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去向梅关 访古道

2022-05-30周琦

江西画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梅岭张九龄南北

周琦

春雨如酥的季节,我们来到被称为世界钨都、江南梅国的大余县,踏上青石散嵌的梅关古道,探寻这条古代南北交通要塞的沧桑遗梦。

穿行在梅树掩映中,看梅子俏临枝头,沿途溪水潺潺,鸟鸣山幽,一派空寂而深远的意境。古道向岭上延伸,于峰回路转中,举目一望,巍峨矗立的关楼,正在山岭之巅等候我们的到访。

危崖开路 沟通南北

赣南梅关古道是全国保存较为完整的古驿道,也是中国南方重要的气候分界线。关楼为大余县与广东南雄市分界点。关门南北分别上书“岭南第一关”和“南粤雄关”几个大字。

先秦时,这一带是南越之地。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秦征服了今福建北部、浙江南部的閩越,置闽中郡。五年后,秦征服岭南广东、广西境内部分地区。为巩固征服的领土,秦始皇从北方迁移数十万人戍守五岭,使秦人与越人杂居,并开辟南北通道。

唐开元四年(716年),时任左拾遗内供奉的张九龄因为与当时的宰相姚崇意见不合,由长安称病南归,返故里韶关孝养其母。南归时他途经大庾岭,见古道年久失修,险峻难行,于是向唐玄宗献状请开“大庾岭新路”,以改善南北交通。这个建议得到唐玄宗称许,遂下诏命张九龄主持开凿之举。可想而知,面对拔地千仞、危崖百丈的山隘,开路者用原始的工具开山运石,其中付出了多少艰辛。

然而,张九龄只是开凿了岭路,并没有设关。宋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江西提刑按察使蔡挺和其兄广东转运使,相约分别修缮南北岭路,并在山顶分水岭设关以为界,名曰:梅关。

后来,江西和广东的地方官先后有数十次整修梅岭之举。他们或植松于道,或以砖石砌路,或在两旁营造驿站店舍,使梅岭成为林荫夹道、店铺不断、商旅接踵的繁华驿路和商道。

物换星移 文史流韵

梅关古道文化底蕴厚重,记载了许多典故,留有众多文化名人的足迹。

公元675年(唐高宗上元二年)秋日,踌躇满志的王勃在滕王阁完成千古名作《滕王阁序》后,经这里南下省亲。他行舟南海时,不幸遇狂风落水,虽被救起,竟患病而溘然去世。

公元748年,僧人鉴真第五次东渡时,在东海遭遇强风漂流至海南三亚。一年后他北返,经梅岭一路北上回到扬州。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杨贵妃一心想吃新鲜荔枝,驿夫们携荔枝从岭南过梅关一路飞奔向北,最后荔枝传到宫中竟新鲜如刚采摘的一般。

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被俘押解北上,过梅岭时,心情凄凉悲壮,作《南安军》一诗明志,题曰:“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出岭谁同出,归乡如此归。”

宋绍圣元年(1094年)时,苏轼遭贬谪岭南,途经大庾岭心情悲愤作《过大庾岭》。公元1100年,宋徽宗大赦天下,次年苏东坡从流放地内迁北还。已是64岁的苏轼心情复杂,在岭边写下《赠岭上老人》:“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

……

还有许许多多从中原南迁的汉人,在赣南作短暂停留后踏上这条古道继续向南,迁往珠三角和更远的南洋地区。灿烂的中原文化也由此道传入南粤、传到南洋。

雪影梅香 古道柔情

北宋初年,有位女诗人随父去广东英德任职,经梅岭返家时,发现“大庾岭有梅岭之名而无梅”,于是花钱买了三十株种于路旁,并题诗曰:“英江今日掌刑回,上得梅山不见梅。辍俸买将三十本,清香留与雪中开。”到了南宋,南安知军管锐提出“多植梅以实其名”。大概这次人工种梅效果显著,不过百年,知军赵孟适发现梅岭驿道尽是梅,遂题曰:“梅花园”。

如今的梅岭,早已不见沿途的驿站和凉亭,也不见来来往往的商旅,而是天高岭峭,点缀着夫人庙、六祖寺、望梅亭等古迹,让人发思古之幽情。明末以来数量越来越少的梅花也经江西和广东两地政府种植而一路不断,怒放于枝头。梅花尽开,古道幽深,“梅岭”再次名副其实,成了真正的“梅花之岭”。

猜你喜欢

梅岭张九龄南北
读陈毅元帅《梅岭三章》
游走南北 蕴含古今
张九龄借棋劝谏
张九龄智谏唐明皇
南昌梅岭风景区旅游开发策划
张九龄与禅宗
云南报销案与晚清同光之际的南北纷争
南北冰雪写意
梅岭是个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