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音乐通识课改革对学生的意义

2022-05-30张鑫叶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33期
关键词:通识美育党史

张鑫叶

[摘           要]  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旨在将思政教育工作贯穿于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深刻挖掘每一门课程中的思政育人作用。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高校音乐通识课和党史知识融合起来,将会为学生的成长带来深远影响,具有“1+1>2”的重要意义。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音乐通识课;红色音乐鉴赏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3-0029-04

一、实施课程思政的初心与意义

(一)实施课程思政的初心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系统回答和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旨在将思政教育工作贯穿于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深刻发掘每一门课程中的思政育人作用。形成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专业课、通识课、实践课等各类课程组成的思想教育矩阵,让当代大学生在学校时刻沁润于思想教育氛围之中。

(二)实施课程思政的意义

位于学校教育体系塔尖地位的高等教育,其教学目标区别于基础教育对受教育者基本常识和生活技能的普及。从国家层面看,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公民基本从事国家重要行业,是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如果没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养以及坚定的信念,对自己民族的历史没有深刻认知并且对本民族文化没有自信,会严重影响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甚至还会阻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在高等教育層级全面实施课程思政,对国家而言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如今网络、自媒体的发展使得我国思政教育面临更多挑战。如果没有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筑起信念长城,年轻一代很容易被网络负面信息“带节奏”,这也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然而,单凭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有限的时间以及比较单一的教学形式,抵御“精神侵略”攻势的效果较有限。因此,深度发掘各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巧妙设计教学、以德育人、润物无声,对新时代人才培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让他们知晓国家历史,树立正确的“三观”,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对国家制度、民族文化高度自信,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不会盲目跟风,而是有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标准;即使将来走上国际舞台也能坚定自己的信念,拥有大国风范。而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课程思政更是时刻向学生传递正能量的知识,让学生不断将其内化于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慎独”“终身学习”等良好生活习惯而受用终生,长此以往形成良性循环,使国民素质不断提高。

因此,实施课程思政,不管是对学生个体还是结合新时代大环境,乃至上升到中华民族和国家层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音乐通识课设置的意义

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型人才,而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高等教育各种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除了为学生开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践课以外,还要为学生开设通识课。目前国内大学阶段开设的通识课程主要有三个模板:人文类课程组(文学、历史等)、艺术类课程组(音乐、美术、书法等)、自然科学类课程组(生物、科学等)。三大模板通识课程的开设,基本可以满足、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全面塑造学生的人格,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保驾的作用。随着我国素质教育逐步完善和日益推进,针对“五育”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做出了更加专业和细致的规范,这其中仅针对“美育”一项就出台了多个指导性意见。如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对学校美育教育做出更加明确和细致的指导。2022年,教育部工作要点中又再次明确提出:“完善大中小学相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强化美育教师队伍建设,开展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在众多美育通识课中,音乐类通识课的存在是最有声有色有体验的一个部分。根据笔者的走访与调查,目前高等学校开设的比较常规的音乐通识课包括音乐鉴赏、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合唱指挥等。当然还有根据学生专业特点、音乐教师特长以及地方民间文化开设的比较具有个性和特色的校本音乐通识课,如中共百年党史故事中的红色音乐鉴赏、音乐治疗初探、寻觅苏北地方戏曲等。作为一线音乐通识课教师,我们深刻明白美育对塑造人的重要性,当前随着课程思政概念的提出,我们积极发掘音乐通识课中的思政元素,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的精彩故事结合经久不衰的经典红色音乐,形成中共百年党史故事中的红色音乐鉴赏课程,以充分发挥作为一门音乐类通识课的德育、美育双功能。

三、“1+1>2”课程思政视域下的高等学校音乐通识课对学生的意义

(一)从课程的思政属性出发

本门课程是在经典红色音乐鉴赏的基础上,融合了中国共产党史的内容。以严格的历史发展顺序进行布局,巧妙地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中非常重要的历史事件、重大决策等进行提取,以真实历史故事作为鉴赏材料的证据支撑,客观提供鉴赏材料所处的时代和人文背景。让学生在了解历史的同时欣赏音乐;在认知音乐的同时,加深对历史感性层面的理解。所以,本门课程既是一门音乐类通识课,更是一门党史思想政治理论课。

1.学习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党的重大决策

首先,由于课程设置的时间限制(一学期),加上音樂鉴赏也需要时间分配。所以,我们在内容设置上主要选取中共百年党史中的主要大事记以及决定党和国家生死命运的重大决策进行介绍。所以,学生可以通过一学期对中共党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进行重点认知。其次,学习顺序会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严格排序,让学生在脑海中对这些历史性事件有严谨的时间顺序和一定的逻辑关系认知。最后,音乐鉴赏和沉浸式创演的强化,使学生对课本上理性的知识提升到感性认知的层面,从而更加刻骨铭心,不容易忘记和混淆。

