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书单”趣探
2022-05-30沙海龙徐源宏杨晓燕
沙海龙 徐源宏 杨晓燕
[摘要]一九二五年一月《京报副刊》向社会征求十部“青年爱读书、青年必读书目”的活动曾引起文化界轩然大波,这场活动牵扯到78位重量级文化名流,是中国文坛有史以来鲜有的、瑰集全国文化精英的一次思想意识(中西文化)大展示、文化取向(中国文化出路)大思考、文化见解大交锋!是一场影响空前的(全盘西化与兼容并蓄、固守传统与继承创新、文化否定与文化自信)文化大博弈。通过对这场活动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民国时期的“读史明智鉴往知来”,在历史的回眸中获得教益。
[关键词]《京报副刊》;青年必读书目;民国;文化人使命;百家争鸣 ;文化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2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649(2022)03-0048-08
An Interesting Exploration of‘Book list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Sha Hailong Xu Yuanhong Yang Xiaoyan
(1.Peoples Fine Arts Publishing House ,Beijing 100022;2.Shaanxi Cultural Investment Co., LTD., Xi 'an 710061;
3. The Open University of Shaanxi , Xi 'an 710119; )
Abstract:In January 1925, the "Peking Press Supplement" asked the society for ten "books that young people love to read and must read", and caused an uproar in the cultural circles. This event involved 78 heavyweight cultural celebrities, which is a rare display of ideology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contributed by the national cultural elite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a great thinking about cultural orientation(the outlet of Chinese culture) and a great confrontation of cultural insights! It is also a cultural game with unprecedented influence (overall westernization vs. inclusiveness, adherence to tradition vs.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cultural negation vs. cultural confidenc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is event, we can clearly see the "reading history wisely and learning from the past"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period, and gain lessons from the retrospect of history.
Key words:Peking Press Supplement; Required readings for young people; Republic of China; Mission of cultural people; Contention of a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Cultural value orientation
中國近代历史上有这样一件和书籍有关的文化事件曾引起文化界轩然大波[1]:78位民国重量级文化名流参与其间,仅延续的相关大讨论在很长时期内一直争论不休,这就是民国时期有号称“副刊大王”的孙伏园为《京报副刊》新年之际精心策划的“青年爱读书十部和青年必读书十部”的新年征求书单活动。[2]
这次活动从一九二五年一月《京报副刊》向社会征求十部“青年必读书目”始,共收到海内外“名流学者”开列书目共计78人的答卷78份,所开列的书目多达340种。参与的学者有各界精英,推荐的书目涵盖古今中外。[3]从二月十一日始至四月九日陆续在《京报副刊》上发表,共登出了五十一期副刊答卷78份;“青年爱读书”共征得全国各地青年的答卷306份,一次性刊于三月份发行的《“青年爱读书”特刊》。本文就一九二五新年这一“双征”活动作一返顾与趣探,“读史明智鉴往知来”。
