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月圆月缺之思

2022-05-30何伟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2年30期
关键词:月光月亮美的

何伟

独在异乡为异客,当看到天上孤悬的明月,总会勾起无限相思,想起故乡的山山水水、风俗民情。

“月是故乡明”,山河共鉴,大地为证,遥望苍穹一轮明月,故乡瞬间成为游子心灵深处最后的栖息地。

摘抄笔记

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

城里人能够看到什么月亮?即使偶尔看到远远天空上一丸灰白,但暗淡于无数路灯之中,磨损于各种噪音之中,稍纵即逝在丛林般的水泥高楼之间,不过像死鱼眼睛一只,丢弃在五光十色的垃圾里。

由此可知,城里人不得不使用公历,即记录太阳之历;乡下人不得不使用阴历,即记录月亮之历。(编者注:我们常用的农历不是阳历,农历即汉历,属于阴阳合历。中国历史上大多使用的是阴阳历。作者此处有误。)哪怕是最新潮的农村青年,骑上了摩托用上了手机,脱口而出还是冬月初一腊月十五之类的记时之法,同他们抓泥捧土的父辈差不多。原因不在于别的什么——他们即使全部生活都现代化了,只要他们还身在乡村,月光就还是他们生活的重要一部分。禾苗上飘摇的月光,溪流上跳动的月光,树林剪影里随着你前行而同步轻移的月光,还有月光牵动着的虫鸣和蛙鸣,无时不在他们心头烙下时间感觉。

……

山谷里一声长啸,大概是一只鸟被月光惊飞了。

(张雯摘自韩少功散文《月夜》)

摘抄理由

“月亮是别在乡村的一枚徽章”,独句成段,想象奇特,比喻生动形象,不仅凸显月光是乡村区别于城市的显要标志,也写出作者对于乡村月光的喜爱和自豪,引出城市和乡村的月光的对比。

优美清新的语言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如“一丸灰白”,表达了作者对人与城市、自然之间关系的感悟。尾句以景语作结,化用王维《鸟鸣涧》诗句:“月出惊山鸟”及辛弃疾《西江月》词句“明月别枝惊鹊”,含蓄而又有诗情画意,侧面写出月光的皎洁、明亮。

摘抄笔记

烛光一灭,月光顷刻汹涌进来,像千丝万缕的瀑布,像大海的波涛,像千山万壑里四散的云岚,澎湃而来,流泄在宇宙每一处空隙。

“啊──”詩人惊叹了:“原来月光如此丰富饱满……”

小时候读唐诗,对“怜光满”三个字最无法理解。“光”如何“满”?诗人为什么要“怜”“光满”?

最好的诗句,也许不是当下的理解,而是要在漫长的一生中去印证。

“怜光满”三个字,在长达三四十年间,伴随我走过了天涯海角。

……

“怜”,是心事细微的震动,像水上粼粼波光。张九龄用“怜”,或许是因为心事震动,忽然看到了生命的真相,看到了光,也看到了自己吧。

一整个夜晚都是月光,航向克里特岛的夜航,原来是为了批注张九龄的一句诗。小时候读过的一句诗,竟然一直储存着,是美的库存,可以在一生提领出来,享用不尽。

(徐菲摘自蒋勋《灭烛,怜光满》

摘抄理由

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散文以“我”为叙述视角,以“我”的探索开篇,以“我”的省悟结束。通过“我”的想象与探索带动全篇,娓娓道来,将读者带入美的沉思,沉浸在美文的诗情画意中,进入一段美的旅程,让读者叹为观止。

摘抄笔记

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褶皱,褶皱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月亮是不能常圆的,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当我们心平气和地承认这一切缺陷的时候,我们忽然发觉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接受的。

在另一则神话里,说到大地曾被共工氏撞不周山时撞歪了——从此“地陷东南”,长江黄河便一路浩浩淼淼地向东流去,流出几千里惊心动魄的风景。而天空也在当时被一起撞歪了,不过歪的方向相反,是歪向西北,据说日月星辰因此哗啦一声大部分都倒到那个方向去了。如果某个夏夜我们抬头而看,忽然发现群星灼灼的方向,这让我们相信,属于中国的天空是“地倾西北”的吧!

五千年来,汉民族便在这歪倒倾斜的天地之间挺直脊骨生活着。

(张琪摘自张晓风《月,阙也》)

摘抄理由

作者引述中国神话传说,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增加文学性,也为下文阐释有关“月圆”的哲理做了充分铺垫,阐述“中国人一直相信天地也有其残缺”的道理。

散文处处呈现人生哲思。标题引用古文献“月,阙(缺)也”,看似有违常理,其实耐人寻味。“阙(缺)”往往是事物的常态。世间事物乃至人生的圆满和完美总是相对的,常与缺憾和不如意相生相伴。

(编辑:于智博)

猜你喜欢

月光月亮美的
中秋的月光
月光碎落了
好美的雾
月光改变了我
月亮满不在乎地发胖
与月亮来个亲密接触
砸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