2.感悟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

作为一门正能量的音乐鉴赏课,整个课程基本都包含着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如积极向上、努力乐观,促进大生产运动时期的《南泥湾》;面对外来侵略者,团结抗日、军民一心体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拥军花鼓》;为建设新中国,体现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发愤图强的创业精神的《我们走在大路上》;拥有世界格局、大爱精神,高歌“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我和你》等。这些不胜枚举的优秀作品,都体现着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美德。

3.增强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坚定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对民族文化全面的了解和深刻的感悟。音乐作为革命武器由来已久。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音乐作为宣传工具、斗争武器用于革命,可谓出神入化、淋漓尽致,具有极强的实用性特征。革命初期为了百姓们能够更好地接纳、吸收红色音乐以至于受到其内容的感化和影响,革命先辈们巧妙地利用了很多民族民间音乐旋律结合传播主义思想的歌词,革命思想就以这种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大面积流传开来。学生在鉴赏这类红色经典的同时,认识到我们辽阔的国土上活跃着生机勃勃且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作为地方音乐,它们往往“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这样的文化是多元的,而正是多元的文化孕育出了强大的中华文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讲话中曾说:“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当学生对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有了认同感,他们的内心将无比强大,自信地畅游于世界的任何一隅。

(二)从课程的音乐学科属性出发

音乐属于时间艺术,不同于美术作品。它具有极强的抽象性,对学习者的影响非常深远。

1.锻炼学生的注意力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一些篇幅比较大、曲式结构比较典型的作品,我们会引导学生在鉴赏后进行作品的曲式分析实践。曲式分析实践就是通过聆听对音乐的结构进行理性的分析,这对学生的注意力有很高的要求。在训练初期,我们发现学生单纯依靠听觉刺激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多数情况会被周边事物影响。但是通过训练,很多学生会慢慢延长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而注意力集中能力的提高,对于学生将来无论是从事科学研究还是生产实践,都能有效提升工作效率,甚至保护生命安全。

2.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提升创造力

在人类的一切创造性活动中(尤其是科学、艺术),想象力是至关重要的,具有创造能力的人都具备丰富的想象能力,通过长期的音乐学习,可以丰富人的想象力,从而提升创造力,以往很多文献都有过此类论述。那么音乐学科的学习是如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激发创造思维的呢?音乐的形态是抽象的,其色彩、感情、形态等具象化的理解,均为聆听者对音乐背景的了解、音乐鉴赏理论知识的积累以及个人成长经历等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在脑海之中的画面。那么我们可以理解为,音乐的鉴赏实际是一个记忆、感觉、知觉等多方面联动产生出的一种联觉现象。它的运行机制本身就具有综合性、开放性的特点。因此在本课程中,我们首先结合党史故事,让学生通过学习具备鉴赏红色音乐的历史知识背景,同时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结合个人情感对鉴赏材料再次感悟、吸收,以二次加工出有自己体会的鉴赏感受。综合性的情感和认知训练,有助于学生习惯以宏观的视野看待问题,用多层面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而不是拘泥于刻板。长此以往,在工作与生活中也可以拥有不同于他人的格局和站位。

3.提升学生的生活综合素质

想要收获更加幸福的人生,成为对社会有用和真正意义上的健全的人,光具有高智商和基本生活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共情能力、表达能力、组织领导以及协调能力都是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在课程的教学设计上,我们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线上实践与线下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双翼”模式进行多元化教学。学生在学习到精准、客观的理论知识后,利用线上、线下途径对所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并且以二度创作的形式展示在同学的面前。这个过程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了团队建设、组织和协调各项工作、积极处理应对突发事件的生活综合素质。

4.加深学生对本民族民间音乐的了解

如鉴赏材料中从记录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建设的《横山上下来些游击队》到记录中央红军反“围剿”失败和战略转移的《十送红军》。两部作品中一个是采用了陕甘地区的经典民歌“信天游”的风格,另一个是运用江西民歌《送郎调》的旋律。课堂上,教师在介绍完作品背后的历史事件后,就带领学生进行音乐欣赏,我们不仅要欣赏红色音乐作品本身,还要将这首作品以原生态的形式进行播放,并详细说明创作的背景。通过讲解和分析以及对比,加深学生对不同地区音乐风格的了解,知晓民族民间音乐的形成与地理、方言等因素都有非常紧密的联系。

