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化从内部是怎样发生的

2022-05-30穆涛

美文 2022年21期
关键词:小菊典型人物土地

穆涛

文学创作,最紧要的元素是什么?

比如画家作画,如果只是做到了逼真,把现实中的人、物、场景,活灵活现着搬到纸上,无疑,这是一位技法卓越的工艺师,但还只是匠。如果匠心独具,再往前跨出一步,做到了传神的境界,就了不起了。神是什么?我的理解就是从生活的真中,剥离并辨识出自己的智慧发现。实现艺术创造,认识力永远是第一位的。

优秀画家的标识,不仅在于把事物看清楚,想明白,画透彻,还在于看得远,好画家都是有方向感的。

作家写作也是这样的道理,在对正常或失常的具体生活细致观察中,找到并建立自己的发现,而且这种发现应该是对既往认知的突破。精神领域的真正突破是艰难的,往往也不是大跨度的。一个时代里,如果重大突破的概率高,那么这个时代一定是落后或闭塞的,因而需要改革。改革年代是由一系列突破构成的,突破的同时,需要建立秩序。优秀的作家,在秩序尚未健全的时节,梳理出方向感也是艰难的。

土地观念已经变化了

作家写农民,写田园,写离乡还乡这一领域的题材,应该对变化了的土地观念有自己的认识。

在中国几千年的皇权时代,土地是君主的,土地上的人也是君主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土地是皇帝的囊中之物,犒赏功勋之臣,不发奖金,也不发奖章,而是赐良田多少亩。土地也是老旧国人的基本,不管从事什么行业,最终要叶落归根。农民终生在土里刨食,将军解甲归田,大臣告老还乡,商贾在城里发了财,要回乡置备土地房产。中国旧制式的经济,称为“小农经济”,“小农”不是指牛耕铁梨,男耕女织,核心指向是规模零散的个体经济,以家庭为单元从事生产活动,自给自足是常规业态,所谓的扩大规模,就是增置土地,多雇佣劳力,因而再大的地主也是个体户。既往观念里的农民,不是指土地的拥有者,是指在土地上辛苦劳碌的人们。农民这个群体,在这样的制度下被群体湮没,挺不起腰身,也抬不起头,实在走投无路了,无奈之中揭竿而起。农民反抗朝廷,甚至导致亡国,由此成为中国的政治传统之一种。

中国传统的文学书写,是漠视农民这个庞大群体的。

田园诗,是中国文学史里的一个巨大存在。田园诗,是写农村和田园的,但对农业的沉重和农民的疾苦基本无视。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的浅显悯农诗句,也是少之又少。田园诗里的田园乐,不是农家乐,是士大夫乐,这一类作品应该被认定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写作。

1949年建国,土地实现了国有。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国家以“包产到户”的方式把土地按人均比例分配给农民,正式名称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不再只是劳动者,而是一定时间内的土地经营者,虽然没有产权,但有自主经营权。任何稀罕的东西,一旦被平均分配,其自身的吸附力就会弱化。土地观念的变化直接表现在农民对土地的情感发生了疏离,尽管这种疏离是社会进步导致的。土地上的收获已经无法满足农民的日常需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项制度,既是新农业生态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几千年“自给自足”经济型态的终结。

土地观念变化的另一个显著标识,是从农民中独立出一支崭新的从业者大军,遍布在全国所有的大都市和小县城。这只大军叫“农民工”,很显然这是仓促之间起下的名字,到如今,已经名实不符。“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多领域建设和发展的生力军。据官方公布的数字,农民工总量接近两亿七千万,在巨大成绩的背后,也衍生出城市和农村的深层次社会问题,如果结合这一支生力军身后的“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焦灼度和紧迫感则更加突出。

今天的作家,怎么样才能写好农民、田园、离乡和还乡呢?

