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红瑶族“晒衣节”民俗文化在工笔人物画中的视觉呈现
2022-05-30黄晓婷
红瑶族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是我国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红瑶族“晒衣节”文化来源以及活动内容进行论述,将红瑶族“晒衣节”民俗文化代表性元素进行分析、概括、归纳,并探讨“晒衣节”民俗元素在工笔人物画中造型、色彩和图案纹样的构建,分析有关工笔人物作品中红瑶族民俗文化的呈现方式,最后通过“长卷”的形式将红瑶族“晒衣节”主要民俗文化呈现出来,创作出民族性与时代性相融合的美术作品,现实艺术性与表现性于一身,使得红瑶族民俗文化与工笔画结合形成新的特色。
1 红瑶族“晒衣节”概述
1.1 红瑶族“晒衣节”的由来
关于红瑶族“晒衣节”的由来有几种说法:(1)乾隆皇帝到江南,下雨弄湿了衣服,在六月六这天把衣服晒干了,因此这一天就被称为晒龙袍的日子,在民间就有了“人晒衣服,龙晒袍”的说法。(2)据传古代有个孩子出生就是一条龙,父亲觉得是怪胎,便拿刀把龙尾巴给砍掉,小龙吓飞后家人日夜思念他,便在每年六月六小龙生日那天,把他的尾巴拿出来晒一晒。(3)红瑶族生活在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潮湿,衣物极易发霉,而红瑶族的服饰不宜多洗。红瑶族人认为六月六是一年中阳光最强的时候,可以为衣物消毒杀菌,便拿出自家的花衣出来晾晒。这些传说为晒衣节的由来增添了几分神话色彩。
1.2 红瑶族“晒衣节”的活动内容
晒衣节作为红瑶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六都会在大寨中举行,节日当天大寨内会依次举办不同的活动,主要包括:晒红衣、迎宾客、祭田神、瑶妹梳长发、“抬金狗”、红瑶服饰制作展示、红瑶族传统婚礼、冲木槽和冲粑粑、红瑶女子抢狗尾比赛、梯田火把夜景、篝火晚会。
1.3 红瑶族“晒衣节”民俗文化代表性元素
1.3.1 盘发
长发对于红瑶女子来说犹如她们的第二生命。瑶族喜蓄长发,在《广西龙胜厅志》中记载:“狗头瑶衣带皆锦,耳挂银环,顶前作髻,女未家嫁者发结双辫”[1]的说法。根据不同的年龄盘发的样式也有所区别,未结婚的女子盘“闺中秀”发式,用青色头巾把头发全部包在里面,不露出长发,只在额头露出头巾一角的八角花。已婚未育的女子盘“螺丝蟠”发式,把头发盘成螺丝的形状,不包头巾,以粗、平、圆为佳;生过孩子的女子则盘“乌龙蟠”发式,在额头上束一个髻,其余则盘在头上。
1.3.2 红瑶族服饰
(1)红瑶族女性服饰。
广西龙胜的红瑶服饰,由头巾、上衣、围裙、腰带等组成。上衣以花衣和织衣为主,花衣因衣服上绣有各种各样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等而得名,图案布局繁而不乱。织衣则色彩艳丽,以红色为主色调。织衣的花纹图案布满整件衣服,衣服的背面印有“瑶王印”,远远看去格外耀眼。
红瑶族女性的裙子主要有青裙和百褶裙之分。青裙百褶裙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为黑色,中部有各种动物纹样,下部用红、绿、黄相间的丝绸缝制,是红瑶族姑娘的节日盛装。
围裙比裙子稍短,主要起到遮挡作用。围裙上部分为花布,下部分为黑布,裙头的五个褶皱都用彩色的丝线缝扣,桃花锁紧。
腰带是红瑶女子都需要系的,腰带穿戴时在腰后打花结,尾端花须有层次垂摆,俗称“犬尾饰”,裙尾和腰带花须随着女子走路时身体左右摆动,摇曳多姿。
绑腿为黑色,脚捆带为白色,绑腿螺旋式往上绑在小腿上,两头须带露在小腿外侧。
(2)紅瑶族男性服饰。
相对于红瑶女子服饰的繁复艳丽,红瑶族男子的服饰就显得简单许多。男子服饰含包头巾,上衫下裤,基本呈黑色。头巾一般用青色布料制成,两头有鬓,包头巾时须吊在耳后。
1.3.3 图案纹样
红瑶族服饰中的图案纹样不仅承载着本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同时也抒发了红瑶族人的感情。图案纹样大致分为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三类。几何纹主要有老虎爪、万字纹、菱形纹等;动物纹有狗、龙、蛙、鸟等;植物纹有八角花、桂花、树、禾苗等。
