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2022-05-30刁会军
刁会军
素质教育模式下,基于语文学科人文性、广泛性、工具性的特征,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应将人文教育合理融入教学活动当中,推动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带动学生智力水平和人文素养的全面提升。人文教育是个体在受教育阶段必不可少的一种教育类型,实施人文教育的渠道主要是教学实践活动,从而对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及认知结构的完善发挥一定的积极影响。设置语文课程的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一种与人交际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体会到语文要素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并进一步内化为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语文教学活动能够为开展人文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通过学习一系列文本内容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从而彰显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以小学语文教学为载体,着重研究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方法策略,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人文性的显著特征,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并吸收语文知识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形成健全人格,实现全面发展。
一、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其一,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的侧重点偏向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这一方面,而忽视了育人的重要性。而挖掘语文要素开展人文教育,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能够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性发展,使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能够使其端正学科学习的态度,也能促使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全面发展,以更好地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
其二,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学生受到各种信息影响,其中既包括有益信息,也涵盖一些不良信息。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能够自然而然地接受人文思想的影响和熏陶,并在潜移默化中将其转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和行为准则,从而对事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知和理解,利于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其三,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小学生的天性受到抑制,教师对课堂的绝对主宰导致学生在消极的状态下被动接受知识。而人文教育的有效开展能够充分践行“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教育目标。因此,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够对“灌输式”“填鸭式”的落后教学模式产生极大的冲击,使学生的天性得以解放,发挥教师引导者、合作者和组织者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使其人文素养和智力水平得到不断提高。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教学缺失情感和深度。就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尚未认识到该课程具有人文性、广泛性和工具性的特征。对某些教师而言,落后的教学理念难以得到切实转变,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过度强调知识体系的构建而弱化该课程人文性的特征,使语文教学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实际效果不佳。
其二,教学方式单一,教学课堂缺少互动。部分教师在落后教学理念指导下始终占据课堂主导地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意识十分淡薄,因此无法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吸引学生的关注,课堂氛围较为沉闷、无趣。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绝对控制使学生能动作用受到极大抑制,严重违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不利于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实现良性发展。在小学阶段,教师未将知识教学与人文教育有效联系起来,容易导致教学活动对学生缺乏吸引力,进而使学生对学科学习产生错误认知,影响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教学方式单一使学生极易产生无聊、枯燥的心理状态,不利于学生全身心参与到教学活动当中,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难以得到切实发挥。
三、以小学语文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一)深层挖掘教材文本中的人文精神
在教材编纂时,相关人员往往选择具有代表性且其中蕴含人文精神的文章,因此开展人文教育可以依据教材内容深入挖掘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丰富学生情感体验。语文教师在实施教学实践活动时可以采用听说读写这四种形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逐步抓住文章精髓,进而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时可以抓住重点字词或句子,使学生更易理解作者表达的意图,鉴赏、分析优美的句子或篇章,并让学生进行摘抄,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其反复感悟文本的深刻含义,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步提升个人素养。
以教学课文《梦想的力量》为例,教师首先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通读全文获得整体感知,并发挥任务的驱动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读全文,如“文中主人公瑞恩的梦想是什么”,随后组织小组进行合作交流,讨论文章中“募捐、颠簸、簇拥”等词的意思并交流上述问题。在自主思考与讨论过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深入探究,重点分析文中表达主人公情感态度的句子,如“我要让非洲的每一个人都喝上干净的水”等,通过分析句子使学生理解主人公瑞恩梦想的力量有多大,随后可以让学生分析自己的梦想以及为实现梦想所要做出的行动,最终点明本课的中心思想:梦想的实现具有一定的难度,只有朝着目标不断奋发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总之,基于教材内容挖掘富有人文精神的语文元素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十分有效,教师应当在增强自身对文本理解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体会并将其中的人文精神转化为自身的精神力量。
(二)充分激發小学生所特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小学生由于自身年龄的局限性对事物的认知不够完善,需要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加以引导和启发,使学生能够灵活动脑、积极思考,实现深度学习,不断突破认知的局限性。教师开展阅读训练或写作练习时应要求学生在体会情感的同时在头脑中形成相对完善的画面,促进学生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的全面发展。同时,为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课堂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十分重要,学生在合作探究环节能够充分落实自身主体地位,自主进行深度学习,利于营造生动和谐的教学氛围。