一、孙伏园和青年必读书书目征求活动
文化界的寻常文事,为学子开列书目这一项自古有之。但从历史的角度看民国这一“双征”活动却是中国文坛有史以来鲜有的,瑰集全国文化精英的一次思想意识(中西文化)大展示,文化取向(中国文化出路)大思考,文化见解大交锋!是一场影响空前的(全盘西化与兼容并蓄、固守传统与继承创新、文化否定与文化自信)文化大博弈。
这次征书活动可谓“少长咸集,群贤毕至”,邀约了前清的文化人物中国近代思想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的梁启超(1873—1929),得到民国新生代的文化精英胡适、马寅初、林语堂(玉堂)、马幼渔、周作人、鲁迅等(其时他们大多数是中青年)的积极响应,集合了各界知名或不知名却有真才实学的学者如徐旭生等人。
学者们对青年必读书的认知不同,学术见解有异;出于不同的主观意识,摆脱不了各人的个性与爱好,但通过数据分析能看到选择的和而不同。
1.优秀的传承有序的中国文化精典占据了主流选择
从一九二五年二月十一日登出胡适之所选的“青年必读书目”伊始。以得票数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精典占据了主流选择:《史记》19票、《资治通鉴》15票、《孟子》15票、《论语》12票、《左传》11票、《庄子》10票、《老子》9票、《汉书》9票、《四书》8票、王阳明《传习录》6票 ……。
2.民国时期文化精英的著述引人注目脱颖而出
民国时人著述18票、《胡适文存》14票、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13票、 吴稚晖《东西文化及其哲学》7票、鲁迅《呐喊》6票、 吴稚晖《上下古今谈》6票、《独秀文存》6票、《严译社会通诠》5票、《社会学及现代社会问题》5票……。
3.世界文化与新兴的科学技术成为民国精英关注的范畴
柏拉图《斐多》、约翰·斯图亚特《自由》、约翰·莫雷《从昨天开始,我們怎么看》、司托泼司《结婚的爱》《欧洲近百年史》、摩尔《伦理学》、马尔文《欧洲哲学史》、爱尔乌特《社会学及现代社会问题》、达尔文《种源论》、吕诺士《人与自然》、凯本德《爱的成年》、色耳凡德思《吉诃德先生》、斯威夫德《格里佛旅行记》、法兰西《伊壁鸠鲁的园》等。
4.马克思、列宁的著作在此时开始星光闪烁
书单中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经济史观》、列宁的《国家与革命》 、迪尔的《马克思的生平及思想 》《唯物史观详解》《社会主义讨论集》等一系列相关著作赫然在列,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传播在《书单》中可见星星之火的闪烁,在此之前,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
二、从书单看民国文化人的担当与使命感
书单征集活动首先受邀约的是胡适,以他当时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自然也是当仁不让,他的书单对同为第一批发表书单的梁启超、周作人、李小峰显然起了一定的表率与导向作用。他以老子、墨子、论语、论衡为首选(《老子》是影响世界的中国哲学著作《论语》《墨子》是中国历史上治国之本的显学;《论衡》是评定当时言论价值的重要标准。)同时选择了柏拉图、约翰·斯图亚特、约翰·莫雷以哲学为主的著作。胡适的这份书单是深思熟虑的选择。
梁启超首先提出“书单”的三项标准: 一、修养资助;二、历史及掌故常识;三、文学兴味。
李小峰的书单首选是杜威的《我们如何思想》(或王星拱的科学方法论),还郑重推荐摩尔的《伦理学》吴稚晖的《上下古今谈》、马尔文的《欧洲哲学史》、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包括当时未出版的中下卷在内)。因为他认为这是“要做一个思想和人格健全的国民所必读之书”。
邵元冲认为:“‘青年必读书要点就在(一)给他们一点读书的方法和思想的经验(二)平民的常识(三)科学的常识(四)国学的常识(五)中外历史的常识。”他的书单前五本书是:1.《科学方法论》;2.《思维术》(杜威著);3.《建国方略》(孙中山); 4.《三民主义讲演集》 (孙中山) ;5.《社会主义的思想及运动》(雷特劳著)。可见是一份有使命感的书单。
周长宪指出,选择的标准不外四点:(一)训练青年正确的思想;(二)确定青年的人生观;(三)促起青年对于近代思潮的了解与觉悟;(四)养成青年对于文明史的兴味。
徐志摩认为,开列必读书目,是为青年掌握一种读书方法,提供治学的门径服务,可让青年们少走弯路。可见学者们对此征求活动是极其认真的。
顾颉刚先生认真得像小学生在完成考卷,他写了2386字交了选题。孙伏园说:“ 我同他说了好几次他一定不肯下笔;他却又非常虚心地向全国学者征求十部专科书去了。”他的推荐:(一)《山海经》: 读这部书,可以知道战国时人对于宇宙和生物的想像;(二)《武梁石室画象》……; (十)《陶庵梦忆》;(十一)《徐霞客游记》张岱与徐霞客都是认真对待生活的人,这是十分认真而有趣的推荐。