这些图案来源分为两方面:一是源于古代瑶族图腾崇拜、英雄崇拜和历史记忆等,艺术性与历史性并存,多以动物纹和几何纹为代表。例如:花衣背后的一对几何纹“老虎爪”是由多种几何形线条色块组合而成的米字格图案纹样,颜色丰富,结构复杂但有序。相传瑶族有位姑娘在虎口救下一位皇帝,皇帝为了感谢姑娘便将老虎爪砍下来象征玉玺印在姑娘的背后。从此便有了“红瑶妇女言,挑花衣,桃花衣,其它花可多可少,唯有虎爪不能缺。[2]”的说法。还有“双狗献宝”图案,《龙胜红瑶》有记:“龙胜瑶族先辈大都信奉狗图腾,这种信仰古俗流传到近、现代。[3]”传说在红瑶先民在渡海迁徙的过程中,家狗不畏危险将谷种保护下来。自那以后,红瑶族人对家狗的感恩之情绣在衣服上。二是源于红瑶族人的日常生活,造型经过大胆的概括和抽象,体现红瑶族独特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多以植物纹为代表。如“桂花纹”和“树纹”,龙胜大寨多种有桂花树,桂花香让人心旷神怡,红瑶族的男女还常以互赠桂花表示爱慕之情,也正是红瑶族人对桂花的这种喜爱才将其绣在衣服上;许多寨子里的大树被视为“镇寨树”和“风水树”,对于树木红瑶族人民是出于本能的敬畏,便把这种情感转为服饰上的树纹。
2 红瑶族“晒衣节”民俗文化元素的构建分析
2.1 红瑶族“晒衣节”元素的构建方法
视觉呈现的表现方式是要挖掘和提炼晒衣节民俗文化元素的形式和内容,将具有视觉效果的代表性元素进行艺术化地处理,把晒衣节深层的文化形式与内涵转变为美术的艺术形象和作品内涵,再选择合适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方式进行创作,使作品达到艺术性与民族性相统一。
晒衣节民俗文化元素的选择、提取和转化的方式比较复杂。把具有代表性的元素进行符号化地简化提炼,将其转化成绘画上可运用的艺术语言,在遵守绘画原则和规律的同时,将提炼后的民俗文化元素与绘画语言进行融合再运用,进行艺术化的创新性表现。艺术性改造晒衣节民俗文化元素,这样既保留了民族传统文化,又融入了当代的艺术审美和艺术思想。
2.2 红瑶族“晒衣节”民俗文化元素特点
2.2.1 写意抽象的艺术造型
造型是内容的依托、思想的载体和情感的传媒,是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红瑶族“晒衣节”中的代表性民俗元素之一“图案纹样”具有写意抽象的造型特点。服饰上的图案纹样大多是根据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转化而来。
这些图案纹样以菱形、正方形组合搭配,造型简洁又富有变化。图案纹样不以还原实物外在形式为目标,而是注重对实物主要特征的把握和民族情感的表达,再以单独、连续或是综合的纹样形式去组合或排列,繁中有序,使得红瑶族图案纹样呈现出朴拙的民族风格。以红瑶族花衣背部第二层框架中绣着的两条龙船为例,这两条船是意向化的物体形象与几何纹样结合起来,具有强烈的写意抽象意味,船上是图案化的人,船的周围用蓝色线象征海水,图案以线为主,辅以丰富的色彩,排列有序的构图方式,构成一幅具有象征意味的“飘洋过海”图。
红瑶族的图案纹样浓缩了红瑶族的信仰和崇拜,代表了独一无二的审美理念。将这些图案纹样应用在工笔人物画作品中,能丰富艺术造型,增强作品的艺术性。
2.2.2 古朴浓厚的民族色彩
色彩往往给人最直接的视觉刺激。红瑶族在色彩的搭配上十分讲究。通过强烈的色彩对比的方式提升视觉效果,用色大胆却又亮而不俗,既强调色相的对比,又注重色彩间的相互衬托。从红瑶族常穿的传统服饰中可以看出,红瑶族所用色彩大多数为原色,颜色浓郁厚重,质感饱满,其中以红黑对比色作为主要表现,通过其他颜色的辅助,大小色块有序搭配,给人稳重大气又生动活泼的视觉感受。
以红瑶族为题材的工笔人物画创作要注意色彩的搭配和使用。红瑶族常用的红黑颜色饱和度高,难以找到合适的对比和搭配方式,而这种难点恰巧是红瑶族题材工笔人物画的亮点。将红色表现得炽热而不艳俗,黑色变得优雅而不压抑,同时对色彩进行提炼、概括,将色彩的搭配和组合转变成即彰显民族文化又能与时代特点结合,从而表现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2.2.3 丰富多样的象征符号和图案
红瑶族“晒衣节”民俗文化元素是民俗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极具红瑶族特色的视觉呈现魅力。象征红瑶女身份变化的三种盘发各具特殊含义和独特美感,各种图案纹样凝聚传统文化的艺术底蕴。不论是女子盘发还是图案纹样,都是红瑶族所特有的象征符号,蕴含着红瑶族独特的民族文化。
