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模式探究
2022-05-30张元琴
张元琴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紧紧与新课改相契合,教师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入手点。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培养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为后续的学习打好坚实基础,使学生在自主思考、探究、解决问题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数学学习效果。但这一阶段的数学知识难度在不断增加,学习内容以及知识点多且复杂,这给一些学生带来一定挑战。以往的教学方式是“师讲生听”,显然难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无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主导下,学生思维会受到一定“条条框框”的限制,思路较为僵化,而且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多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平台,促进学生在思考、探究中发展思维,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小学高年级数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现状
(一)传统教学模式阻碍学生发展
有的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仍然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负面影响,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由于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缺乏有效的创新,整个教学也主要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因此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方式不仅不利于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同时也限制了学生思维能力、核心素养的发展,而且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很难真正参与到整个学习的过程当中,学习体验不够丰富。虽然在短时间内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但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教学模式势必会束缚学生思维,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与进步受到抑制。学生未能充分发挥主体性,在整个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且学生接受的知识通常是教师精心总结好的,这样学生通过机械的死记硬背的方式来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复习,对教师的依赖比较强,显然,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欠缺,当学生面对一些灵活性比较强或者是比较复杂的数学题型的时候,就会一筹莫展。因此,如果教师不从僵化、老套的传统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无疑会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产生阻碍。
(二)学生自主意识薄弱
当前,与低、中阶段的小学生相比,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自主学习意识还较为薄弱。由于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得太多,导致很多学生过分依赖教师,尤其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全靠教师来总结重点知识,且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不高,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视,这就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不好的习惯,缺乏自主预习、主动复习的积极性,没有做到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来规划自己的数学学习。而且,对于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缺乏独立自主解决的意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生薄弱的的自主学习意识,未能调动自我主体性和互动性,有效掌握一定的自主学习方法,做到学以致用。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既缺乏主动性,又缺乏有效的自主学习方法和策略。
(三)自主学习能力亟待提高
高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亟待加强,也成为当前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不少学生由于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在具体的学习中无法充分掌握以及运用所学的方法解决问题。而且,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不够灵活、不会举一反三。自主能力包括自己对于数学学习情况的了解和掌握,能够有意识地去规划自己的数学学习,并且能认识到自身学习上存在的不足,而制订具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有选择地掌握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并能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但是,传统教学观念的负面影响以及在学习中教师并未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空间与时间,都不利于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与策略。而随着逐步提高的知识难度以及内容,高年段学生的自主学习也迎来了新挑战。由此也反映出高年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待加强,才能有效化解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難与阻碍。
二、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一)转变师生角色,构建开放式学习模式
首先在授课中,教师及时转变传统教学中师为主角、生为从属的角色,构建开放式数学学习氛围。其次,教师要从观念上认识到传统教学观念的问题和弊端,要能够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立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一方面要能够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敢于创新,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小学数学教学发展的方向,在教学过程中为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活力,如采用信息化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从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转变为探究性的数学课堂,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开放、活跃的学习环境;另一方面教师还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转变师生之间的角色,从教学的主导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助者和组织者,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当中。在组织数学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要适当地放手,给学生提供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探究和验证的过程当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思考,让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以及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内化数学知识,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逐渐摆脱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畏难情绪,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都能够得到逐步提升。最后,教师要换位思考,站在学生角度思考一些问题,使学生乐于与教师积极交流,也乐于探索教师提出的教学问题或者分配的数学任务。教师运用儿化语言讲解内容,更贴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围绕学生思维特点设计自主学习的目标、问题以及任务,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预习
激发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因此,教师注重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加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关注预习环节,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预习。随着高年级数学难度的提高以及数量的增加,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越来越多,但同时也使得学生会自觉进行独立的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能及时向教师反馈,从而以学定教,使教师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目的性。在预习过程中启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提高预习效果。在预习阶段,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制订具体可行的预习学案,既可以将纸质版分发给学生,又可以采取把电子版上传到班级群里的形式,让学生投入情境之中,其中包括具体的学习目标内容以及布置的练习题,使学生按照学案做好预习、相互之间进行合作交流以及就所学的资料上网进行搜集等,为后续顺利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在引导学生利用预习学案进行自主预习时,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课程的基本知识,无法理解的知识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这一预习状况,提炼出共性以及个性问题而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
