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命老区红色精神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机制及路径研究

2022-05-30郑凯轩陈祺

中国集体经济 2022年22期
关键词:精神力量意识形态经济发展

郑凯轩 陈祺

摘要: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深入挖掘百年党史的经济意义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现有理论较多强调要素对经济发展的意义,较少见到精神力量对经济发展的意义,但意识形态可能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力量。乡村振兴背景,仅仅从经济理论角度可能也难以理解缺乏要素、市场狭小、内生动力不足的乡村如何能够实现乡村振兴。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的能动性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最核心力量,虽然政府援助、外部动力也很重要,但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最核心动力还是那种不计得失、为国为民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和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社会文化的世俗性,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理解“中国经济奇迹”的关键之一。

关键词:乡村振兴;精神力量;意识形态;经济发展

百年党史可以区分为两个明显的阶段:“为美好生活而战斗”阶段和“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阶段,这两个阶段中深刻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文通过对江苏省茅山革命老区的一个村庄——常州市金坛区朱林镇黄金村进行深入调研、访谈,试图总结革命战争年代茅山革命老区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为美好生活而战斗”的红色实践;以及乡村振兴背景茅山革命老区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金色实践,为深入理解中国共产党党史对于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贡献力量。

一、红色精神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价值

革命战争年代里,在茅山革命老区,涌现出许许多多不计个人得失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为了美好生活而战斗。如果僅仅基于经济理性的计算,就很难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难以理解“为美好生活而战斗”,但是这可能是基于意识形态,基于对国家、民族命运的责任、信念,这种信念成为推动革命胜利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初期,资本、土地和人力资源等向城市、发达地区流动可能更多是出于经济利益计算,要素更好地利用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乡村振兴可能是一种不同的情况,资本、土地和人力资源向农村、乡村流动很多时候是不符合经济利益的,但是这是符合国家战略的,是有利于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这可能需要更多的精神力量。而常州市金坛区朱林镇黄金村的乡村振兴之路实质上正是老书记严清华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不计个人得失,努力奋斗的结果;当然,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重要的动力。

(一)精神力量对经济发展的意义

现有理论较多强调要素、制度对经济发展的意义,较少见到精神力量对经济发展的意义,实质上许多文献已经发现了这些问题,但没有提出较好的解决方案。彼得·鲍尔指出,“与其说发展依赖于资本积累,不如说经济发展创造了资本”,“所有的发达国家都始于不发达。如果恶性循环理论是正确的话,人类将仍处于石器时代”。许多研究都认为经济制度是内生的,经济发展往往会改善制度效率。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意识到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力量与作用。但是,对于塑造文化的意识形态,精神力量,现有的研究仍然不多。多年来,不断有学者提出意识形态对经济发展具有独特作用,无论是对个体还是对整体,意识形态都有着巨大的经济功能。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基础与政治关系的反映,是在经济发展中的关键性因素和最终解释变量。进行意识形态背景的研究将有助于探寻意识形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点。

在西方经济学界,诺斯首先强调意识形态可能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力量。在诺斯的观念里,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可以被划分为两个主要方面:一方面是意识形态在经济生产中的协调、整合功能。成功的意识形态,可以有效地整合和协调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为经济生产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是在经济效益的增长中,意识形态具有直接推动作用。在他的理解中,意识形态是人们的信念,是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最终成为人们评判事物的标准。

韩喜平和崔妍于2003年提出,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经济学都充分认知到了意识形态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功能。从个体角度来看,意识形态能够增强经济主体的活力,制约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而从社会角度来看,意识形态又有导向性,能节约交易成本,协调利益;从国家角度来看,意识形态具有维护主权,为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运行机制与社会环境等功能。中国6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充分证明,如果我们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并以正确的思想路线去指导我们的经济建设,就能够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在促进经济建设方面具有的独特优越性。

意识形态、精神力量能够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意识形态可以让人们眼光更长远,从行为经济学角度来看,人们都倾向于短期的利益,那些有利于长期的事情都不愿意去做,例如乡村振兴,乡村发展长期对国家是有利的,但是短期可能是巨大的投入和成本。

奋斗的过程,经济成长本质上都是要人们大量的付出,付出很多时候充满着困难,甚至是苦难。人们如何才能超越苦难,可能就是要有意义感。

(二)红色精神在村振兴中的体现

100年以来,在党的英明领导之下,我国实现了民族解放与国家富强。在“为美好生活而战斗”的历史中,革命老区不仅仅是昔日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险、一心为民的见证者,更是战斗的核心区域和成功关键。革命老区在革命战争年代涌现出一大批不计个人得失,为了国家的独立、民主和自由而不懈努力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及不屈不挠、为美好生活而战斗的广大老区人民群众,这种精神的力量在这片土地代代传承。经过了艰难曲折的历史过程之后,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这些精神又重新焕发,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意识形态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法宝之一,也是我们党和国家长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策略之一。意识形态为代表的精神力量如何驱动经济发展,尤其是乡村振兴,这可能需要案例研究。那什么样的意识形态能够促进经济发展,通过案例研究,我们发现,革命老区中国共产党人那种大公无私、为国为民的家国情怀,广大人民群众从为美好生活而战斗到为美好生活而奋斗的精神传承,是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能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