象征符号是视觉呈现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得绘画作品具有象征性、隐喻性和审美性。运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将民俗元素进行归纳概括、夸张变形、加强对比等处理,从而增强绘画作品的意向性和隐喻性,在视觉呈现上具有强烈的艺术性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例如,在表现女子盘发时,用简练的线条概括基本型,通过变形的艺术表现将造型夸张放大,加大盘发在整个人物造型中的比重,强化人物形象的民族特征。将“晒衣节”文化元素运用到工笔人物画中,与绘画艺术语言结合,为观众带来不一样的审美感受。
3 红瑶族民俗文化在工笔人物画中视觉呈现
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一直存在于少数民族题材工笔人物画中,随着时代不断创新与发展,呈现出许多不同的风貌。本章将视野扩宽至瑶族作为参考,着重分析广西瑶族民俗文化在工笔人物画中的视觉呈现。
3.1 造型上的表现
造型是中国工笔人物画中至关重要的语言之一。写实的造型有具象性特征,变形的造型则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黎冰颖的作品《大板瑶新嫁娘》以写实造型,表现大板瑶新娘出嫁前四位姐妹为之送嫁的情景。五位大板瑶女的比例、姿态、五官、服饰等都以写实的造型表现进行处理,刻画的人物生动且自然。特别是帽子的刻画,画家通过刻画不同角度的帽子,在帽子上表现得不同的纹样,将大板瑶的“板八帽”这一文化元素的独特性展现得淋漓尽致。画中新娘半遮面,围在新娘周圍的姐妹神情和姿态不一,真实地再现了大板瑶新娘出嫁时的情景。与之相反的是王静的作品《捡蚕》,表现的是白裤瑶女孩捡蚕的情景。有意弱化人物形象体积、结构的具体描绘,简化概括了人物的造型,夸张人物五官凸出的结构。服饰用趋于平行的简练线条表现,高度凝练画面构图的整体性,简洁规整,没有因过度描绘而显得刻意雕琢。达到了远看有其势,近看又有其质感和趣味性。
3.2 设色上的表现
谢赫在《古画品录》的“六法论”中提到“随类赋彩”[4],这里的“随类赋彩”有着两层含义:一是施色以物象的固有色为主;二是以画面需要或作者的主观感受进行赋色。因此瑶族民俗文化在工笔人物画的视觉呈现上十分注意设色的“随类赋彩”。如黎冰颖的《祝敦优勉》在色彩表现上就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画中头戴板八帽的大板瑶女服饰色彩被画家进行主观处理,将传统服饰上衣的黑色全部处理成红色,提高了红色的纯度和明度,与黑色背景形成冷暖色彩对比下,更凸显出大板瑶女脸部特征和服饰特征,整个画面明丽又不失稳重,营造出神秘的色彩感。而骆燕巍的作品《瑶族姑娘节》色彩淡雅秀丽使人恬淡闲适。刻画了在白裤瑶姑娘节当天身穿传统统服饰共庆节日的场景。作品以墨色渲染为主,色彩表现上的接近于传统服饰色彩,但在红色的运用上则做了主观处理,画中的红色降低了饱和度和明度,让原本明艳的色彩融入到黑灰色调中,变得和谐统一,充满了生命力。画面轻松愉悦,表现出瑶族姑娘们的青春活力。
4 个人创作研究与感悟
4.1 构图形式的选择
在本次创作在红瑶族婚嫁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概括、取舍,通过“长卷画”的方式呈现出红瑶族婚嫁的热闹景象。画面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图1),以中间部分为视觉焦点进行描绘。前部分内容描绘了三位挑礼带队的红瑶女子,以此作为婚嫁队伍的开端;中间部分是一位新娘被包围的场景,在新娘人群的左部分是吹号的男子;后部分主要描绘了跟随婚嫁队伍的红瑶族女子。最后一位人物只在画面中出现了一部分,暗示着这支婚嫁队伍非常长,给观众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人物安排呈现“疏-密-疏”的聚散离合的对比关系,整体呈一个“S”形,增强节奏感,加上人物间的动态的呼应和神情的交流,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热闹的婚嫁队伍中。
4.2 人物和民俗元素造型的刻画