高亚平的这一组散文,着眼点和用心处,就在这个领域,在具体的细末处用笔,写出了这一历史时期初始段落的复杂和艰难。春天来了,老树发芽之前,枝条先开始变软,这组散文就是写这种艰难中的柔软的。他的独辟之处,不是去“塑造”成功的“典型人物”,比如谁谁发了财,带领全村人致富什么的。而是如实记录由熟稔到陌生的“非典型人物”,典型人物兆示着一个时期的光亮处和突出点,而非典型人物则交待出一个时期的社会底线,或平均值。

七篇散文,十几个人物

这七篇散文,都是写人物的,这些人物构成着社会变革时期的社会剪影。我选取其中几个人物,请读者看看高亚平的用心之处。

《凤翔哥》,凤翔哥是有沧桑历史的。解放前在终南山砍柴谋生,与寡母惶惶度日。解放后当选为村里的贫协主席。“文革来了,他在忙着闹革命、造反、揪斗地富反坏右,搞阶级斗争”。一度风光无限,“连走路腰板都挺的直直的。”由此得罪了不少人,“同队的人很少和他往来,就连我的父母亲也呵斥我,禁止我到他家的院子里去蹦弹球”。

改革开始后,凤翔哥又回归成庄稼人,“村里人也渐渐原谅了他。过去所做的一些荒唐事,每逢人家有婚丧嫁娶,也能见到他的影子了”。到了晚年,又迷上了打麻将,“不论输赢,图的是个乐和”。

这么平平淡淡的叙事,读来却五味杂陈。所谓的历史感,应该就是这样的吧。

《苗圃里的爱情》是美满的情爱故事。

但爱情开始发生的时候并不美满。小宝是中學里的一枝花,俊俏可爱,高考之前恋爱了,对象是家境贫苦而辍学的明明,明明承租了村里的二十亩山地,搞苗圃。承租土地是新鲜事物,但在当时没人看好,而且这片地临接着一片老坟。“老坟里坟冢累累,有的坟堆上墓木已长成木桶粗,数丈高,上下学的学生,无论男女,走到这里,都有点害怕”。

情爱的火焰烧毁了小宝的大学梦,之后又不顾家人反对,执意嫁给了明明。一晃三十年过去了,苗圃里的树木已成林,只是两人比同龄人苍老了许多。但可以欣慰的,是一双儿女,“个个长得眉目如画,惹人怜爱”。

美满是什么呢?人生怎么可能满呢,“人这一辈子,谁又比谁好到哪里去呢?”

《小菊》是一种深深的疼痛。

“小菊长得很好看……一双大眼睛黑若着漆,眼睫毛一眨,仿佛会说话。尤其那一头秀发,黑若锦缎,有时剪成齐耳短发,有时扎成两根排发辫,有时长长了,又随意的披在肩上,一任风儿抚平,显出万种风情”。

小菊被人糟害了,农村里讲的女孩子被糟害,就是被强奸了。恶汉是一个卖肉的,这种疼痛之下,还隐藏着另一种痛,这个恶汉是小菊妈妈的相好,常给她家里送肉吃。这件事发生在1975年秋天,“在那个贫穷的年月里,竟发生了这种不幸的事”。

恶汉法办了,小菊辍学了,再之后,悄然远嫁去了外县。

《一个会种蘑菇的同学》,讲的是励志未遂的事。

孟养利没有考上大学,在家里搞食用菌种植,就是种蘑菇。在八十年代初的农村,食用菌种植是创举。经历过最初的失败之后,终于获得成功。再之后扩大种植规模。再之后,种植蘑菇的人多了,没有了市场,这个生产链条就断了。

但生活还得继续,便转行做了油漆匠,走乡串镇,日子就这么一天一天老下去了。

新生活,是有新趋势的生活,但这种新趋势,底层的人是很难把握住的。

(责任编辑:马倩)

猜你喜欢

小菊典型人物土地
新时代新闻媒体如何做好典型人物报道
我爱这土地
做好典型人物报道的若干思考
少女的遭遇
秋后算账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探索典型人物报道的融媒体采编创新手法
小菊姑娘
网络典型人物报道的“三度”——以江西网连续发掘全国重大典型人物报道为例
分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