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自主学习课堂,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2022-05-30田玉梅
田玉梅
小学数学教学既要注重对学生教授基础知识与技能,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而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培养的重点。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的环境与土壤。而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实施的当下,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课堂更加充满活力。教师最大限度地通过各种方法的应用,围绕学生设计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究以及理解、掌握中,学生从原来的被动变为主动,从知识的接受者变为学习的探索者、观察者、发现者,学习方法都会随之改变。当前,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的还无法体验到成功感。在学习数学遇到疑惑或者难题时,在得不到帮助的情况下,学生可能无法理解某一知识,也会对后续的学习造成影响。在传统教学中,当学生面对这一难题无法解决时,教师通常采用的是“题海战术”,以期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但是,这样的方式方法乏味、无聊,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而如果在教学之中通过提高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就会使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得以提高,学生以更为积极的态度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并从整个学习过程中获得乐趣,而解题能力也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数学课堂中所研究的一个重要命题。
进入小学五六年级,很多学生在知识框架、认知结构上已趋于完善,其更希望在自主的思考、探究、感知、体验中来学习数学知识、领悟数学内涵。而自主学习课堂的构建,则为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诉求实现提供了铺垫,搭建了平台,且更利于其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落实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时应以灵活构建自主学习课堂为导向,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对辅助性教学情境的创设、活动的构建、资源的借助、策略的应用,来营造自主学习生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循序渐进中更好地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来确保提升教学效能,以助推学生认知需要得以满足。
一、打造自主学习课堂,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动力就是要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对小学生来说,正是其学习数学知识、构建知识框架的起步阶段。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细心的指导以及一定的规范要求,从而培养学生的耐心与毅力,这也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能力的保证。首先培养学生学会主动地听课。小学生的好奇心较强、爱玩、注意力不够集中,这是其身心特点所决定的。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专心听讲,才能真正使其获得数学知识、吸取知识,并且成为学好数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保障条件,在讲课时让学生产生兴趣以及非听不可的想法,由此也能使学生的注意力无形中被高度吸引。如在“圆的认识”这一课教学中,教师则是通过采取问题导入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到平面图形乐园玩一玩。现在一起看看这个视频,找一找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学生一边观看视频,一边根据教师的问题寻找图中的各种图形。而教师点出其中的圆形创设问题:“这一图形请问大家是否认识,生活中都见过哪些这一形状的形物品?”随后说道,“今天要学习的正是这一图形,让我们一起到欢乐的圆形世界中一起游玩,一起进行认识圆的拼一拼、剪一剪的游戏。”如此,学生觉得这一课非常有吸引力,更乐于学习更多的有关“圆”的知识。这一轻松而愉悦的导入,实际上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了期待感。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教师通过打造自主学习课堂,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引领学生学会对数学题目认真分析,理解题目含义,找出重点字词,理清其中的数量关系。此外,自主课堂还能不断培养学生学会规范而工整的书写习惯。在潜移默化的培养下,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奠定扎实基础。
二、引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质疑、搜集应用信息以及创新能力,还包括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能力等。这些能力实际上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是始终贯穿其中的,并且体现在教学环节设计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这些学习能力,才能切实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学生对生活中的陌生事物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还会提出不少疑问,而对如何提出数学问题却有些生涩。为此,教师在课堂上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实际相联系,创设问题情境,自然而然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相连,从而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发现以及提出数学问题,而且乐于思考、乐于探究。教师也需要有意识地培养班上的“问题意识带头人”,通过榜样的力量不断增强整个班级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步帮助学生养成学会观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及解决问题等良好习惯。
而教师要做到在设置问题时引而不发,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思考与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自我推论,进而发现更多知识。教学课堂之中,既要体现教师有效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通过采取一定的手段引导学生的思路,没必要直接把知识点说出来,而是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调动起来,更好地挖掘自我的心理潜能,形成探索精神,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而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其学习,也为后续教学过程打好了伏笔。教师引而不发,诱导学生思考与学习,使学生的整体认知系统一步步地被激活并运转起来,从萌生兴趣到对新知识的主动探索与理解,一步步不断使思维进阶,由浅入深地探寻知识。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则身处主动学习地位,教育教学的价值都被充分体现了出来,学生的这一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也在潜移默化的培养中得到提升。