写实的人物造型生动形象,往往能表现出所描绘对象最真实的状态。通过写实的造型表现红瑶族人民率真质朴的形象,对作品中人物的表情进行了细致刻画,人物神态各异,以此表现在婚嫁队伍中不同年龄身份的人物状态和情感流露。比如,位于中间的新娘姿态端庄,表情淡定又透露出一丝紧张,画面中的小孩,好奇又胆怯,只能躲在妈妈身后偷偷地看。画面中出现的伞则是概括表现,省略掉细节的描绘,伞的重复出现增强画面的韵律感,同时与写实的人物形成疏密对比关系,丰富画面内容。
红瑶族“晒衣节”中重要的三样民俗文化元素,盘发、民族服饰和图案纹样,均呈现在这幅创作中,对于不同的民俗元素,所用的艺术表现方式也不同。
盘发中头巾的绑法,头发的盘绕角度和发丝的走向等,都是细节的体现。因红瑶族女性服饰繁杂,所以在表现盘发时,减少对头发和头巾细节的描绘,用线条勾勒盘发的轮廓,减少对头巾褶皱的刻画,头巾的面与头发的线形成疏密对比,把握盘发的主要特征。服饰就比盘发复杂多了,如果面面俱到会使形象呆板没有灵魂,因此对服饰细节进行取舍。上衣只保留了两襟和胸前的线条,后背留白,加强前后疏密对比;下裙用比较密的竖线条处理,与围裙的留白也形成强烈的疏密对比;腰带的装饰则以横向走势处理,腰带与下裙形成横纵对比。多种对比关系让画面富有变化。
在“晒衣节”的婚嫁活动中,红瑶族女性大多穿着织衣。织衣两襟、胸前和手臂处大多以几种不同的几何纹排列组合去装饰的,表现时以勾线附色的方式进行处理。对于布满全身的纹样则以先铺色后勾线的方式进行处理,用白线在红衣上勾勒纹样形成暗纹,不会抢了整体的色彩。对于其他图案纹样,则着重表现最具特色的“老虎爪”,纹样的轮廓使用复勾和双勾的方式处理,加强纹样的饱满质感。这样多种方式表现出来的图案纹样有主有次,加强了视觉效果。
4.3 民族色彩的表现
本次创作中红瑶族服饰的色彩表现是重点。“红”是红瑶族的一个独特符号,画面大胆用红色和黑色,从视觉上表现浓厚的民族色彩。对红瑶族服饰色彩的表现主观处理,将红瑶族女性服饰的大红色调整为更为活泼的朱红色,以大面积的朱红色为主要色彩,服饰中的图案纹样则选择红色临近色或则互补色作为衬托,以达到视觉的平衡和画面的轻松和谐。在红瑶族男性服饰的表现上笔者利用了“墨分五色”的色彩性质进行设色,画面中的黑色起着很大的平衡作用,在大面积的红色中穿插运用黑色,更突出“红”的特点,渲染出红瑶族婚嫁的热闹氛围,同时也表现出红瑶族朝气蓬勃的民族生命力。
好作品的诞生不是凭空想象,需要画家深入少数民族生活去感受民俗文化的形式与魅力,积累充足的理论与知识,与时俱进,巧妙地将传统与创新相融合,赋予画面“民俗美”和“艺术美”。就如别林斯基说:“纯朴是真理的美——艺术作品因为它而有力量。[5]”笔者深知自己在艺术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必须秉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态度,深入少数民族文化与工笔人物画的研究中。
5 结语
红瑶族“晒衣节”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在工笔人物画中创作中融入红瑶族“晒衣节”民俗文化,使得作品蕴含了红瑶族传统文化的精髓,赋予作品独特的民族性和艺术性。继续深入红瑶族地区的生活,探索更丰富的民俗文化,在民族大融合大团结的情况下构建红瑶族文化新形象,让红瑶族民俗文化在工笔人物画中有更深层的文化内涵和更光明灿烂的未来是当下有重要价值的事。
引用
[1] [清]周誠之.中国方志丛书:广西省龙胜厅志[M].台湾:成文出版社,1987.
[2] 廖明君,卢纯.广西织绣文化[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
[3] 李粟坤主编;龙胜各族自治县民族局“龙胜红瑶”编委会编写.龙胜红瑶[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
[4] [南朝]谢赫.古画品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
[5] 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文学[M].上海:新文艺出版社,1958.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广西红瑶族“晒衣节”民俗文化在工笔人物画中的视觉呈现研究(XYCSR2022021)
作者简介:黄晓婷(1997—),女,广西贵港人,硕士研究生,就读于广西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