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思政课建设研究

2022-05-30亢敏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33期
关键词:思政课思政课程

亢敏

[摘           要]  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思政建设已不再局限于书面知识的传授,而是以全面思政为目标,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浅入深地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新媒体时代拓宽了思政教育的范围,但是也存在教学欠缺创新性与系统性的问题。针对这个现状,提出了发挥新媒体思政教育的优势、建设多样化的思政教学模式、建设个性化的思政学习新模式、找到新媒体与思政课结合的契合点、全面推行课程思政建设以及完善思政课程建设评价机制的思政建设路径,旨在为高校思政课找到合适的建设方向。

[关    键   词]  新媒体;高校思政课;思政建设;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3-0025-04

新媒体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的传播媒介。国内传播学者普遍认为新媒体的主要特征是便捷的传播媒介以及不受时间、地点与信息接收工具的限制,随时随地用手机客户端或者电脑接收媒体信息的新兴传播途径。高校思政课在新媒体的信息技术背景下得到了快速发展的机遇,也暴露出一些区别于传统媒介的问题。因此将从新媒体背景对思政课提出的新要求出发,梳理高校思政教育的改进方式,旨在为高校思政课找到合适的发展路径。

一、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现状

高校思政课主要是针对各专业学生的政治、法律、宗教、道德以及人格教育的通识教学,对社会群体的心理与行为模式做出了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学,就是以新媒体的便捷性增强学生对思政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全面提升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效果。新媒体的最大便利是可以由信息接收者自由选择接收信息的时间,因而所获得信息的速度相较于传统媒体更具有时效性。而思政课的教学向来重视与时政结合紧密,无论是教材、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要与时俱进,向学生及时传达最新的政治思想。在这种快捷的信息接收模式下,新媒体体现出的最大优势就是具有互动性,学生已不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是可以随时参与评论的平等对话者。在这种良好的信息传播与接收环境下,思政课的教学已不再局限于书面知识的传授环节,而是以全面思政为目标,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浅入深地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新媒体时代还拓宽了思政教育的范围,剧增的信息量在帮助教师传道授业的同时,也使得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容易,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网络搜索信息,并且对搜索到的信息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进行加工与再利用。这种方式虽然培养了学生的思政课总结问题能力,但同时也带来了消极人生观等不良信息的侵蚀问题,思想单纯的大学生极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面对这个严峻的现状,高校思政教师有责任做到在新媒体背景下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与人生观、价值观,找到思政教学的创新思路。

二、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政教学欠缺创新性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如果缺乏创新性,将很难引起大学生的上课兴趣。更何况思政课程要准确传达国家政治方针与思想、传递国际世界的真实政治局面,其课程的严谨性就决定了只能通过授课模式的创新来寻找教学的突破点,这无疑对高校思政教师的课程构建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现实情况是虽然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了新媒体大环境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性,而且在努力探索思政课程创新的路径,然而因为思政与理论的衔接不紧密,无法对思政课程进行新媒体教育层次上的构建。而且在思政教学的改革初期,思政教学的方案缺乏针对性,思政的资源建设与学生的政治素养学习需求相脱节,理论的学习依然占教学主导地位,没能设计出适合思政教学发展的创新实践方案,这些思政课的教学现状,都是在新媒体背景下对思政课程构建的缺失部分。

(二)思政教学欠缺系统性

新媒体背景下的思政教学获得了极大的信息资源便利,但与此同时教师必须承担起“信息把关人”这个责任,来弥补网络平台传播门槛过低而导致的思政内容审核的原则性缺失。而现阶段思政课的教学体系,尚没有针对剧增的网络资源进行有导向性的教学系统构建,只是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拓宽了接收信息的来源,没能针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核心点重新构建教学与实践的课程建设。在教学内容方面,在准确把握高校思政大纲的前提下没能结合新媒体带来的思政信息来充实教学,更没能把生活中的思政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缺少了优秀的思政实践主题与活动组织方案的设计,降低了新媒体环境下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与参与度。再者,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有效地调动课堂氛围,教師能做到的仅仅是利用多媒体资源向学生播放世界政治问题热点,没有建设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为大学生逐步提高政治思辨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所以,在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思政课有必要加强教学的系统性,帮助学生建立高度敏锐的政治思想风向标。

