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作文题解与佳作展评
2022-05-30周春林
周春林
【中考真题】
南京作为世界文学之都,文学遗迹遍布,文学名家辈出,文学爱好者众多,文学氛围浓厚。近来,有关部门拟组织“文都少年行”征文活动,你积极参加。请以《_______身边的文学踪迹》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动词,如:“寻访”、“发现”、“话说”、“小议”等,使题目完整;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出现校名人名等信息。
【文题解析】
对于半命题作文,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进行写作。填入的词是这道作文题的写作方向,题目给出的“寻访”引导写记叙文或者抒情散文,“小议”只能写议论文。虽说文体不限,但一旦选中了某个补充的词,作文必须符合标题的文体。
除材料中给的词语外,也可以填入别的动词。填“参观”“认识”之类就落了下风,一方面太实,不易发挥,一方面太客观,像说明文。应该带有一些价值判断,比如“抢救”“发掘”。最好是包含情感,比如:
回忆——曾经见过,现在只能去记忆里追寻。
告别——某个遗迹要拆了,你去看了最后一眼。
错过——有些文学踪迹就在身边,但自己无缘一见。
收藏——或者某种文学踪迹正在逝去,我们只能收藏。
……
考生犯难的是“身边的”这个限定,其实只要是自己所见、所闻、所知,都属于“身边的”,都自然是南京的。要有南京是世界文学之都的强烈自信,只要存有对文学的一般认识,都可以找到“身边的文学踪迹”。
“文学”太虚,可以落实为作家、作品、内容、背景……
“踪迹”需要落实,但又不必拘泥于建筑、文物之类。它可以是一种情怀——南京是十朝古都,从“旧时王谢堂前燕”到“钟山风雨起苍黄”,朝代兴衰更迭一直是南京文学的母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一处引发你历史沧桑感、让你产生文学联想的地方,都是身边的文学踪迹。比如,看到明故宫的城墙砖,想到张养浩在潼关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看到南京的长江,想到辛弃疾在京口的“千古兴亡多少事”;看到南京长江大桥,想到毛泽东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不是张冠李戴,这是文学的深层感悟。
“踪迹”也可以是一种思想,文学的本质是人文,带有人文关怀的标语、广告,就是一种文学,那些偶尔让人心动和回味的只言片语,也可以成为“身边的文学踪迹”。
【考场佳作一】
感受身边的文学踪迹
◎南京一考生
夜深人静,我独自端坐在灯光下、书桌前。渐渐的,被这城市风尘沾染了的心平静下来;翻开那本厚厚的诗集《南京历代经典诗词》,在墨香中流转,在笔画间沉沦,感受身边的文学踪迹,想用心倾听古人的心声;倾听中,我的心也默默靠近了。
翻开那被折皱的书页,在心中慢慢倾听大诗人大词家的诉语;让灵魂去体会大家们写诗时的思绪和满心激情。从唐朝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中的“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到南唐后主李煜“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从宋朝宰相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到元朝词人萨都剌《满江红·金陵怀古》中的“六代繁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怅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 再到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梦江南》中的“江南好,建业旧长安。紫盖忽臨双鹢渡,翠华争拥六龙看,雄丽却高寒”。这些诗词歌赋意境高远,讲述的都是盛衰兴亡,令世人抚今追昔,抒发胸中块垒。
翻过一页,又是一幅让人怦然心动的画面:“来家不面母,咫尺犹千里。矶头洒清泪,滴滴沉江底。” 军情十万火急,南明内忧外患。一家老小全在城中,近在咫尺也不能回的史可法登上燕子矶头,面对烽火连天的危急时局,俯身大江,感慨万端。这首即兴口占的五言绝句,不但表达了他对母亲和家人的深切思念,更反映了他在国家危急关头时深明大义、勇于承担的献身精神。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诗中的“矶头洒清泪,滴滴沉江底”,是那样的震撼人心!
在诗中,我倾听这些伟大的诗人心声;无形中,我的心灵渐渐靠近了他们的心;我能感觉到,当他们身处不同时空的南京时那种激情澎湃的情怀,同时,我的心也被他们高尚情操陶冶着,教育着;夜深了,谁能理解我和这些诗人此时共同的心语,谁能?在无声无息的深夜里我们的心近了……
【考场佳作二】
走进身边的文学踪迹
◎南京一考生
准备了两个月,终于到了这一刻。灯光下,我心潮澎湃。就在我跑上舞台的那一刻,我听到了心跳的声音,“怦、怦、 怦……”这心跳的速度不知比往常快了几倍。灯光一闪,“下 面,《龙须沟》第二场第二幕开始。”
“嗬!空城计!四嫂,二嘎子呢?”我按照不知道练习了多少遍的台词,气喘吁吁地跑到舞台中间,却不敢向观众望去。我感到无数的目光向我看来,生怕一紧张就说错词。但是我知道,我是第一个出场的人物,如果我先失误了,后面大家会更紧张的。要开好这个头,我暗暗地给自己加油。
我们表演的是老舍的作品《龙须沟》,这是阅读课的老师安排的,表演者有各个班的同学。大家对这部作品的表演都很投入,我也不例外,从读原著到对词、背稿,再到彩排,我们非常认真,不敢有一点儿怠慢。从动作到表情,老师为我们一点点矫正。我们演练了无数遍老舍笔下的人物形象,老舍的语言风格、本剧主题,早已烂熟于心,上台前老师还说我们会很棒呢!
几分钟后,随着“四嫂”“大妈”“娘子”等人的出场,我和同学在相应的位置站好,在台上很快就演了起来,没有之前那么紧张了。在表演中,我们逐渐地真正进入了角色,不知怎么的,我慢慢地有了底气,幵始勇敢地向观众们望去。耀眼的灯光下,一大群人中,我看到了老师正面带微笑。一定是我表现得不错,我要好好演“二春”,按照老师说的,注意人物的表情和动作,还有站位……
我和同学们都沉浸在大杂院的人们听说要修龙须沟的喜悦之中,每个同学都在演绎着《龙须沟》里的人物,简直就像演我们自己的故事。
“咱们站在这儿干什么?还不扭一回哪?锵,锵,起锵起!”最后,在我的带动下,我们全都舞起了秧歌,在欢乐的音乐声、热烈的掌声中,结束了《龙须沟》的表演。
这次读演名著的经历,让我感触颇深,并且感受到身边的文学踪迹的存在。以前,我一直认为语文只是一门学科而已,读书也不过是为了考试时分数高些,可在读书、表演过程中,我发现文学的魅力,读书实践让我不仅仅收获了高分,更开阔了视野,增长了阅历,陶冶了情操,也让文学的种子在我的心中生根发芽。
探寻身边的文学踪迹,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