朱我农附注:“伏园兄,你出了一个难题目,使我几夜睡不着。昨天寄去的书名单,实在不妥,今日再更正一个。以后如何,我就不管了。你为何这样的难人,一笑! ”(原载1925年 2月20日 《京报副刊》)
林玉堂则认真分列了国学必读书与新学必读书,认为“十种书读完,然后可与谈得话”,还告诫新学书“须读英文原版”。(原载1925年 2月20日《京报副刊》)
许季黻书单附注:“以上所举可以见民国建国之精神,挹中外文艺的新潮,近代文明发达的概观,科学入门,进化论,改造社会论中之恋爱观与儿童观,自然观察中最富有趣味的通俗书。”可见其拳拳爱国之心。(原载1925年 2月20日 《京报副刊》)。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
1.从《史记》到东、西方通史,在民国的书单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中国的学者眼光已经从自身的修身齐家拓展到关注世界历史的研究和变化,这一点非常重要。在我看来《京报副刊》抓住了这个动荡时代中所赋予时代青年急需探索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三观问题,抛出时代青年之问:“我们该度过怎样的人生、我们该了解怎样的世界、我们该读怎样的书”。孙伏园无疑是民国媒体中最具时代担当、最具时代敏感度和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人之一,民国书单留下的大量原始材料至今都是媒体人一笔丰厚的财富。更为重要的是,孙伏园在所有人关注书单之趣中隐性的为我们提出了“文化取向”这个非常重要的民国青年文化命题!我们要充分肯定孙伏园征书单之举是前所未有的创举,妙在一网集中了民国思想文化界的精英,包括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儿童歌舞音乐作家,中国近代歌舞之父黎锦晖、中国佛教现代化的奠基人释家太虚,这次征集实则是一场民国初期思想文化的大检阅。
2.鲁迅、江绍元、俞平伯三位先生没有给出任何书目,从鲁迅后来为好友后生所列书单我们也可以看到,“青年必读书目”具有很大挑战性,民国的大师们意见纷争相左更是不可避免,中国知识分子在民国时期传统科举制度与时代交融拓展的文化责任之争从另一面看让中国知识分子和中国文化阶层感受到不同于封建社会的文化现象,这个现象就是独特的民国文化现象。如果说洋务运动是中国新政的工业改革上升到对青年人的文化导向层面,那么中国文化大师们该不该负起这个历史的责任来引导当代的青年,这个问题从读书名录中脱离出来又成为事件之外的另一场大讨论;这个讨论一跃成为大众焦点更让京报副刊一炮而红,文化人的社会担当更是通过此举被所有读者和社会广泛认可。
3.民国文化大师们所列书单涉及的多是文科层面,从另一个侧面看,民国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脉络清晰,底蕴深厚,到今天依然是非常系统的学习传统文化最有参考价值的书目。例对《诗经》(毛诗)的推荐高达17人,对《礼记》的推荐达5人,古人认为“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是礼仪之邦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是应该继承的文化。对《楚辞》的推荐达4人,对《四书》的推荐达7人,对《古文辞类纂》的推荐达7人,对《老子》的推荐达9人,对《庄子》的推荐达11人,以及其他大量对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推荐。
可见,即使经历了一九一九年“五四新文化”群众运动,理智的精英们还是充分肯定了中华文化的优秀传承,具足“文化自信”,作出精典的推荐,这是我们立足的根本。民国文化人是有担当与使命感的,这场活动在今天看来依然有借鉴和现实意义。
三、民国书單之趣
1.民国书单缤纷呈现之趣
“予唱汝和,无往不復,鏤氷斸雪,纂组繽纷。”( [清]刘大櫆《皖江酬唱集序》)民国书单陆续在《京报副刊》上发表,专题大讨论、大争议,百家争鸣可谓缤纷呈现。
江绍原、鲁迅、俞平伯三位交三张白卷。徐志摩洋洋洒洒以3466字的篇幅说:“再来跑一趟野马。不愿意充前辈,板着教书匠的脸沉着口音吩咐青年们说这部书应得读的、那部书不应得念的;认真的说,我们一辈子真读进去的书能有几部,且不说整部的书,这一辈子真读懂了的书能有几行…… ”继而以调侃的文字作了诗性的议论,转后又推荐了、《庄子》 (十四五篇)、《史记》 (小半部 ) 到尼采、卢骚的《忏悔录》、歌德《浮士德》的前部、葛德评传等十部。
潘家洵的书单:不管大众看得懂看不懂全是英文。
所有书单唯有一人对活动全盘否定,江绍原的白卷上说:“我不相信现在有哪十部左右的书能给中国青年‘最低限度的必需智识”。
马幼渔在选了10部之外补充说:“此外如现代吴稚晖、胡适之、陈仲甫、暨周豫才、周启明诸先生之文,俱为青年必读之品……”
刘奇有趣的书单从1到55遍强调再读一遍《进化与人生》,从6到10强调再读《上下古今谈》。
书单还从一个侧面宣布了中国封建帝制社会的结束,一个新纪元的开始!
