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

2022-05-30赵莉

作文周刊·七年级读写版 2022年35期
关键词:桥机重物吊装

赵莉

工匠精神是常晓飞在硬币大小的金属板上挑战极限;是梅琳凭借手感让千吨重物完成“毫米级”起吊;是陈永伟凭耐心守护核电之芯的专注,是对传感器膜片0.1毫米的精准定位……

工匠,于国是重器,于家是栋梁,于人是楷模。你从工匠们的身上读出了什么?对此,你又有着怎样的想法?

常晓飞:用精益求精诠释青春气质

数控加工技术是我国航空航天精密零部件制造的关键技术之一。如果把数控加工的工作比作爬山,那么常晓飞则是在夜里攀登悬崖峭壁,必须谨小慎微、摸索前行。这些年来,常晓飞参与了国家导弹和宇航产品的复杂关键零部件以及新型卫星零部件的制造任务。这些零件关系着导弹能否精准制导,对产品的最终性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练就炉火纯青的数控加工技术,常晓飞不断地挑战技艺的极限。

一块硬币大小的金属板,高速旋转的极细刀头,一个多小时之后,182个直径比头发丝还细的小孔神奇的精确成型。只有通过强光,才能看到182个小孔所呈现出的内容。

1988年出生的常晓飞,有着超出同龄人的老成持重,做事严谨,一丝不苟,追求极致。凭借这股子韧劲,常晓飞的技能得到了快速提升,他带头攻关了很多技术难题,成为那批新人里最早能独挑大梁的工匠。一次,常晓飞接到了一项新型复合材料的加工任务,这是一种极难加工的硬脆材料,零件将用于新型武器装备的关键部位,一旦出现问题,将会直接导致武器试验失败。

为此,常晓飞无数次的修改编程、调整刀具,变换走刀轨迹和装夹方式。

经过近三个月的时间,常晓飞终于找到了一种最优方式,将这种复合材料的加工成品率从30%提高到了80%,最终提高到了100%,这次成功给了常晓飞莫大的激励。这之后,他总是想尽办法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这些年来,凭借一身真本领,常晓飞获得了无数荣誉。然而,比起这些耀眼的荣誉,常晓飞最自豪的还是能用自己精湛的技术参与到我国航天航空事业中,为国家的安全保驾护航。

(摘自“央视网”2022年5月4日)

◆解读

严谨精细,一丝不苟,追求卓越,是科学精神,更是工匠精神。常晓飞,精于航空航天精密零部件制造,不断挑战,勇于创新,不愧“大国工匠”的称号。

梅琳:让千吨重物完成“毫米级”起吊

1995年,刚从学校毕业的梅琳成为三峡工程的桥机工,负责土建材料吊装。2002年,三峡左岸电站首台机组——5号转子完成吊装,在现场的梅琳被壮观的场景震撼,暗下决心:“我也要熟练地掌握吊装转子。”

“转子是发电机组的重要零部件,转子吊装非常考验桥机工操作能力,讲究‘稳、准、快。打个比方,就像太空中飞船和空间站对接需要精密计算,转子吊装同样如此,落入机坑时与定子对接,装机精度以毫米计算。”梅琳向记者介绍。

每天十几小时的工作与练习中,梅琳摸索出了一套“跟钩”技巧:“重物稳首先钩子得稳,要感受钩子的摆动幅度,及时调整操作杆选择合适的挡位和方向,‘跟住钩子,使得桥机、重物与钩子的重心保持在一条线上,才能稳得住。”

入行27年,梅琳共完成16台大型转子吊装,她也成为国内为数不多可以完成巨型精密装置吊装的桥机司机。去年4月,梅琳再一次迎来高难度挑战,白鹤滩右岸电站13号百万千瓦机组转子吊装任务,这是她在白鹤滩水电站吊装的第三台大型转子。

重达2300吨、直径16米的13号机组转子,已超过单个桥机的承重上限,需要两个桥机并机操作。经过前期安装团队精密的方案设计,2021年4月25日上午9时20分,转子吊装开始。梅琳操作桥机吊起千吨转子,平移219米后,开始垂直入坑安装。“入机坑后的微调最考验操作技术,转子销钉和定子销孔的间隙是1.5毫米,操作上每次‘点动必须控制在1毫米左右。”梅琳介绍。“操作杆控制桥机会有一定延时,这个时候就需要仔细听桥机抱闸打开的声音,听到这个声音,手就把操作杆归零,才能保证‘点动精准。”梅琳把这套办法称为“手感、声感”操作法。一个多小时后,经过入坑后的5次微调校准,13号机组转子终于吊装到位。

2020年11月,梅琳获得中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大国工匠”称号。“从三峡到白鹤滩,我们有幸见证了中国水电快速发展的时期。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也属于每个参与中国水电建设的工人。”梅琳说。

(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4月21日,有删节)

◆解读

千吨重物,毫米级起吊,这不是神话,而是葛洲坝机电公司桥机班班长梅琳创造的奇迹。干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梅琳凭借这股韧劲儿,锐意进取,为国家和人民建立了杰出功勋。

陈永伟:

用匠心守护核电之芯

陈永伟负责核电站大大小小一万多个仪表盘的维修测量工作。反应堆堆芯是核电站的心脏,在充满冷却剂的液体环境中运行,由于外围包裹着厚厚的金属壁,因此它的运行状态只能通过传感器来反映。

传感器膜片的精准定位,是反应堆堆芯维护最为重要的工艺之一,由于膜片处于密封状态,肉眼无法观察,只能通过两根高度差只有0.5毫米的小针来进行定位,过程中需要两只手协调精准配合。这个精度要求是0.1到0.2毫米,這考验的是耐心和手感。

为了锻炼手感,陈永伟和同事专门搭建了一个25米高的模拟平台。需要蹲着练习,刚开始蹲两分钟都受不了,现在可以蹲半个小时,时间长了,手会形成肌肉记忆。

陈永伟对工作的精和细,源自他刚参加工作时的一件事。当时,师傅让他去查看一下某种测量仪器的精度,陈永伟只看了一眼,就一拍脑门,将答案提交了,隔天师父回复的邮件让他吃了一惊。“这个与我当时提交的那个结果相差了十万八千里,当时也是吓出一身冷汗。”

这件事给年轻气盛的陈永伟泼了一盆冷水。此后,他一直保留着这份邮件,时刻提醒自己无论大事小事都要多琢磨、多学习。这以后,他总喜欢把不清楚、不明白地写下来,一下班就查阅国内外的各种资料,直到把问题弄明白。

在不断的学习摸索中,陈永伟从一个维修技师成长为创新能手,他所发明的16项自动化、智能化创新工具,已经应用于20多台核电机组,通过科技创新为企业创造价值超过2亿元。

(摘自“央视新闻客户端”2022年5月1日)

◆解读

小针定位,双手协调,对精准度的要求极高,陈永伟做到了。他凭的什么?凭的是一副担当的肩膀,一脉专注与执着的热血,凭的是敢为人先、深入钻研的韧劲儿。

中国梦,工匠精神堪大任。

猜你喜欢

桥机重物吊装
T-S动态故障树在桥机结构安全评估中的应用
白鹤滩水电站左岸主厂房桥机防碰撞管理存在的风险及对策
超重失重演示器
再谈液压吊装
立式设备吊装抬尾吊车的选择
搬运重物时怎样才能不伤腰
重物移运器
争分夺秒的吊装
溪洛渡水电站地下厂房大跨度桥机轴承损坏原因分析
巨型总段吊装中的有限元方法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