(三)创设适宜教学情境,增强学生自主意识
当前高年级学生的自主意识还不够强,课堂中注意力也较低,整体的学习兴趣不佳,这对于提升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为不利。结合这些情况,教师则要通过教学方法的改变进一步改善现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既要综合考虑教学情况,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从而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在特定环境氛围的熏陶之下,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如在讲解“位置与方向”这一数学内容时,为引导学生快速掌握和理解这一知识点,要做到融会贯通,吸收知识、消化知识、运用知识,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同时自我的主观能动性也得以增强。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抽象数学知识形象、生动,学生通过教师直观展示具体的数学知识,注意力被牢牢吸引。根据教师所设计的这一情境,围绕提出的相应问题,学生进行自主思考,由浅入深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最终获得正确答案,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另外,教师也要摒弃传统、落后、陈旧的教学观念,注重教学理念上的转变,引导学生发挥主体性探究知识,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关系,激发学生探索生活知识的兴趣,从而积极主动探究数学问题。例如,在“圆柱与圆锥”相关知识的学习时,引导学生能主动观察生活中都有哪些地方在运用圆柱与圆锥的知识,并举出具体的事例,引导学生学会总结,为何要如此设计、有何优势等的概述,从而促使学生发展思维,利用所学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四)组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可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合作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向学生抛出学习任务或者是关键问题,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与探究。创设与新知识相关的探究性问题情境,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让各小组围绕这一问题积极思考、深入探究,在互帮互助、智慧与智慧的碰撞之下,最终解决问题,了解问题最终解决的全过程。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能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进行深入的数学知识探究,通过这种方式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合作学习的组织也能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转变为适当放手,增加启发和引导,让学生有机会进行自主实践和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针对数学问题进行独立深入的思考,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反思,了解自己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实际需求,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制订数学学习计划。合作学习过程中,各组成员畅所欲言,表达想法和思路,有利于生生之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这种学习模式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过程中应用比较广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把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结合数学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究,激发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热情,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在不同思维的碰撞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能力。教师要通过科学合理地分组、精心的学习任务设计,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进行问题的思考讨论和探究,最终形成结论,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相关知识时,教师组织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教师给每一组学生准备相同的学习材料,让他们通过合作学习制作一个正方体,并且能够对正方体进行拆分,观察并讨论正方体是由多少个正方形组成的,然后再分析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思路,让学生把几种计算的方式一一写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动手制作观察分析和讨论的方式来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得到激发,数学综合素质得到提升。
(五)开展任务型教学,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高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开展任务型教学,设计有效的学习任务,给学生一定的指引,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任务型教学法在小学数学高年级教学过程中能够发挥出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任务的引导,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更加具有针对性,有效应用和转化数学知识,学会应用所学解决问题,从而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设计具有针对性的数学学习任务,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其中并进行探究。教师设计数学学习任务应以学生的兴趣以及学习意愿为切入点,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加强引导与点拨,适时给予学生鼓励、激励与肯定,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敢于直面困难、敢于解决困难。同时,也需要鼓励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及时与教师交流想法和阐述个人意见。教师引导学生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題认识清楚,从而有的放矢弥补不足,有效掌握适合自己学习特点的方式方法,并不断地进行完善。如在学习“圆柱与圆锥”相关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相关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去制作一个同高的圆柱和圆锥体,并且根据自己制作的方式对圆柱和圆锥体进行拆解,观察拆解之后的图形。然后教师让学生用铅笔对拆解之后的三角形和长方形进行描线,并且分析位置关系,借此推导出圆柱和圆锥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使得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够理解图形之间的变化关系。当学生在遇到类似问题的时候能够在头脑中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想象,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多设计一些自主预习类的任务和复习巩固类的探究性作业,让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及时复习的好习惯。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的差异,采取个性化的分层教学,差异性进行提问、差异性设计任务。对于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教师评价要体现差异性,遵循正向评价原则,及时捕捉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亮点,注重激励与肯定,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成功感和喜悦感,从而爱上学习数学知识,潜移默化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此外,家长应与学校积极沟通联系,全面了解孩子学习数学情况,积极与数学教师携手,加强对孩子数学学习的督促。利用良好的家庭氛围,潜移默化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三、结语
总之,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敢于突破传统教学的桎梏,大胆创新,运用现代教学理念,着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为学生创设平台和机会,促进学生积极合作学习,培养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数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