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人情怀与国家命运

2022-05-30徐芳

作文周刊·高一读写版 2022年26期
关键词:栏杆辛弃疾家国

徐芳

美文赏读

把栏杆拍遍

◎梁 衡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他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卢纶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亲身在刀刃剑尖上滚过的经历?“列舰层楼”“投鞭飞渡”“剑指三秦”“西风塞马”,他的诗词简直是一部军事辞典。他本来是准备以身许国、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

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心怀一颗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此亭遥对古秦淮河,是历代文人墨客赏心雅兴之所,但辛弃疾在这里发出的却是一声悲怆的呼喊。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我曾专门到南京寻找过这个辛公拍栏杆处,但人去楼毁,早已了无痕迹,唯有江水悠悠,似词人的长叹,东流不息。

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其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環境。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中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号“稼轩”,同盟鸥鹭,辛弃疾经历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逐渐成熟的过程。诗,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写的吗?诗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名的诗人,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当的吗?“一将成名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还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那么,有思想光芒而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

(选自《把栏杆拍遍》,有删改)

◆赏析

通过解读辛弃疾因武途政路不通而成为大词人的典型个例,说明一个普遍哲理:真正的诗人,有思想光芒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只有被大事件所磨炼、锤打,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有了这种感悟,再加上情感的升华,艺术的创作,才会写出具有深刻思想的好词来。而这恰恰体现了诗人将自己的个人情怀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把栏杆拍遍》是一篇解读深刻,感情真挚,语言隽永的佳作。

佳作风采

我与国

◎郑 溪

“即使把我烧成了灰,我的每一粒灰也还会是爱国的。”季羡林先生如是说。

这,便是刻在骨子里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与其说是个人心灵的感触,毋宁说是生命的自觉和家教的传承。无论是《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还是陆游“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忠诚执着,家国情怀,从不只是摄人心魄的文学之书,更近乎你我心中的精神归属。那是将国家置于首位的情怀,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是“我”与“国”的同频共振。

家国情怀是“我”对“国”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我”对“国”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听!是李大钊写下《厌世与自觉心》以呼吁国人“改进立国之精神,求一可爱之国家而爱之”。看!是钱学森、黄大年、竺可桢等放弃国外优越的科研条件,怀着满腔热血回到祖国的怀抱,誓力要将所学献于祖国发展。他们将“我”和“国”融为一体,而那家国情怀,便是他们全力以赴的支点,是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源泉。

顾古观今,家国情怀将“时代性”展现得淋满尽致。

所谓“时代性”,是指家国情怀的主体内容会随时代的迁移而变化。古时,“我”与“国”的情感多表现为保家卫国,是霍去病喊出那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无数仁人志士以争取民族独立为目标,为之奋斗不停;新中国成立后,千千万万的人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为百废待兴的祖国添砖加瓦;而今,家国情怀则是为祖国的伟大复兴助一臂之力。

虽世殊事异,但亘古不变的是无数个“我”对祖国的深沉热爱。那份爱,流淌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氤氲在中华大地的每一寸山河间,支撑起华夏儿女不弯的脊梁。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王阳明如是言。知行合一,担起肩上的责任和重担,乃是家国情怀的精髓所在。刘烨瑶,海底万米的“奋斗者”;彭士禄,核潜艇上的一枚“螺丝钉”;丁良浩,高举“火焰蓝的青春旗帜”……他们知行合一,将自己对国家的情怀付诸实践,致力于祖国科技进步和国防安全,担起了“我”的责任之担,亦推动了国家的繁荣昌盛。

先贤们心忧天下的情怀催生出无数保家卫国的英雄壮举,今天的国人更是融爱家情感和爱国情怀为一体,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的责任走向济世安民、匡扶天下的担当。弘扬家国情怀,青年要勇立潮头,锐意进取,将个人理想融入伟大的中国梦中,不断砥砺前行,让个人与国家同步发展!

自有长缨在手,笑看八面来风!让我们融己于国,肩抗责任,看红日初升!

【江苏连云港市新海高级中学】

◆点评

本文起笔即点明题旨出处,开门见山,亮明中心。

小作者在行文过程中首先对“家国情怀”予以释义,表明这是一种认同和归属;然后由古观今,例证“家国情怀”的时代性特质;最后联系当下,强调青年要将自己的追求与国家命运紧紧相系。结尾很有情境,画龙点睛。

整篇作文脉络清晰,思路流畅,论证充分,立意高远,体现出了小作者真挚的爱国情怀。

猜你喜欢

栏杆辛弃疾家国
跨过童年的栏杆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上)
试谈辛弃疾的田园词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高速公路手动栏杆智能化改进方案设计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高速公路自动栏杆机技改方案探析
略谈“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