以教学课文《穷人》为例,教师首先应为学生指明思考方向,理清文章脉络,详细讲解文本内容之后组织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文章的感受。同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一定限度的自由时,也应适时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性意见,融入学生群体之中加强师生互动。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前,为进一步延伸人文教育,教师可以利用文章结束部分“……两个人沉默了一阵”,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联系所学内容写一写沉默状态下主人公桑娜的心理活动,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好地达成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目标。
(三)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
对于认知结构不完善的小学生而言,兴趣是其参与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教师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增添教学活动的亮点,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切实保障课堂教学活动的有序展开。传统教学模式禁锢了学生的探索和求知欲望,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出发点完善教学环节,利于实现学生自然发展。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为学生指明思考方向,由点及面逐步引导学生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进而使学生形成语文思维,实现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双重提高。
以教学课文《詹天佑》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别从人物形象、人物的事迹、人物的特点等方面思考詹天佑是一个怎样的人,例如,学生通过理解文章中“詹天佑不怕困难,也不怕嘲笑……”等句子,能够明白詹天佑是一个不怕困难、热爱祖国的杰出人士。如此一来,学生在目标的指引下能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体会,对人物形象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并积极学习、吸收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合理创设情境,增强情感体验
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教育模式的应用为课堂教学增添亮点,基于小学生的发展规律,合理利用多媒体增强视觉和听觉刺激能够使小学生处在高度兴奋的状态,利于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环节中,与教师建立双向传输的关系。小学语文教师应善于发挥多媒体的教学优势,利用多媒体工具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朗诵活动,使学生在氛围的影响下通过切身体验把握文章内涵,增强其情感体验,进而有效提升其人文素养。
例如,以教材文章《少年中国说》为朗读素材,教师在实施活动前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专业的朗读音频,让学生跟随音频进行练习,了解诗歌诵读中的节奏、抑扬顿挫和停顿,随后组织学生进行具体朗读并播放音乐《英雄的黎明》用于渲染气氛,如此一来,学生能够在朗读过程中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并坚定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从而彰显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五)完善教学评价环节
在素质教育模式下,教师已由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转化为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将教学评价贯穿始终是构建新型课堂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重视发挥好评价激励、导向和反馈的功能,通过有效评价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以更好地达成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例如,教学课文《鲁滨逊漂流记》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本篇课文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一谈主人公鲁滨逊的人物特点,此时不同的学生会对鲁滨逊这个形象产生不同的认知,通过学生的积极表达,其他学生也会在头脑中进一步完善自身对鲁滨逊人物形象的认识,此时教师可及时予以评价,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学习鲁滨逊热爱生活、顽强不屈、乐观向上、永不服输的精神品质,进一步提高人文教育的实际效果。
(六)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学生之间不同的思维方式、学习基础和认知能力可能会对同一客观事物产生不同的认识,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则会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因此,为有效开展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想法,多多给予学生正面、肯定的评价,对待学生错误的表达应耐心引导学生加以改正,使学生不断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例如,教学课文《穷人》时,教师可以引出文本内容“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认识,通过学生发挥自己独特的想象力,作出富有个性的表达,此时教师可以创新评价语言,如“你的回答让我知道你已经走进了桑娜的内心,与她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受到鼓舞,利于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深层把握文本内容中蕴含的人文精神。
(七)开展朗读活动
通过朗读文章中的精彩段落和章节,学生对文章内涵能够产生深刻的理解,利于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朗读练习,学生能够发现文本中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和结构美,从而直接影响小学生对语文中美的感知,进而影响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在开展朗读活动时教师应注意如果频繁使用齐读或自由诵读这种单一的方法,极易使学生感到乏味、无趣,使其参与积极性大大降低。为避免这一问题,教师应在朗读活动中依据诵读材料的不同题材,采取范读、领读、分角色朗读等灵活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使其保持较高的积极性。
例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时,根据文章中的几个角色,教师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法,让全体学生自由组队选择其中小蝌蚪、鸭妈妈、大金鱼、旁白等角色,分小组进行朗读,体现文中不同角色的情感态度,同时教师应针对实际朗读情况对每位学生做出鼓励性和肯定性的评价,使每位学生再接再厉,通过朗读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实现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双重提高。
(八)创新教育形式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不应仅仅局限于讲解课本知识,而应创新教育途径,采取多种富有趣味的方式方法使学生乐在其中,实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例如,教学课文《我不能失信》时,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组织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将全体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自由选择父亲、母亲和宋庆龄这三个角色,要求学生在表演过程中揣摩人物的心理,运用恰当的语气,如文中的“不行!不行!小珍来了会扑空的,那多不好啊!”“一个人在家,是很没劲。可是,我并不后悔,因为我没有失信。”等句子,从而使学生能够体会到宋庆龄坚守自我、讲诚信、重诺言的良好品质,并进行自我反思,由此实现人文教育的价值。又如,教师也可以将文章《卖火柴的小女孩》作为表演素材,通过学生全身心的表演引出其中的道理,即“无论生活有多么残酷,都要拥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勇于克服困难,终将迎来光明”,从而切实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优势,开展人文教育,使知识教学与人文教育发挥双向促进的作用,利于学生成长为既具丰富学识又具有良好素质的新时代人才。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合理借鉴上述策略,通过深层挖掘语文要素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组织开展朗读活动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增强其切身体验,深化学生对文本內容的把握,从而有效达成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促使学生在智力水平及个人素养方面获得全面提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全面、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