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药剂对黄瓜霜霉病防治效果分析
2022-05-30吕建华
吕建华
关键词:黄瓜;霜霉病;药剂;防治
黄瓜为葫芦科黄瓜属植物,现广泛种植于温带和热带地区,在我国各地普遍种植。黄瓜香脆清香,富含丰富的纤维素、果糖和维生素E等营养成分,是一种重要的设施蔬菜,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1]。
然而在设施栽培过程中,病虫害是影响黄瓜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其中,黄瓜霜霉病是危害黄瓜最严重的病害之一[2],黄瓜霜霉病除了侵染黄瓜外,还对葫芦科40多种植物均有危害,是生产中发生普遍且危害重的病害[3]。该病害是由古巴假霜霉菌引起的,能够产生大量的孢子,可依靠气流传播很远,在合适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萌发侵染植株,其传播速度极快,流行性非常强[4]。病原菌主要危害黄瓜的叶片,染病初期,叶片背面出现不规则的水浸状斑点,随后病斑开始扩大,湿度大时叶片的背面会出现灰黑色的霉层,造成叶缘卷缩干枯,因此也常被菜农称为“跑马干”或“干叶子”[5],严重时会造成减产、绝收。霜霉病的防治对保障黄瓜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对霜霉病的防治,药剂防治是最迅速、准确、有效地方法[6]。然而在使用药剂进行防治时,长期单一使用容易产生抗药性[7],此外,目前防治霜霉病的药剂有3 000多种,需要筛选出较好的药剂进行轮换使用[8]。为筛选出本地区对黄瓜霜霉病具有较高防效的药剂,我们选取5种药剂开展不同药剂对霜霉病防治效果的比较试验,为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试验用黄瓜品种为研中农20。试验采用药剂有50%嘧菌·噻唑悬浮剂,由浙江新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产;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由石家庄市深泰化工有限公司生产;70%烯酰·霜脲氰水分散粒剂,由陕西恒田生物农业有限公司生产;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由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100g/升氰霜唑悬浮剂,由日本石原产业株式会社生产。
1.2试验设计
试验于2020年进行。试验以喷施清水为对照(CK),设置5个药剂处理,分别为50%嘧菌·噻唑悬浮剂(T1);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T2);70%烯酰·霜脲氰水分散粒剂(T3);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T4);100g/L氰霜唑悬浮剂(T5)。每个处理重复3次,小区面积为84m2,以棚室内发现黄瓜霜霉病零星发病时为首次喷药时间,间隔7d后进行第2次喷药。采用HD-400型喷雾器(工作压力45MPa,喷射速率 710ml/min)进行常规喷雾,每处理用药量见表1。每亩用水量为60kg。喷药时使叶片正反面均匀着药、湿润为标准。
1.3调查内容及方法
1.3.1防效调查
分别在施药前、第1次施药后7d、第2次施药后7d。对黄瓜叶片病情进行调查,采用五点标记法,每小区标记5个观测点,每点调查2株,每株调查全部叶片。以感病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百分率分级,调查记载各处理病叶数,计算病情指数及防治效果。
黄瓜霜霉病严重程度分级标准:无病斑(0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5%(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50%(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9级)。
病情指数 =[Σ(各级病叶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叶数×最高级值)]×100
防效=[1-(对照区施药前病情指数×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处理区施药前病情指数)×100
1.3.2黃瓜安全性的调查
在黄瓜生长期间调查黄瓜植株有无矮化、畸形、叶片皱缩等现象。
1.3.3黄瓜产量的测定
在黄瓜成熟后,调查黄瓜单果质量、瓜长和瓜粗,并统计各小区黄瓜总产量,再折算667m2产量。
1.4统计分析
本实验测定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0和SPSS17.0版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采用Duncan法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第1次施药对各处理防治效果的影响
