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探究

2022-05-30刘静李谞卓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33期
关键词:大学生课程教育

刘静 李谞卓

[摘           要]  为符合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培养更多创新思维的优秀人才,以解决信息时代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求职问题。高校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现阶段,各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如火如荼。基于此,阐述了信息时代下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深入剖析其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创新创业的教育新思路,以符合信息时代背景下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

[关    键   词]  信息化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3-0061-04

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这份指导意见是一项专门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政策性文件。意见指出,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核心,创业是促进社会稳固发展的关键途径。要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并鼓励其创新创业。但是,现阶段各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缺少关联性、创新创业课程不合理、缺少创新创业的教育氛围、师资力量不完善、学生创业方向迷茫等。基于此,如何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提高双创能力提出以下相应的新思路。

一、信息时代下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一)激发学习热情

通过开展创新创业(双创)教育,可以有效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关注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进而使知识更加系统化[1]。引起学生通过知识来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热情。

(二)转变教育观念

长久以来,我国传统的教育以提高学生成绩为主,却忽视了学生主体性和培养其创造能力,导致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快速转变陈旧的教育理念,进一步革新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从就业教育转变为创新创业教育。这不单是大学生就业的必要条件,也是其成才的教育新观念。

(三)补偿教育的不足

传统教育没有系统化的模式,只是通过各门学科,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却没有专门开设相关的课程,没有系统性。大学生在毕业之后,会面临就业的问题,想要在社会中取得成就,应当更加重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此,在信息时代下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弥补教育的不足,培养更多创新思维的优秀人才。

(四)优化学生就业环境

信息化背景下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有效优化学生的就业环境,为高校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全新的方向。现阶段,针对高校毕业生来讲,就业环境十分严峻,做好对其创新创业的指导工作,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推动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创业的项目中,为社会创造更高的价值。

(五)缓解供需矛盾

创新创业的探究,能够合理地缓解社会产业人才的供需矛盾,进一步推动供给侧的结构性变革。随着我国发展战略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社会市场层面,急需创新的项目来维持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因此,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毕业生,便成了市场转型发展的核心元素,为社会的高质量转型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六)强化竞争力

信息时代下的创新创业指导工作,是大学生职业能力成长的重要途径,能够有效缓解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的压力。同时,也满足了大学生多元化的需求,使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更加符合时代的要求,贴合市场的需要,进一步提高了學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缺少关联性

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统一发展的[2]。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往往把两者分成两个完全独立的个体,在教学的过程中,专业的科目设置不合理,没有与其他课程的教学进行有效结合,契合度不高。导致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联性不强,未能达到双赢的效果。这种关联性的缺失会额外给学生造成学业负担,学生无法正确地对待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之间的关系,同时也缺少了积极主观的态度,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创新创业课程不合理

大部分高校在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时候,并没有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作为教学的宗旨。创新创业课程的设置内容重复度较高,并且落后于新时代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学生没有接受系统的专业知识讲解,无法进行关联性的表达,这对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是极为不利的。另外,在创新创业教学中,仅仅是督促学生完成日常学分,在制订方案时,没有按照实际的创新创业需求进行妥当的课程学时安排,因此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引导学生科学看待创业,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不符合教育教学的政策。

(三)缺少产教融合平台

从宏观来讲,还尚未确立教育与产业的有效融合,二者之间也缺少良性的互动。部分地方的教育资源,在人才层次的培养、规划和布局等方面,和现今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从微观来讲,还没有正式形成学校、企业、社会的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创业的培育机制仍然处于松散型、低水平的状态,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普遍存在,急需构建一个创新创业的教育融合平台。

(四)师资力量不完善

高校顺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引者是教师,为此,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拥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以及先进的创新创业意识和经验。但是现阶段,大部分高校在引进教师队伍的过程中,比较重视高层次、高职称的教学人员,对于实践型、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师资重视不足,导致高校中创新创业教师经验不足,对创新创业的认知度不高。另外,多数学校就业指导教学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教学的教师是不同的,他们通常是各自为政。在授课之前,并没有进行相关课程内容的沟通互动,导致教学目标无法保持一致性,无法产生良好效果。

(五)学生创业方向迷茫

现阶段,大部分高校学生活动范围都是在校园和家庭中,其社交的范围通常只在固有朋友和班级同学之间,缺少对社会层面上的人脉和创业项目的认知度。因此,在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很难找准市场行业的定位,且无法将自身的创业思想落实到实践中去;项目发展的方向和定位不够准确,那么对于创新创业项目便无从下手,更无法落实。另外,一些大学生在创业初期,很容易迷失方向,尤其是在创业项目运营的过程中。由于市场上激烈的竞争以及外界的各种因素等,导致其很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最终以失败告终,这对大学生自信心和创造力的打击将是巨大的,会造成不良的影响,进一步导致创业项目的搁浅。

