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小学英语教材文化知识的编排及教学策略
2022-05-30南雪霞
南雪霞
摘 要:语言学习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提高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这对于小学英语教科书中的文化知识的编排和教学都有重要意义。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除了要使學生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外,还应逐渐拓宽其文化领域,提高其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关键词:小学英语;文化知识;教学策略
小学英语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除了母语之外的其他语言素养,这对于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在英语教学中,将语言与文化融合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因此,英语教科书中的文化知识内容的编排不仅要满足语言学习的基本需求,而且要支持小学英语交流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在不同文化间对比。对教材中的文化知识进行分析与研究,可以使教材内容更加精练,掌握其特征,从而为教材中的文化知识的编排与教学提供参考。
一、小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关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以及是否应该将文化教学纳入英语教学中的争论都已成为历史。语言学家Lado说:“如果你没有对文化的了解,你很难学会一门好的语言。”文化当中概括了语言。故此,不能够很好地了解文化的准则与模式,就不可能真正地学好一门语言。由于人们在进行语言交流时,或多或少都会被一些文化的规则所束缚,要想把一种语言教好,并且使之能熟练使用,就需要将目标语的社团文化融入课堂中去。语言学家布朗曾指出,在不同的文化迁移阶段,第二语言的掌握与习得是有联系的。布朗将文化迁移的不同阶段划分为:一是最初的愉悦、兴奋;二是文化休克;三是文化压力;四是目的语言的文化适应性问题。其指出第三个阶段是最为重要的。由于儿童与成人相比,受到母语言化的限制比成人要少,因此,他们具有很强的社交能力,可以更快地从一种语言过渡到另一种语言。英语课是在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的,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他们的母语文化尚未形成,他们的母语文化对他们的限制相对较少,如果我们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文化教育,可以促进他们在不同阶段的文化迁移[1]。
二、英语语言学习与文化知识密不可分
在英语教学中,将语言与文化相融合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因此,英语教科书中的文化知识内容的编排不仅要满足语文学习的基本需求,而且要能支持小学英语交流,更要有利于学生在不同文化间的对比。对课本中的文化知识加以分析和探究,才能使课本中的教学内容变得精练,了解其特点,以便为课本中的文化知识的编排和教学内容提供依据。语言的学习离不开日常生活,而文化意识的养成更是植根于日常生活中。文化的形成离不开一个国家的日常生产和生活,英语文化也有其产生的依据和历史。提高文化意识,首先要从日常生活中做起。所以,在小学英语教科书的内容结构上,应能反映或联系英语国家人民的生活,尤其是与小学生的生活经历、生活习惯、行为准则、儿童文学、家庭文化、社区文化相关的。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对于提高英语学习起到了很大的支持和补充作用。认知心理学“图式理论”认为,英语学习应以自身的文化为依据,通过对外来文化的认识,通过对其文化差异的认识,使其更好地了解所学到的语言,将狭隘的语言学习转化为“语言+文化”。所以,小学英语教师在教授学生学习英语知识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教学英语的语言结构,更要重视与语言有关的文化背景,并对其所依赖的文化图谱进行重组,使两者达到更好的理解[2]。
三、现阶段教学中文化意识目标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缺失,学习流于表面
目前,英语教学中普遍开始注重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教师不能清楚地理解一门课程的文化意识目标,其主要原因是这些教师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更注重学生的综合语用能力,对语言知识的目的了如指掌,但对语言载体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缺乏深入剖析。这就造成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能正确地把握教材编写人员的设计意图。一堂课下来,学生可以掌握和理解课文中新的语言知识,掌握相应的语言技巧,但是对于课本为何如此编排,也就是对“为什么学”所知不多,因此,学习只停留在表层,很难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
(二)内容宽泛,学习内容抽象
目前的教科书中,大多数篇章的主题都比较清晰,但是有些篇章的主题却比较含糊或笼统。在面对这种类型的话语时,如果不对其进行深入剖析、挖掘、提炼其核心要义,找不到支撑其主旨的核心内容,则很容易造成其文化自觉的空泛和抽象。这就使学生在阅读时,很难正确地领会文本的真正含义,从而不能正确地理解其中的文化含义。这种文化意识的培养只能是“走过场”,很难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检验和评价[3]。
四、提高小学英语课程文化知识教学效果的途径
(一)优化教材中的文化知识编排
1.增加本族文化内容,优化教材文化知识结构
各民族之间的文化既有差异,又有许多相通之处。故此,语言学习离不了本族文化知识。在继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语言是必不可少的。在英语教科书中,三种文化比例不平衡,本族文化比例偏低,应将英语语言的学习和中国文化的学习相结合。这样,既能提高学习的新鲜感,也不会让自己陷入单纯的学习阶段。此外,加强对本族文化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西文化差异,进而加深对自身文化的认识,提高民族认同与自信。
2.加强文化内在联系,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小学英语教科书中的文化知识涵盖范围广泛、内容丰富,而各类文化知识的组织结构比较分散,缺少内部联系。故此,加强对不同文化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不同文化的了解,从而使教科书的编排更具科学性。另外,在教材的编排上,也可以将文化的内涵、文化背景相结合,使学生了解语言的生成与运用的基本特征,通过“文化”这一“点金石”,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其记忆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对教材中文化知识的教学建议
1.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合理开展文化教学
小学生对新知识和新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他们的生活经验不丰富,心智水平低,是一个极具可塑性的阶段,同时也是一个逻辑能力迅速提高的阶段。所以,在小学英语文化教学中,应尊重和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在英语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从浅层到深层,从简单到复杂,以各种方式进行教学。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搜集和整理语言和文化知识,如名言警句、谚语、神话故事等。这样可以让每个学生在学习的时候都能牢牢记住,也能让他们在听汇报的时候有所领悟。
2.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有效组织文化活动