书单中《教育杂志性教育号》《婚姻指南》《爱的成年》、羽太博士的《青年男女须知性欲之知识》、霍尔W.S. Hall的《性的知识》、斯托泼司《结婚的爱》、海伦·凯勒 《爱与结婚》(原载一九二五年四月三日《京报副刊》)等。推荐这些书籍在今天看来十分寻常,在当时无异于晴空霹雳。
沈兼士认真完成书单后答复伏园: “你寄来的格式纸,破得很利害,不能用了,现在就把答案写在这里。”
秦黄胤女士批评了其中另类的书单:“《京报副刊》所发表青年必读书竟有离奇荒谬之某某先生特选《圣谕广训》《圣武记》《阴骘文》《太上感应篇》等等书,其侮辱青年至矣尽矣。”
2.民国书单推手之“趣”
至今堪称如雷贯耳大师级人物包括胡适、周作人、鲁迅、梁启超、顾颉刚、马寅初、林语堂等缤纷出场。徐志摩、黎锦晖、方外人士太虚和尚和查无其人的秦黄胤女士也一一登场。
从带有官方性质最早的《诗经》开始,中国古代皇帝编撰的《永乐大典》《四库全书》这类“中国古代皇帝推荐的必藏书单”到“四书五经—中国科举必考书单”到“史记—中国历史必记书单”可追溯中国文脉清晰的路径,从先秦“百家争鸣”至“焚书坑儒”绵延至民国,新的思想观念萌芽,洋务运动之后中国又呈现出另一次书目类“百家争鸣”。如果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是一次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高度凝练,那么民国的这次类似的百家争鸣现象就是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对中国和世界的文化传承进行的重新定位和思考。这里我要着重提到孙中山的著作《建国方略》、马克思《唯物史观》、列宁的著作《国家与革命》都在榜单,帮我们重新梳理了书籍传播、思想领域的各种改变,文化和书籍的力量得以体现,这些不同时期的 “中国书单”一直在中国的历史上塑造着不同的中国知识分子和文化气质,给我们深刻的启迪。
十分有趣的是一位方外人士,民国著名的和尚,他后来成为中国佛教现代化的奠基人——释太虚也以虔诚的信念提出了自已的见解,他提出的十部书,其中有《因明入正理论疏》《论语》《国故论衡》《成唯识论》。意外的是他提到:《瞿译西洋哲学史》《西洋哲学结晶》《科学大纲》《近代文明特色》《克氏互助论》《社会进化哲学》,每本书的后面还做出说明。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后来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大汉奸的汪精卫,他的“民族立场”认为“青年必读十部书选择大旨,以为宜常资讽诵,不徒指示津梁。”推荐了《孟子》《王阳明传习录》、推荐了毛诗、陶渊明诗、《张皋文词选》。认为“以上涵咏性情必不可少”似乎颇有诗趣。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他还推荐了王船山、黄宗羲等有强烈的民族意识的书目《黄梨洲明夷待访录》《孙中山三民主义》,可见他前半生还是一个激进的革命者。不过他的后半生“卿本佳人,奈何作贼!”终究成了汉奸。
鲁迅先生曾给青年求学的孙伏园“嬉怒笑骂皆成文章”这八字评语成就了后来的中国民国的“副刊大王”,他对文化担当的理解更使他如虎添翼,他的巧思之趣跃然纸上;张资平的自荐、俞平伯的诚挚以及徐志摩诗性调侃让这场文化取向与文化担当活动之趣更具开放性;
具有远见卓识的是张竞生(张资平)的自荐《美的人生观》(释张竞生著),他还自谦地说:“夸口夸口,玩笑玩笑!。”
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黎锦晖的是推荐《左传》…… 《诗经》《楚辞》,他是诗性的。
当年仅有一位女性——秦黄胤女士参与了此活动,她在推荐单中严词指斥“离奇荒谬之某某先生特选之十部书”“伏望自今如再有此谬论幸勿登录,以示扫除一室”,同时也凛然正气推出了十部必读书有《史记》《明夷待访录》《明季稗史》《扬州十日记》《外交痛史》等,“要以严正之书以启发青年之心思激励吾人之意志”。
黎性波附注说:“我以为选书有个必要的条件,就是某部书的内容无论是如何的好,若是著某部书的人不足为青年矜式那宁可不选。”认真到提出了对作者人品的要求。
安世徽附注说:“ 我以为要打破多数青年染受的奴隶思想,洗去多数青年的暮气,以上各书,比较相宜。”
俞平伯是诚挚而可爱的。他说: “青年既非一个人,亦非合用一个脾胃的;故可读的,应读的书虽多,却绝未发见任何书是大家必读的。我只得交白卷。若意在探听我的脾胃,我又不敢冒充名流学者,轻易填这张表,以己之爱读为人之必读,我觉得有点‘难为情”。四、书单推荐活动引发民国文化百家争鸣原因探析
1.民国的历史背景分析
民国时期是处于李鸿章所说“中国三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的当口,一九二五年中国社会动荡不安。中华民国成立13年,政治上北方是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统治,南方则有广州国民政府与之抗衡,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经济上中国资本主义高速发展,民族经济有所振兴,但依然被世界各国列强所瓜分,国内总体上依然民不聊生。开始接受外来新思想、新技术,知识分子人群受到高度重视且待遇优厚。
