中无法超越的一代宗师。
冯子存桃李满天下,他将所学悉数传于后代,培养了刘森、曾永清、陆金山、张维良等大批竹笛演奏家,并把二人台音乐传播到了全国各地。冯子存集众家之所长,在编创多首二人台风格笛曲后,又要求弟子继续承继“推陈出新”的理念,在传统二人台笛曲上创新发扬,使二人台真正地做到了“走出去”与“搬上舞台”。在冯子存精神的影響下,二人台风格的传播途径得到了有效把握,二人台现已成为了竹笛演奏者必须掌握的风格之一。
(三)二人台对竹笛艺术的传承贡献
在政治经济城市化的过程中,文化艺术也亟待城市化,二人台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势在必行。二人台音乐是众家杂糅的产物,有极强的吸收性与包容性,它兼收并蓄了山陕民歌、内蒙古民歌、道情、梆子腔等诸多民间产物的基因。而从乡下转至城市化的过程中,二人台笛曲结构有了更为纷繁复杂的情节和更深层次的主体,伴奏体系更加丰富,与听者的审美距离也更加相近。在二人台的城市化进程中,必然会建立新的审美标准,曾经单纯表现情感与疾苦的简单素材,单调、程式化的演出体系已然无法满足听众的需求。而新的二人台笛曲体系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主题突出,内容、情节的设计复杂动人,音乐风格兼收并蓄,在中西音乐元素的结合之中,实现音乐体系的现代化与多元化。
在冯子存后,出现了诸多将二人台与其他音乐元素相交融的笛曲。如李镇与作曲家南维德、魏家稔就在二人台风格中加入了蒙古民歌与刘森“新派”的风格元素,创立了中国第一首竹笛协奏曲《走西口》。其创作过程艰难且漫长,他们还首次在二人台笛曲中采取了交响乐协奏的方式,并首次使用了降B调笛曲,是我国第一首叙事性竹笛协奏曲。在1980年《走西口》协奏曲创作完成之后,著名作曲家刘文金应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戴亚之邀创作了竹笛协奏曲《云》,此作品还加入了青海花儿、陕北民谣等元素。国家一级作曲家、指挥家,山西闻喜人景建树取材于黄河晋陕峡谷河曲—带的二人台和晋地山曲所创作的竹笛协奏曲《三节》,即继承传统运用了二人台剧目伴奏乐器“四块瓦”,还加入了古乐器“埙”,以二十四节气中的三个节气“惊蛰”“放河灯”“挂红灯”为三个乐章,构成了节日欢庆、情感起伏的二人台协奏曲。竹笛协奏曲《陕北四章》的第二乐章《社戏》,取材于陕北二人台,不仅有戏曲音乐元素,还与当地民俗活动相融合,表达出了人们在表演“社戏”时的欢呼雀跃之情。
由此可见,二人台笛曲发展至现世,在题材元素多元的前提下,它的现实性、生动性与通俗性也得到了保留。二人台的朴实、鲜活、生动等文艺性格逐步从传统走向了多元合璧,它为近现代作曲家提供了创作素材,为笛曲创作指引了方向,以此趋势,作曲家必定会再次追求二人台形式的传承发展,继续为竹笛艺术做出新的贡献。
四、结语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竹笛音乐艺术分为南北两大派别,南派风格是以婺昆音乐与江南丝竹为架构的笛曲,如:《鹧鸪飞》《幽兰逢春》《欢乐歌》《姑苏行》等。北派风格笛曲以二人台音乐为主要架构,渗透了河北风格、山东风格、陕西风格、草原风格等多种风格,如:《小放牛》《走进快活岭》《秦川抒怀》《牧民新歌》等。掌握二人台音乐中的竹笛演奏技术,是演奏北方风格不可或缺的技能。此外,在继承前人风格的基础上,如何将音乐创作、演奏技术、表现内容、不同风格之间进行相互交融,如何顺应时代审美形成更加科学的竹笛音乐艺术发展脉络,是后人应认真思索的问题。对二人台音乐、南北派竹笛音乐的异同进行研究,引用西方音乐表演中适合中国音乐审美情趣的技术,引导专业作曲家的大量参与,可以使竹笛音乐进一步发展,成为推动民族音乐科学性、系统性的主要内容,并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R].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2019-11-12.
[2]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国发〔2021〕8号)[R].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1-11-05.
[3]张平.张平音乐文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5:145.
[4]张雅洁.东路二人台中舞蹈段落及其艺术特征[J].戏剧之家,2017(08).
[5]袁佳.重复手法在音乐创作中的运用探析[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9年.
[6]陶雅.二人台·枚·竹笛之关系探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7]郝乃凤.二人台音乐对冯子存笛曲创作的影响[J].音乐创作,2012(12).
[8]任俊文.冯子存竹笛艺术人生[J].中国音乐,2008(02).
[9]冯彬.把天吹破——忆父亲冯子存先生[J].乐器,2019(10).
[10]徐艳.浅析刘文金竹笛作品《云》的艺术特色[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