所谓的教科书,就是指在课堂上使用的各种材料。在英语课堂中,英语教材一般包括教学讲义、练习册、磁带、光碟、教师讲义、教学材料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课程中的人文因素,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当的教学活动。因此,教师便可运用教材中的对话素材,积极组织学员完成人物装扮。采用这种方法,使学习者可以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英语文学的魅力,了解英语文化,并进一步爱上英语[4]。
(三)灵活处理多样化与统一化之间的关系
教材的多样化和统一化是教材管理的两个方面,多样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多样化并不意味着全面开放。教材要有自己的特点,既要符合伦理、道德的要求,又要有整体的指导作用,要做到思想上的统一和教材的多元化。在教材編排上,要根据国家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上适度创新;同时,也可以在教学中引入地域元素,使教材内容与社会背景相结合。
(四)适当下放教材选用权,加强市场调研
教材市场的标准化管理是保证教材内容多元化的一个重要保证。目前,在中小学教材的选择上,学生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存在着“选材人不用,用材人不选”的窘境。教师、学生等是教材的主要使用者,与教材的接触更加直接,应赋予学生参与教材的选择权,这样才能使教科书多元化,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最适宜的教科书。同时,要加大对教材的市场调研,了解教材的使用状况,制订有针对性的教材,以避免教材的同质化,突出教材的利用价值,促进教材的多元化发展。另外,可以在必要时引进竞争机制,使优质教材的源泉得以盘活。
(五)完善教材编写队伍
要想完善教材的运作机制,就必须从教材编排队伍上着手,把优秀的教师、语言学家、课程专家等组织起来,以促进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在教材编排过程中,语言工作者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使教材的内容具有逻辑性;课程专家要把知识和学生的认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优秀教师的参与可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使教材与教学实际相结合,确保教材的利用率。此外,广大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也是保证教科书实用性的重要保证。由于这些教师对学习情况有较深的理解,也知道教材对学生的作用。
(六)合理拓宽教材内容
由于各区域间的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学校间的差距较大,加之学生的个人差异,使实施因材施教很难。因此,要在保证教材内容一致性的基础上,灵活应用和超出课程标准的要求,使教材内容得到有效的扩展,使其内容更加丰富,从而使教材的特点更加突出,从而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5]。
(七)抓关键点,深挖文本,从表层走向深层
教师在准备教材时,首先要对教材进行初读,对文本核心词句进行整理,确定语篇的作用,从而确定“教什么”。但是,要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不断地提升人文素养,就必须不断地阅读、剖析教科书,深入文本,把握文眼,挖掘其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促使学生从表面到深层地学习。一要抓住主题,深刻地认识主题的内涵。小学英语教材中的每个语篇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学习意义,它可以概括为“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主题。因此,教师要正确理解课文的主题,明确课文的主题,并在探究课文主题价值和挖掘主题意义的同时,寻求与之对应的文化意识目的。如How do you feel?一课,以人与自我为主题,以情感为主题,以表达对人生的正面态度。它的不同阶段所呈现的内容包括:情感和产生原因,为他人消除消极情感提出忠告,并为他人的行为提供支持。通过对每节课所学内容的梳理,可以发现人生充满了未知与意想不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有不同的积极或消极的情感。其中,教材非常重视消极情感的处理,说明在情感这个大话题下,教材编写者期望学生能正确地理解、处理消极情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设定本课程的文化自觉目标,即通过引导学生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从而使他们能够用正确的态度对待和处理各种情绪,从而使学生的精神状态保持良好的状态。
(八)细化主旨,合理增补
由抽象到具体如果文章的主题不明确,则要对其文体特征、内容结构、语言特征等进行细致的分解,并进行选择性的补充。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定位教学目标,才能有效地把文化意识的培养渗透到篇章的阅读和学习中。如Mum bought new chopsticks for you.描写了 Daming一家为了接待亲戚 Simon而作的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充分显示了主角的热情。如果把这门课的文化意识目的设定为通过文本体会好客的特质,则会使学生无法真正了解课文的意义。原因是:第一,在描述对象时,使用了表达结果的动作,而不是表达过程的行为动词,但是“感受”是指学习的过程,只让学生说感觉,没有具体的学习目的;第二,“好客”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好客”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如何把“好客”的素质融入学生的内心,这两个问题都应该得到解决。如果我们认真阅读文章就会发现,文章中的主角“好客”一词,主要表现在“吃、住、行、娱”等特定的行为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强调以上几点,使学生围绕衣、食、住、行、娱等问题进行讨论,并制订相应的接待方案,以培养学生热情周到的服务态度。在掌握了语言和思考的具体过程后,他们可以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与英语相结合,如准备餐具、分享家乡小吃、介绍朋友、带客人参观博物馆等。通过这种方式,既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可感知、可操作、可评价的行为导向,也可以理解“好客”是怎样把它贯彻到实际的生活中去的[6]。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要加强英语教学,而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应该从文化的视角来进行。在语言学习中,文化对语言的学习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小学英语作为英语知识的初级阶段,应该更加重视文化的教育,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英语的学习效率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纪婷婷.新标准英语教材中文化的构成及其在教学中的体现研究[D].榆次:山西师范大学,2019.
[2]史爱玲.小学英语教科书中跨文化教育内容及实践策略研究:以PEP为例[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20.
[3]李法梅.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意识培养调查研究:以Q市X小学和Y小学为例[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9.
[4]官礼兰.重庆市主城区小学生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现状的个案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6.
[5]赵艳芳.高中英语阅读话题导入与渗透德育的策略研究[A].2021课程教学与管理论坛论文集[C],2021:1-5.
[6]张文超.小学生数学语言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