二、黄金村:红色精神引导乡村振兴的实践样本

(一)茅山革命老区黄金村乡村振兴概况

由于茅山地理位置的特殊,不仅地跨句容、丹徒、丹阳、金坛、溧水五县,更是南京的东南屏障,南京大屠杀的烟火也因此蔓延到了茅山老区。

陈毅元帅和粟裕将军于 1938年6月来到茅山,率领新四军开辟了全国六大抗日根据地之一的茅山抗日根据地,点燃了江南地区抗日的烽火。自此一代代老区人民在这里繁衍生息,茅山的红色精神也在这叙述与聆听中传承、发扬。黄金村作为茅山老区的一个小村落,依然缀着战争的红色,战场上炼狱般的血流成河,军民一体,为美好生活战斗,用爱和信仰支撑着人们顽强走下来。

近二十年来,黄金村通过土地流转、发展有机稻米种植、打造农产品品牌,从省级贫困村一步步蜕变成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国家级生态村、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新农村建设先进村等国家级、省级、市级荣誉110多项。红色热土上的一代代人们不懈奋斗,党和国家对这片革命老区进行扶贫开发,红色精神和信仰的传承和践行,是黄金村在脱贫致富过程中写下的最生动注脚。

(二)红色精神在黄金村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机制

1. 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乡村振兴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基层党组织作为领导力量,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打造基层党组织乡村振兴的党建“引擎”,要坚持党的领导,基层党组织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强化基层党组织的引领,服务作用,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堡垒作用,为激发乡村振兴的组织机能保驾护航。

朱林鎮黄金村近年来在上级领导和帮扶单位的支持下,村两委班子带领村民合力共建,克服困难,积极进取,做到以思想解放促工作创新,以发展生产促农民增收。20多年来,黄金村农村党支部立足村情实际,通过制定《村干部行为规范》《“三会一课”制度》架起了村党组织与群众联系桥梁,激发了村干部的干事创业激情,也让广大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了黄金村的希望。

2018年,金坛区人民政府招聘101名村级后备人才,他们赴花山国防训练中心封闭式集训,围绕乡情教育、农村党建、乡村旅游、村级发展、农业生产等15个专题接受培训。同年该区同时出台村干部队伍建设“432”强链计划。以2年为一个周期,培养20名45岁左右的优秀村党组织书记、200名35岁左右的村级骨干力量和200名25岁左右的村级后备人才。该计划形成一、二、三梯队,实行三级联动、动态调整,保持不低于10%的淘汰率,努力构建选、育、管、用“四位一体”的链式培养机制,为乡村组织振兴提供人才储备“蓄水池”。

2. “红、绿、金”三色的有机融合

黄金村位于江苏省茅山革命老区,而茅山正是苏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在战争年代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红色故事。这是个被战争摧毁过又重建过的古村,亦是军民共同帮扶、用爱与信念支撑着的古村,更是现在红色精神代代相传的历史名村。这片红色基因浸染的土地上,一代代共产党人传承红色精神,焕发强大的生命力,鼓舞一代代人坚强自立,用勤劳和智慧,引领家园走向美好的未来。

如今,黄金村青山绿水,稻金穗黄;邻里和睦,安居乐业。黄金村干部始终秉持红色精神,坚持干事成业的拼劲、破困解难的勇气、求知求新的钻劲、锐意进取的朝气、服务村民的亲劲、创新发展的士气、持之以恒的韧劲、忠诚担当的正气为一体的新时代黄金精神。黄金村定期组织党员活动,建设道德文化长廊,大批青年人在这里茁壮成长,成为农村工作的骨干。红色精神的传承与发展,让这片金色土地上的人民坚定理想信念,把责任感和使命感转化为工作的动力,投身到实践中,更加努力奋斗去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 “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有效经营模式

朱林镇黄金村地处茅山老区,分设三个支部。为了更好地发展集体经济,不断提高农民的土地流转收益,黄金村由村委牵头创办了农机合作社、黄金稻米合作社、农地股份合作社和黄金村食品公司,种出了享有全国畅销品牌、江苏省名牌的“一村一品”有机软米。合作社由村集体将农民流转的土地接手过来,并进行统一经营。引进了土壤改善技术,将原有的土地进行深度的改善,并重新划片,采用先进的耕作技术种植水稻;还在整个种植过程中使用无污染无毒的有机肥料,生产出真正生态绿色的大米。

合作社将“有机”理念贯穿稻米种植、生产、管理的全过程,通过“七统一”服务,严格生产技术规程,保证合作社生产、销售的大米符合国家有机大米的生产标准。

在信息时代,黄金村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打造黄金村稻米品牌,不断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在文旅结合背景下,黄金村把握机遇,将天然彩色稻田打造为特色景点,感受最淳朴的乡土气息。科技与农耕的结合下,黄金村大大提升了品牌效应的同时很好地拓展了农业的休闲观光功能,实现农业与旅游观光、特色文创等产业的融合。