首次施药前,病情较轻,棚室内已零星发生黄瓜霜霉病。由表2可知,第1次施药各药剂处理均对黄瓜霜霉病的传播起到了抑制作用。对照病情指数为15.73,药剂处理的病情指数均低于5,均低于对照,平均防效均高于68%,说明第一次施药各药剂对黄瓜霜霉病具有较好的防效。T1、T2、T3、T4和T5的防效分别为83.17%、68.98%、89.25%、86.59%、74.63%,各处理表现为T3>T4>T1>T5>T2。各药剂处理第2次喷药后对黄瓜霜霉病防治效果更加明显。对照处理的病情指数为18.69,药剂处理的病情指数均5%,T1处理的病情指数为2.58,平均防效为86.86%;T2处理的病情指数为4.32,平均防效为75.64%;T3处理的病情指数为1.16,平均防效为93.64%;T4处理的病情指数为1.83,平均防效为90.35%;T5处理的病情指数为3.77,平均防效为80.65%。各处理表现为T3>T4>T1>T5>T2,各处理间差异均显著。T3处理的平均防效最高,其次是T4处理。
2.2不同药剂对黄瓜安全性的影响
由表3可知,喷施药剂后,通过两次观察,各处理黄瓜植株正常生长,长势旺盛,叶片嫩绿,无药害现象发生。结果表明:5种杀菌剂处理后的黄瓜植株均无矮化、畸形和皱缩等情况。说明各供试药剂在试验剂量下对黄瓜生长安全,药剂在试验设计用量范围内对黄瓜植株安全。
2.3不同药剂对黄瓜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由表4可知,不同药剂处理显著影响黄瓜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其中,各药剂处理的单瓜质量显著高于对照,各处理表现为T3>T4>T5>T1>T2,T1、T2、T3、T4和T5处理分别比CK高出7.51%、3.63%、12.42%、10.25%和5.65%,T3处理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T5处理和T1、T2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各处理瓜长均显著高于CK,T1、T2、T3、T4和T5处理分别比CK高出3.21%、2.46%、6.20%、5.58%和2.70%,T3和T4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T1、T2和T5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各处理瓜粗均显著高于CK,T1、T2、T3、T4和T5处理分别比CK高7.45%、3.11%、12.73%、9.32%和5.90%,T3和T4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T1和T5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各处理产量均显著高于CK,表现为T3>T4>T5>T1>T2,T1、T2、T3、T4和T5处理分别比CK高出13.11%、8.43%、15.41%、14.13%和11.11%,T3处理产量最高,和T4没有显著差异。
3讨论
黄瓜霜霉病是危害黄瓜生长的重要病害[9]。由于盲目追求高产,大量施用氮肥,加上后期肥水管理不当,导致黄瓜霜霉病的田间自然发病率逐年加重[10]。化学方法是防治霜霉病最迅速、有效的方法[11]。王晓娥等[12]研究表明,25%氟噻唑吡乙酮悬浮剂对黄瓜霜霉病有优异的防治效果,可有效地控制黄瓜霜霉病的发展蔓延。陈钫等[13]研究了杀菌剂防治大棚黄瓜霜霉病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0%氟噻唑吡乙酮SC8000倍液+代森锰锌WP1000倍液对黄瓜霜霉病防治效果达84.92%-91.69%。本研究中,由于棚室内外温差大,且棚内湿度大,非常适宜霜霉病的传播和发生。因此,在黄瓜霜霉病防治中应在发病初期防治为主,间隔7d喷施两次效果较佳。结果表明,所选用的5种药剂均能够显著降低霜霉病发病指数,病情指数均低于5,均低于对照,平均防效均高于68%。其中,70%烯酰·霜脲氰水分散粒剂处理的防效最高,为93.64%,其次是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防效为90.35%。处理间存在差异主要是受到作物种植的区域性,以及病害对不同药剂产生抗性的程度。本研究结果表明,5种杀菌剂处理后的黄瓜植株均无矮化、畸形和皱缩等情况。说明各供试药剂在试验剂量下对黄瓜生长安全,药剂在试验设计用量范围内对黄瓜植株安全。
產量是衡量作物最为关键的指标,产量的高低最能够反映药效的好坏。杀菌剂不仅能够对病害进行有效的防治,还能够提高植株产量[14]。田志强等[15]研究表明,60%烯酰吗啉·锰锌水分散粒剂用量为900g/hm2时,连续防治3次,防效达到96.47%,且平均保产效果最好,较对照增产29.00%。赵明等[16]研究表明,黄瓜霜霉病发病前喷施百泰、凯润效果最好,防效在97%以上,分别增产18.46%和24.36%,因此可作为黄瓜霜霉病的理想防治药剂。本研究表明:5种药剂均能够提高黄瓜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70%烯酰·霜脲氰水分散粒剂处理的产量最高,为5476.73kg/667m2,其次是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主要是由于药剂处理降低了病害指数,减少了病叶数量,从而有利于植株进行光合作用,进而提高黄瓜产量。
4结论
本试验选用的5种药剂均对黄瓜霜霉病有一定的防效。其中,70%烯酰·霜脲氰水分散粒剂对黄瓜霜霉病的防治效果最好,且产量最高;其次是68%精甲霜·锰锌水分散粒剂。因此,这两种药剂对黄瓜霜霉病防治效果较好,在生产中可结合其他药剂轮换进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