三、信息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思路

(一)强化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联性

从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来讲,我们可以将专业教育看作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3]。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才会有能力实现创新,进一步确保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另外,也可以把创新创业教育看成是专业教育的拓展,学生只有掌握专业课的理论,才能做到学以致用,发挥自我价值,为自己和社会创造经济效益。因此,为了激发大學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趣,教师必须要提高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关联性,进一步规范创新创业教育。

第一,教师提高自身的意识,正确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是要提高他们对创新创业的认知度,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第二,做好相应的课前调研等相关的准备工作,合理选择创新创业的教学内容,其内容要体现在专业教育的方方面面。第三,教师要科学选择专业课的内容,内容选择方面不要完全依附于固有教材,而是要有计划、有目的地添加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素材,保证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普及化。总之,教师要处理好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保证专业教育正常效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可以有效融入专业教学中。

(二)完善创新创业课程规范

完善创新创业课程规范,增加与专业课的深度统一[4]。

第一,在开设创新创业教学的课程时,要格外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5]。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与各专业、各学科的教育有效结合,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课程需求。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正确的创业观融入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实践能力。第二,在课程设置上,应凸显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导地位,顺应创新创业的特征和学生实际的需求。从专业教育、思政教育等多维度着手,加强系统化的课程建设,增加各门学科之间的横向、纵向的关联性,为学生提供切实的帮助。第三,在教学设计方面,积极推广互动式、沉浸式等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另外,教学设计中,不仅要传授相应的理论专业知识,还要鼓励学生的人格特质,比如对成就的需求、创造能力以及风险的承担能力,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内驱力,以科学的评价指导学生在创新创业的学习与实践中获得终身受益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三)创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创建一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服务平台,引入大数据和信息化技术,开展递进式的创业教育、指导和帮助。

第一,创业基础模块。主要面对的是大一的学生,为其普及创业相关的知识。基础板块中主要设置网上讲堂、专家指导、交流讨论三个方面,以此来实现线上和线下的联动。第二,创业提升模块。主要针对的人员是有创业意识的大二学生。提升板块中主要设置了网上模拟创业和相关比赛等,以此来引发大学生的创业兴趣,进而提升他们的创业能力。第三,创业实践模块。重点针对的是即将面临就业、具备创业条件的大三学生。实践模块主要开设了创业导师、创业同伴和创业资金三大板块,以此构建了一个创新创业的信息化平台,通过这个教育平台,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解决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第四,资源模块,提供个性化、多元化的资源服务。该板块主要设置了信息资讯、资源检索、信息订阅等方面。各个模块的具体功能如下。

1.创业基础模块

第一,网上讲堂。学生注册信息后,参加课堂学习。课程为创业特色课、拓展课等,方便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知识的辅助学习。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完成练习、互动交流等形式完成学习任务。第二,专家指导是网上讲堂的补充,是以多媒体资源为中心的学习资源指导,其下设置了专家在线、视频讲座、现场直播等内容。第三,交流讨论:可以进行实时交流。其下设置了问题答疑、心得交流、项目讨论等内容。

2.创业提升模块

第一,模拟创业。通过就业指导中心与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共同开发的网络版创业模拟实训软件。通过创业的具体流程,模拟创设企业的整个过程。其下设置了创业前准备、开设公司、经营公司三个阶段。通过模拟,可在虚拟环境中实现整个创业的过程。第二,创业比赛:主要为发布比赛相关信息、收集学生参赛作品、公布比赛结果等。

3.创业实践模块

第一,创业导师。由学校导师、创业校友等组成的一个动态的数据库。在该板块中,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导师,并对自己整个创业过程进行指导,遇到问题向创业校友咨询。第二,创业同伴。解决创业中团队组建的问题。通过该板块,选择志同道合的合作同伴,可以跨学校甚至跨地域组建团队。第三,创业资金。帮助创业人员解决创业的第一桶金,该板块主要包含发布各类资助信息、申请资金流程,以此实现学校资助的网上申请和审批等。

4.资源模块

通过大数据,分析大学生在各个模块中的学习行为和兴趣导向,并应用信息化技术,推送多元化的创业信息资讯;通过相关词的搜索,实现对全站资源检索以及个性化的信息订阅。

(四)提高创新创业的师资力量

第一,整合校内师资。校内就业指导教师和创新创业教师,双方要在课前积极做好准备工作,相互了解彼此的课程要点,使这两门课程由各自为政转换为相辅相成、共同进步,在此基础上,加强已有的师资力量。在完善创新创业理论知识的同时,鼓励校内教师深入企业和社会实践中,进而了解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掌握最新的行业动态,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第二,要坚持内培外引。在增强校内师资的基础上,引进创新创业教育能力突出、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共同打造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创新创业型师资队伍;也可以通过讲座的形式,为学生开展授课培训,邀请相关专家讲述自己的创业历程,分享自己的创业实绩。第三,高校可将校内的师资力量与外聘师资相结合,建设一支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师资队伍。通过互相听课,带动原有教师的积极性,进一步对原有课程进行打磨。