三、黄金村红色精神传承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瓶颈分析

(一)精神的凝练与传承不足

如何将凝练出的不计个人得失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一代代传承下去,使得乡村振兴具有持续的精神动力,这是值得黄金村思考的一个问题。

目前,黄金村在党建精神弘扬方面,仅仅只有迈入黄金村时步入的文化长廊能体现,长廊上展列的照片,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红色历史,同样也记录了黄金村有机大米的种植历史,向我们展示着黄金村从贫困老区转变为现代化美丽乡村的蜕变艰辛。其置身于文化长廊中,让人对这座村庄的文化底蕴和现代化活力都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但如此的精神传扬仅仅只是局限于黄金村本身,精神的凝练与传承远远不够。

精神的扬帆与传承往往需要榜样的力量。不计个人得失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在“黑书记”严清华身上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发扬实干精神,践行初心使命,这样一份家国情怀凝练出的黄金精神值得每一个黄金村人尊敬与传承。我们必须将严书记用汗水践行的黄金精神凝练成一代代传承的美好品质,并大力宣扬这种精神,在老一辈心中成为奋斗的回忆,在后辈心中埋下家国情怀的种子。

(二)持续的外部支持、引导、规划欠缺

乡村振兴往往具有规模经济效应,仅一个村是不够的,在这种背景下,持续的外部支持、规划和引导可能是必要的。

近年来,我国农业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面临着农民增收困难、结构太过单一、农业生产经营效能低下、农产品同质化严重等诸多问题。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大力发展我国农业产业,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首先,对于黄金村而言,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度并不高,仅仅是空间上的简单拼凑。但是,真正产业融合的本质应当是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升级。其次,对于一个小型村庄而言,大规模的农业科技创新显然是不可能的。如果能够以黄金村为中心点,将黄金稻米产业向周围的村庄辐射,形成集中的产业园,农业科技的推广会有更好的效果。

为了解决以上这些问题,持续性的外部政府支持、引导和规划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目前来看,政府对于这个区域产业的规模化和农业科技化发展并没有做出长期的规划和支持,也没有商业和农业经济人员做出专业的引导,这可能将黄金村的发展只限制在依赖农业和产品加工的单一模式之中,不能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四、红色精神促进乡村振兴的发展策略梳理

(一)进一步精神凝练与传承

九月黄金村的有机稻田里一片繁忙景象,满眼青黄的稻田即将迎来丰收,黄金村党总支第一书记严清华,用几十年来的守土担当,实现了他当初许下的“一粒米改变一个村,一顿饭搞活一个村,一碗饭健康一个家”的承诺,这样一份家国情怀凝练出的黄金精神值得每一个黄金村人尊敬与传承。我们必须将严书记用汗水践行的黄金精神凝练成一代代传承的美好品质,并大力宣扬这种精神,在老一辈心中成为奋斗的回忆,在后辈心中埋下家国情怀的种子。

对于党员教育方面,开展主题教育必不可少,要求党员干部向严老书记学习,必须锤炼“担当如土”的品质。不论在哪个岗位、担任什么职务,都要牢牢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切实把初心和使命落实到本职岗位上、一言一行中,不负党和人民重托,不负本职岗位职责,创造更多高质量发展的过硬成果。

(二)促进红色精神融入乡村振兴发展

一要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建立健全全方面引导机制,通过法律法规及政策引导村民参与乡村振兴建设,充分调动广大村民的积极性,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要注重发挥英雄人物的模范带头作用,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使人们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三要进行思想指导,将不計个人得失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国情怀一代代传承下去,使得乡村振兴具有持续的精神动力。

引入更多的外源性动力进入农村地区,并实现外源动力内源化。主要的外源性动力包括资本、技术、人才等等,这是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基础。这需要政府政策正确指引,政府资本投入充足,人才成功引入,技术不断进步等。关键是要实现“外源动力内源化”,号召群众,吸引农民广泛参与,保持精神动力的持续性。

参考文献:

[1]叶普万,王军.世界反贫困战略演变述评[J].山东社会科学,2005,4(10):77-81.

[2]叶丽.当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社会意识形态引领与实践[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

[3]霍秋芬.诺斯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比较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1.

[4]韩喜平,崔妍.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及其中国经验[J].理论学刊,2013,4(07):85-88.

[5]崇维祥,安娜青.农地制度变革与农民互动方式变迁——对新中国历史实践的社会学考察[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06):50-53.

[6]蒋和平,郭超然,蒋黎.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思路与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与管理,2020,4(01):5-14.

*基金项目:2021年扬州大学大学生科创基金项目(项目编号X20210863)。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

猜你喜欢

精神力量意识形态经济发展
呐喊中的精神力量——东台弶港渔民号子
强大精神力量激励科研前行
无锡市应急管理局 打造党建品牌 凝聚“走在前”精神力量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