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条野生蚯蚓的利益链

2022-05-30李强

文萃报·周五版 2022年29期
关键词:蚯蚓

在自然界,蚯蚓生长了数亿年。原本,影响它们生长的最重要因素是温度与降水,现在,人类用科技横插一脚。用一种叫“地龙仪”的设备捕捉蚯蚓,一天电两三百斤不在话下。电捕蚯蚓的人说,中国越来越多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需要它。在保护生态与保护健康同样备受关注的当下中国,野生蚯蚓被推至舆论焦点。

“机器一响,黄金万两”

捕捉到的蚯蚓,开肚、冲净、晒干,然后被卖到中药材市场。在那里,它被称为地龙。它是一味被收录在《中国药典》的中药,有“清热定惊、通络、平喘、利尿”的功用。

尽管农民们都知道,蚯蚓的存在有益于土壤,但对很多农村人而言,很少有挣钱的办法比电蚯蚓来得更快、更轻松。20多年前,河南商丘农妇刘玉莲第一次接触“蚯蚓产业”时,捕捉是靠锄头挖,开肚用刮胡刀片,再晾晒在地板上,蚯蚓干大约20元/公斤。20年来,地龙的价格翻了10倍,2021年,市场价一度涨至275元/公斤。“地龙仪”的出现使得蚯蚓捕捉更加高效,一个电瓶,两根线子,插在地上,蚯蚓马上爬出来了,看着让人头皮发麻。

“机器一响,黄金万两。”“打工打工,两手空空,不如在家,蚯蚓加工。”那些收蚯蚓的商人,在网络上打出极具吸引力的口号。他们视“蚯蚓产业”为新的“农村致富路”,称蚯蚓是“农村土地里的软黄金”。刘玉莲旺季一天能收1000斤蚯蚓干货。

“野外捕捉占比约70%”

“对蚯蚓的利用远远不是目前现有的一些报道所说的那样,中药在利用,西药在利用。保健品、化妆品、食品都在用。”一位长期从事自然保护的专家告诉记者,“通过人工饲养繁殖,是可以起到保护野外蚯蚓的。”“要用发展的问题解决保护的问题。”但实际上,从中药材市场上地龙的来源看,“养殖、半养殖(野外捕捉幼体育肥)占比约30%,野外捕捉占比约70%。”

在贵州威宁县,检察官李爱此前从未见过如此大规模的对野生蚯蚓的掠捕。李爱告诉记者,从2021年七八月开始,陆续有河南、安徽、四川等地的地龙收购商带着“地龙仪”来威宁,每到一个地方先租老百姓的民房,再把机器发出去。李爱说,去年11月,有护林员、村民向林业局、公安局等部门反映有“有人在山上打蚯蚓”。威宁县检察院几乎在同一时间了解到这一情况,并决定研究“怎么样依法来处理这样的情况”,最终他们决定“拯救蚯蚓”,对这个产业链条上的人提起“公益訴讼”。

“大概有七八个镇有这个情况。”李爱告诉记者,在其中一个镇,多的时候,有六七个老板收购加工野生蚯蚓。加工点负责开肚、晾晒的临时工多是五六十岁的农村妇女,而外出电蚯蚓的人多是留在村子里的四五十岁的人。从一个外地收购商的发货记录上,李爱了解到,该收购商从3月9日到5月31日,从威宁发出1804公斤蚯蚓干品。

“一种恶性的循环”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生态系教授孙振钧担忧的,是蚯蚓的减少给土地带来的影响。“如果大家都这么弄的话,跟农田的质量就有关系了。农田都没有蚯蚓了,没有好的土地怎么能生产粮食出来?”孙振钧说。其次涉及到生物多样性的问题。“不仅对这个蚯蚓有影响,对其他的土壤生物,土壤线虫、土壤螨类,还有蜘蛛等。”

此前,不少媒体在报道电蚯蚓现象时,将这种行为描述为“灭绝式捕杀”。一位自然保护专家表示,在他看来,蚯蚓繁殖力极强,生存范围又广,“它不像大熊猫数量是有限的。现在还谈不上是‘灭绝式捕杀,农药、化肥(对蚯蚓)造成的伤害可能在地域范围上会更广一些。”但在这位专家看来,这种(捕杀)是存在问题的,这是一种恶性的循环。

(摘自《中国青年报》7.20 李强/文)

猜你喜欢

蚯蚓
“害羞”的小蚯蚓
挖蚯蚓
挖蚯蚓
画蚯蚓等
揭秘蚯蚓的10大秘密
蚯蚓家的惊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