三、利用情境引领来构建自主学习课堂,促使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根据高年级学生的認知特性及其数学学习现状,教师在落实自主学习课堂构建时应以情境创设为铺垫,通过创设精准、有趣、形象的认知情境,使学生彻底融入鲜活而生动的认知生态,并带着问题、带着好奇去自主思考、自主分析、自主探究,于无形之中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素养。同时,教师应做好对一些趣味性、直观化、丰富性认知情境的创设,从不同视域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开展“分数大小的比较”教学中,教师可在课堂引入故事:猴哥请兄弟吃西瓜,分瓜时,猴哥说道:根据大家今天的表现,分给八戒个西瓜,分给沙师弟个西瓜。话音未落,八戒便嚷嚷起来:这不公平,为啥我分到的西瓜比沙师弟少?随机设问:悟空这样分瓜公平吗?谁能帮八戒解开心中的谜团?使学生在故事与问题情境的驱使下开展自主学习,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以真正达到更好地提升教学效能的目的。教师通过营造和谐而宽松的课堂气氛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自主意识。因此,情境的创设至关重要,成为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与土壤。在教学之中,教师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让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积极发言,积极思考,充分发挥个性潜能,主动探究。教师做教学的引路人,通过尊重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质量。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创设竞争性的情境,让学生在赶、比、超中不断激活思维,展现自我的个性,发挥自我的优势。在积极参与这一竞争过程中,学生在辩论问题的过程中,其逻辑清晰,有助于发散思维、辩证思维的培养。通过创设有价值的竞争性情境,让学生乐于自主学习、展示自我个性,也乐于与他人积极交流,不断夯实基础,搭建自我的知识框架。
四、通过教法优化来构建自主学习课堂,带动学生落实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高年级数学教学领域的关键项目与重点内容,其对学生认知发展必然会产生积极作用与重要影响。因此,结合不同学生在认知能力、数学基础、思维特性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应做好对教学措施的适时优化与充分调控,尽量使教学指导方式、途径、手段等更具针对性、实效性与创新性,以切实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针对数学算式:5+5+5+5+4=?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计算时提出要求:请大家将其改为乘法算式。对于所改写的算式,不做统一的规定与要求。此时,有学生写出:5×4+4=24;也有学生写出:5×5-1=24;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竟然还有学生写出:6×4=24。对此,教师可在肯定其创新精神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辩论与研讨:哪个算式是正确的,哪个最简便?让学生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中进行创新,以切实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课堂的驱使下更好地提升发展关键能力与必备品质,以满足其认知发展需要。教师还要深入了解学生,这也成为优化数学教学方法的一个关键。通过课堂观察,教师对学生的语言表达是否具有逻辑性、思维方式是否具有延展性等及时了解掌握,并且针对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高年级则多采用发现教学法。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非常强的学科,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教师要掌握教学内容的连贯性,抓住反应事物本质的概念开展教学活动,为后续知识的升华、拓展奠定基础。
五、依托实践操作来构建自主学习课堂,助推学生实施自主学习
小学数学教材知识较为抽象,小学生以感性思维为主,尚处于直观形象化的这一理解阶段。为了有效解决二者矛盾,进一步使小学数学知识更为直观、形象,教师则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借助多媒体、教具、学具等手段,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与平台,使学生在实践动手操作中理解知识、获取知识,并将抽象的教学知识变成易于理解的实践活动,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当下,构建自主学习课堂已成为新时代小学数学教学领域的重要方向。因此,教师应加强对一些延展性、开放式、发散性教学活动的组织与设计,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动手操作的机会。数学实践操作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促进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发现、解决数學问题。通过动手动脑,学生边做边思,主动获取新知识。让学生在切实凸显自身课堂主体地位的基础上获得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以构建起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认知生态,使各类辅助性实践活动更好地作用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开展“圆的面积”教学中,教师可即时引入“化圆为方”实验,组织学生在动手尝试、动手操作中自主推导、论证、探究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并提出问题:怎样计算圆的面积?以学生的亲身实践,帮助其慢慢发现圆的周长与半径和拼成的近似于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总结得出“形变而面积不变”的认识,在自主推导与论证中得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以更好地引领学生自主学习,逐步达到构建自主学习课堂、助推学生认知发展的目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教师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小组成员学习优势,相互取长补短、互帮互助,从而取得最佳的探究效果。在实践操作之中,小组成员分工负责,共同合作,探究任务。学生各自从不同观点中汲取经验,深入理解问题,强化以及完善自我的分析,培养了探究意识,也提高了自主学习能力。
六、构建系统数学自主课堂,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要打造自主高效的课堂,则需要不断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及学习效率,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教学中摸索出一套符合数学教学实际的科学而合理的教学模式及环节,注重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体验等教学。
首先认真编写导学案指导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以及任务;其次让学生前置自学,教师做好巡视,让学生积极地就所产生的疑问进行交流讨论,学生通过教师的点拨以及同伴的帮助,获取新知识;再次进行互动交流,各小组及时围绕问题,进行方法、思路的交流与探讨,教师进行补漏,为各小组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做法以及思路,在互动交流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小组在研讨过程中互相借鉴、互相补充,不断使问题明朗化,主动学习其他小组的好想法、好思路,不断开阔解决问题的思路;接下来是拓展深化,结合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从而提高其分析以及知识应用能力;最后则是课堂检测,通过设计检测题,并且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来体现其层次性和梯度性,及时从学生信息的反馈中查找教学中的不足,调整以及完善后续教学,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总之,自主学习课堂的构建,在高年级学生认知发展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扮演着积极角色。而在自主学习能力的驱使下,很多教学活动的开展必然会彰显出无限生机与活力,势必更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学生在开展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对各类数学公式、概念、原理等的理解必然更加深刻、充分,对应的抽象思维、理解能力、逻辑推理等素养必然会切实提升、全面强化。因此,教师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落实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时,应以切实构建自主学习课堂为铺垫,就教与学的策略、途径、手段等予以适度变革、改进、优化,为学生提供更多在自主学习中感知数学内涵、探究数学问题、体悟数学本真的机会。教师通过对教与学模式的切实创新,提升教学指导与设计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其数学核心素养培育而奠基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