这次征求活动处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后,新文化阵营分化的时期(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五年间)。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整理国故”运动是以胡适为代表的一种思潮。一九二三 年胡适提出“少说点空话,多读点好书”的口号,提倡以所谓科学方法从事“国故学”。胡适发起整理国故运动的初衷本是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可以有机地联系现代欧美思想体系的合适的基础"([释]《先秦名学史》·导论),进而在此基础上融合中西文化“再造文明”。
整理国故运动作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遍及大江南北的文化思潮,不是历史的退步而是民族文化传统顽强生命力的要求。不管在史料保存与挖掘上,还是它体现的学术氛围上,都是对我国史学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献。(摘自360百科)整理国故运动对“双征”活动具有影响。据《世界自然科学大事年表》载:影响人类生活的重大科技发明在16世纪约有300多项,其中中国人的发明就占了175项之多,中国的农耕、纺织、冶金制造等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第一次百家争鸣之后,儒家著名的科学著作《天工开物》《考工记》都是世界知名的科学著作,明末之前中国在这些领域一直保持世界一流水平。
与其说民国随着封建社会的结束,中国的落后与洋务运动的前车之鉴让中国处于类似于战国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无形中要在文化与兴国中抉择,不如说民国这一特殊时期思想文化领域也必然存在着一场巨大的、潜在的内在文化博弈。
2.民国青年文化取向分析
民国时期人们的思想导向是混乱的,文化取向是混沌的,青年面临十字歧路“彷徨”,发出无望的“呐喊”!中国社会正弥漫着一场中西文化优劣的比较和中国文化出路选择的思考。
民国时期的文化主要有三大思潮,即西化思潮、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和马克思主义思潮。民国是一个传统文化遭遇西方文化相互融合的时期,新文化运动此起彼伏,民国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迷茫正是中国民国所去所从之迷茫。
民国是中国现近代史中非常特殊的一段历史,它既有旧传统皇权统治时期旧秩序的遗存与维系,又充满了对动荡的国家变革与东西方文化碰撞之际的接纳、彷徨和自我审视,是现代文化发展历史中承前启后很重要的一段历史。
同时进行的“青年爱读书”征求,孙伏园认为“必读书与爱读书在从前旧教育制度下,一定是冲突的。这也是一个对民国青年文化取向的探测。
《京报副刊》对收到的306票青年爱读书目得票数进行了统计:《红楼梦》183票、《水浒》100票、《西厢》75票、《呐喊》69票、《史记》68票、《三国志》62票、《儒林外史》57票、《诗经》57票、《左传》56票、《胡适文存》51票、《庄子》47票、《孟子》42票、《超人》37票、《独秀文存》37票、《聊斋》31票、《唐诗》31票、《自己的园地》29票、《中国哲学史大纲)29票、《文选》26票、《四书》25票、《楚辞》25票、《结婚的爱》24票、《少年维特之烦恼》24票、《饮冰室文集》23票、《墨子》23、《镜花缘》22票、《小说月报》21票、《东方杂志》21票、《沉沦》21票、《老残游记》20票、《浮生六记)20票。(见《京报副刊》一九二五年青年爱读书”特刊)从得票超过20票的31种书目来看,外国书约十分之一,大多数青年是在读中国书,这与学者们所开列的必读书目中中国书目占绝对优势是相符合的。
3.孙伏园与鲁迅“不读中国书…”之争
《京报副刊》全数原文刊登了所有答卷更随附了些孙伏园先生和这些学者交流的信件,最为另类的是鲁迅先生的回复“从来没有留心过,所以现在说不出”“但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只要是活人,不能作文算什么大不了的事。”而我们在查阅资料时却了解到,1921年后鲁迅的《阿Q正传》正是由孙伏园在《晨报》发表,还有冰心的《寄小读者》、周作人的《自己的园地》等,鲁迅的白卷书单和后来的为友之侄所列书单的公开,以及鲁迅弃医从文的救国思想,这份白卷岂不是鲁迅和孙伏园所共同推出的民国之《彷徨》与《呐喊》的新文化运动中的读书与醒世、警世书单!