(三)双课程有机叠加体现出的新育人属性

自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来,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都在积极贯彻课程思政的实施。一线教师发掘每一门课程的思政功能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使用更多的教学方式将课程的思政功能事半功倍地激发出来。在本课程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将党史知识和红色音乐鉴赏课有机叠加后不仅可以体现课程本身的思政属性和音乐鉴赏属性,最重要的是其对学生的知识构架的搭建是一种建立在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立体构架,这种有情感参与、有视听觉感知体验的知识受积累时间推移和记忆曲线的干扰是比较小的。在学生日后的生活中很容易被身边情景唤醒记忆,从而进一步对其思想进行正面强化,对学生人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1.建立在理性认知上的情感体验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一首非常經典的红色歌曲。很多学生演唱这首歌曲是在入学前的军训中,由教官口传心授,在班级“拉歌”活动中实践巩固的。激昂向上的旋律、铿锵有力的节奏、朗朗上口的歌词加上“拉歌”活动班级之间的竞争气氛,让青年学生唱得热血沸腾。但是很少学生知道这首产生于1935年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仅见证了中国工农红军的战斗历程,还见证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纪律建设。

在教学中,我们会将中国共产党部队纪律建设的时间线直接拉回到1927年的重要历史事件——“三湾改编”上。通过历史叙述,学生了解了所谓“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是因为何种原因而提出的。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将历史上流传过的四个版本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歌词进行对比分析。这四个版本的歌词体现出中国共产党针对社会主要矛盾和实际情况对部队纪律建设做出的调整。通过对比,学生会理性地认识歌词的来源和所要表达的准确含义,并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在部队建设上不论时代如何变化,铁一般的纪律和保护人民群众的初心从未改变。

2.被情感所沁润的党史理论知识

对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知识,大学生通过过去的理论学习、考核以及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对如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重大事件以及《大刀进行曲》《保卫黄河》《在太行山上》等抗战主题的音乐作品都非常熟悉。但是很少有学生会结合抗战音乐和历史事件进行鉴赏,很多学生觉得《大刀进行曲》的歌词很有意思,唱一遍就能记住,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这首作品是作曲家麦新为歌颂七七事变中在长城附近阻击日军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大刀队”谱写的。它的原名还有一个副标题——“献给二十九军大刀队”。歌曲中旋律质朴却不失果断,歌词简单却不让气势,真情歌颂了只有大刀傍身却不惧日本侵略者的守军,这首作品不仅是一部具有杀伐之声的战歌,还反映出了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之时统一战线一致对外的决心。

当学生通过《大刀进行曲》和七七事变故事的链接,会发现这些历史知识不再仅是文字信息,而是被音乐赋能了情感,变得有情、有义、有温度。

3.通过实践学习所感悟出的认同感

我国著名歌唱艺术家李光曦先生在回忆曾经出演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时对记者说:“三千多人在一起,从排练到演出,没有听到任何人的是非。大家都怀着满满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对周总理的崇敬之情。在课程的实践部分,我们指导学生进行红色音乐剧创编和表演。这个过程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以让学生主动对所学内容进行二次消化感悟和发挥。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对历史故事进行沉浸式的复习,以客观的视角对当时党的重大决策进行分析,从而对党的决定由衷产生认同感,对我国的制度产生自信。

在鉴赏部分,随着历史时间线的由远到近,学生会惊喜地发现他们鉴赏的红色音乐作品在逐渐发生着变化。从早期的《国际歌》到《东方红》,从1927年以前版本的《少年先锋队队歌》到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其音乐风格从明显的欧洲乐系风格逐渐变成越来越具有中国乐系的风格,带有极强的中国特色,这像极了不断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共产党不断积极探索着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社会主义发展路线。从《农会歌》到《七律·长征》,从《在太行山上》到《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从《七子之歌》到《不忘初心》。音乐色彩越来越光明,气势越来越磅礴。让学生坚信,中国共产党在谋求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永远虔诚地做一个思辨的“爬坡人”。

综上所述,将党史知识融入红色音乐鉴赏课程不是“1+1=2”的机械课程组合,而是建立在理性与感性相互影响之上充满情感的发酵成长,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是“1+1>2”的。

四、结语

课程思政是近几年提出的新型教学理念,旨在发掘各门课程的思政功能,构成有力的“以德育人”教育生态。音乐类通识课的主要任务是“以美育人”,而将二者有机结合,发挥各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它对学生所带来的改变和影响是远远大于两门学科单独存在而分开进行教学的。当然,在教学实践中,在课程的设计、对教学对象的分析、鉴赏材料的选取以及课堂的组织和管理上,我们还面临各种问题,还有很大的空间有待提高,希望在不远的将来,中共百年党史故事中的红色音乐鉴赏能够充分发挥其美育和德育的双重功能,为构建“以德育人,润物无声”的大思政教学环境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N].人民日报,2018-09-12(001).

[2]刘天华.高校音乐通识课教学改革与美育课程建设研究[J].艺术评鉴,2021(6):100-101.

[3]李诗原.歌曲中的百年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21.

[4]周婷婷.高校音乐通识课的必要性研究[J].考试周刊,2011(26):207.

[5]侯宁.艺术里的红色记忆:从国图艺术中心庆祝建党100周年活动谈以经典艺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J].中外文化交流,2021(7):60-64.

编辑 栗国花

猜你喜欢

通识美育党史
第一次学党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通识少年“种”石油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