(五)创新創新创业教学模式

创新创业教育要与互联网相融合,将信息时代下的网络发展,作为培养人才、获取知识的来源,开创新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6]。

第一,随着智能化的发展,高校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上,可以通过抖音、微博、小红书等平台,进行线上沟通和交流[7]。通过发布短视频、图文笔记等,及时为学生讲解创新创业领域的知识[8]。通过线上连麦的形式,与学生进一步交流,能够实现一对一的教学引导,方便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行教学[9]。最后,没有及时进行线上交流的学生,可以通过平台的留言评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需求,并及时加以回复和指导[10]。这样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创新创业教学中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共享,减少时间与地点的限制。第二,在信息化时代下,可以通过互联网将优质的课程建立在网络上[11]。比如校园慕课平台MOOC。及时引入这种精品的课程,随时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讲会更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慕课是学生自学的主要载体,也是互联网创新创业教学的有效模式。可以有效缓解各高校创新创业师资短缺、专业度不够的问题,同时也丰富了创新创业资源,引进了优质的师资。

(六)打造以高校为依托的创新创业环境

针对信息时代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存在定位偏离、方向迷茫的情况,各高校应打造以高校校园为依托的创新创业环境,使其成为大学生创业项目走向市场的跳板。通过打造这种创新创业的环境,可以有效缓解学生在运营创业项目中的压力,增加其创业的成功率。例如,大学生可以利用学校的有关资源,积累一些创业的经验,并逐渐了解一些创业市场的规律和模式。将自身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市场的大环境中去,积极摸索适合的运营项目,并在此基础上拓宽人脉资源和团队建设力量等。比如可以依托高校内部的资源,设置生活驿站、独立的工作室等,以校园内的教师和学生为目标客户,进行创业模式的开展。学生在这种模式下,不需要投入较高的创业资金,缓解学生资金方面的压力;让学生从校内出发,将项目扩散到社会上,借以推动优质的创业项目。这种方式具备高稳定性,市场风险概率较低,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历练并成长。

(七)巩固校企深入合作模式

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实现企业与学生创业项目的有效衔接,建立起校企之间的深入合作模式。例如,有关政府可以发挥顶层设计的作用,引导校企之间的合作,并进一步优化校企合作制度,保证创业者可以通过校外企业资金和平台发展创新创业的项目。比如开展项目合作、业务往来等。另外,在巩固校企深入合作方面,可以建立利润驱动机制,促使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企业深度合作,实现共同发展。比如,创业人员将创新的项目搭建在校外企业中,通过企业的人力资源和市场资源,完成创业初期的资源积累,以此来推动创业项目的进一步发展,并有效提升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成功概率。

四、结语

信息时代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创新创业的生力军,大学生借助信息化技术进行创新活动、创业行为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高校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第一,强化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的关联性,进一步规范创新创业教育。第二,规范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提高创新创业教学与专业教学的一致性。第三,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信息化平台,将大数据和互联网相关技术引入其中。第四,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建设,建设一支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的师资队伍。第五,创新创新创业教学模式,与互联网相融合。第六,打造以高校为依托的创新创业环境,使学生不断成长。第七,巩固校企深入合作模式,提升创新创业的成功概率。通过持续强化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激发个人的潜在创新思维,为国家做出贡献,促进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苏新民,朱芳琳,姚兴华.解析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要求和新思路[J].教育现代化,2020,7(34):52-55.

[2]陈希.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创业路径研究:基于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思考[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2,36(2):107-109.

[3]凌宏伟.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策略分析[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21,22(8):24-25,29.

[4]乔潇.新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探寻: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20,20(1):133.

[5]邹禄禄,宋贝.自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O2O教学模式趋势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0,30(24):87-88.

[6]吴维东,张晓然,叶雨晴,等.基于竞赛数据画像的双创教育评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数据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26(2):155-159.

[7]翁灏.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1):152-155.

[8]韩丹,黄五星,贾宏昉,等.“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决策探索,2021,36(22):77-78.

[9]颜繁森,万雷.浅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途径[J].中国市场,2021,26(31):77-78.

[10]邵际珍,陈卓武,陈嘉锐,等.基于Cite Space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研究可视化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22,42(10):98-104.

[11]张万民.信息素养教育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应用:《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图书馆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研究》荐读[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2,45(6):211.

编辑 王亚青

猜你喜欢

大学生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MOOC起步,从微课程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