李仲广书单认为:《呐喊》是我国新文坛中艺术价值最高的作品!
鲁迅的“白卷”是认真而有深虑的,涉及指导青年百年树人,不作不负责任的言论,骨梗在喉又不能不说!鲁迅的这份“白卷”正是集中体现中国民国文化运动的这次大博弈和民国文化史上有关“文化取向”及文化担当这个专题的隐性催化剂!这份“白卷”并非无答而是正和了它的《阿Q正传》所传达的对于时代的前瞻思考、一切尽在不言中的叛逆和内心的沉思!这份“白卷”就是另一篇无声的新文化运动檄文,孙伏园正是用它撬开了有关“文化担当”这个更深刻的文化议题!
在鲁迅先生去世后,作为和鲁迅亦师亦友的孙伏园以鲁迅自己的文章标题相连又以书单的形式纪念鲁迅先生,点题明志,不仅让众多的讀者了解和加深了对鲁迅先生作品的认知度,更印证了他对鲁迅先生经典的理解:
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声《呐喊》。
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彷徨》。
孙伏园和鲁迅正是在时代的《阿Q正传》中《彷徨》与《呐喊》、在沉思与醒世中助力新文化运动的“文化取向”运动! 这样构思精巧的文笔堪称鲁迅先生不二知己!更堪称极具文化人挽联之趣谈。
五、民国书单的思考
从民国书单可见其中暴露的问题:
1.放眼世界多元的选择是社会的进步,是民国直面世界的开始;
2.唯一女性秦黄胤女士参与却还查无实据,但对婚恋爱情书籍的推荐是民国时期的划时代进步;
3.78人书单仅有2人提及理科书籍。刘作人推荐关于数学的书如近世几何,微积分,大代数等。
其中有卓著个人见解的徐旭生先生推荐的是《几何学》 (从1到9都推荐几何学) 《论理学》 (10)。他说:“青年所要读的书,当然不下三十种,二十种,但是别种全可随意,这几种却是必读的。说明中国人的思想最苦混乱,不能寻因果的线索,几何学,论理学为医治思想混乱最好的书。中国人的学术苦于无系统,如多研究几何学、论理学,思想自易于成系统”。鲁迅先生说“不读中国书,不过文章做得不好;林语堂先生的话也很对,读那些中国书才可以说话。我觉得做文章说话,全是次要的事情,所以不举另外的中国书。”( [释]《读中国书京报副刊青年必读书十部征求书目分析》 刘超 复旦大学历史系)
重文轻理不关注科技是中国长期处于农业文明帶来的的痼疾,今天读来还是对我们一个极大的警示。
4.美育的空白!仅有张竞生提自著《美的人生观》。多年后身仼国民政府教育部长的蔡元培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将美育列入教育方针,并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高层呼唤!但事实上在民国并未实施美育教育。直到改革开放后的一九九九年中央决定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针,才被国家教育认可,列入教育目标之一。直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还不乏“美盲”,吴冠中先生说:美盲比文盲更可怕!可见美育体系是何等缺失;
5.避免此前五四新文化运动偏激的全盘西化思潮,对传统文化理性的选择是充分的正向选择。
六、从民国书单到中国当代青年书单之探
1.从民国书单可以看出,民国时期的中国正从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中关注到世界文化的视点;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广博的文化视野、正确的文化取向与文化担当是中国青年人走向美好未来的开始;
2.固守传统到全盘西化最后走向兼收并蓄是历史文化发展的必然,传统文化永远是我们的根,是我们民族自信的根本,通过对民国书单的梳理,我们看到了文化的取向和担当,文化的传播从另一方面更印证了文化的力量;
3.明代之前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的研究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它是我们讲好中国故事,开创中国未来的另一个重要节点,更是我们当代中国青年书单很重要的一项内容。
结语
让我们用受邀民国书单的梁启超先生的思辨作为最后的结语,从中再感受民国的文化取向和担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我们期待当代版的中国书单!
[参考文献]
[1]刘超. 读中国书京报副刊青年必读书十部征求书目分析[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2] 王世家. 《京报副刊》“青年必读书十部" “青年爱读书十部" 资料汇编[J]. 鲁迅研究月刊,2005(10).
[3]“青年爱读书”.1925年《京报副刊》征求结果[EB/OL]?[2009-07-31]https://www.douban.com/doulist/270304/
[4]青年必读书.民国名流开具书单[EB/OL]http://gitbook.cn/gitchat/activity/5e13170974a7391a9ff24c77.
[責任编辑 张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