三、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思政建设路径

(一)发挥新媒体思政教育的优势

当前新媒体背景下的大学思政教育存在教学方式与信息化内容不匹配的现象,教师用先进的网络学习资源进行传统教学,并没有调动新媒体网络中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交往互动功能。而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学区别于传统思政教学的关键就在于能将思政理论与社会实践进行很好的融合,让学生不再一味地死记硬背思政理论,不再与社会严重脱节而空谈政治理论,而是对思政真正做到理解并且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例如,大学思政教学的重点是为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政治导向,这需要思政教师首先对来自新媒体网络的教学资源进行消化与知识点的重组,以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学生筛选出有用的教学资源,再通过各种互动连通的方式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并且把接受效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在这个进程中,多媒体发挥着形象、直观的教学烘托作用,网络平台则承载着连接课上与课下学生的整个学习流程,为各环节中师生与生生互动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平台,实现新媒体技术和大学思政课堂的紧密结合。总之,新媒体背景下的思政课教育改革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训实践和校外实践三个部分。其中在校内完成的课堂模块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实训实践部分,在社会中完成的是校外实践。学校与社会共同搭建的思政教学平台把思政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完美的融合,达到了思政课实践育人的作用,让学生在思政课的学习之后能回归生活实践、价值理性与社会现实。这是新媒体背景下思政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

(二)建设多样化的思政教学模式

高校思政教师作为新媒体教学下的“学习资源提供者”“动机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要有根据大学思政课程教学内容为学生推荐网络学习资源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政资源的利用与交流,合理评估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促进和指导大学生的信息化思政学习方式,全方位提高学生的思政学习能力。同时转变其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将学生作为思政课堂的主体,巧妙、灵活地将各种信息化方式运用在思政教学中,采取有主题、有个性的互动性教学、任务型教学以及探究式教学的各种方式,建立充分调动新媒体技术的高效思政课堂。最后,打造集线上与线下混合式互动的思政教学模式,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能高效地调节出和谐的教学关系,形成互为依存的动态互动课堂,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有侧重地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成为课堂学习内容的探究者和体验者。这样的课堂由传统意义上的教与学转变为师生共同构建的新型教学模式,实现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各校教师之间的及时教学沟通,形成一个共同进步的大学思政教学信息化网络空间。

(三)建设个性化的思政学习新模式

在新媒体背景下的大学思政课程的创新方式,一定是在教学的各环节、各层面展现出个性化的发展原则。例如,在大学思政教学中,首先对网络信息资源与教材进行个性化的衔接,设定教学目标,创建符合学生多样化发展的个性教学内容,目的是通过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配合为学生建立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具体做法是以接受性的机械学习转变为探索和发现式的学习,将自己的学习需求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再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设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思政教学方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根据重点需要对来自信息化网络的教学资源进行个性化编排,从而达到思政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以个性化、立体化的学习新模式进行课程知识点的构建效果。其次,在教学实施阶段要体现出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的全部过程,在课前学生自己预习教师准备的相关思政学习资源,完成教师预设的个性化学习任务,学生可以在课前预习环节将学习中的疑问告知教师,方便教师进行针对性讲解;在课中教师充分发挥信息化网络平台交流互通的功能,引导学生随时进行互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的热情。总之,个性化的思政教学设计是对思政教学创新的有效尝试。

(四)找到新媒体与思政课结合的契合点

新媒体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联系十分紧密,可以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当代大学生的理想抱负很大方面来源于思政课的正确指引。因此,在新媒体良好氛围下的高校思政课需要对课程模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构建。自新媒体的强大教育功效被学界普遍认同以来,社会各界对文化产业的挖掘与保护工作进行得十分顺利,这种文化氛围对高校思政课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很多学校把新媒体的信息传达优势与思政课做到紧密关联,更是对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局面做到全面引导。在新媒体这个大环境下,思政教师队伍的建设也是提高思政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首先,加强思政教师的理论学习。因为思政的理论传达正确与否与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有直接关系,对思政教师进修相关政策方针,就能帮助教师完善理论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其次,指导思政教师组织学生的思政实践活动,让教师多进行同行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从而丰富实践课的教学案例,为自己思政实践课的设计提供灵感。最后,倡导思政教师由“教师型”向“导师型”转变,为学生联系爱国主义基地参观学习,定期让学生提交思想汇报,类似这种区别于传统的思政教学方式,都是思政教师需要进一步改进的方向。从实践情况来看,高校思政教师认识到思政课与新媒体之间的密切联系,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找到合适的教学契合点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五)全面推行课程思政建设

现代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育都重视各学科的全面发展,尤其是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很有远见地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交叉的方式给予了导向性的指引,这种观点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核心内容,将各门学科知识框架内容围绕思想进行合理规划,以培养出学生的“专业性”与“开放性”并重的全面思政素养发展方向。对于高校人才的培养,首先进行的思政专业课程设置是在全面学习思政基础课的同时,提升相关的实践课程素质,以不限制学生的喜好让学生自行建立思政与其他课程的交叉学习能力。具体做法是在高校各专业课程中加入思政元素,在国家教育方向和理念的指导范围内,結合本校的教学资源、环境和优势,面向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由各专业课与思政课教师参与课程的策划和编排、实施与评价等环节,完成各专业与思政课程的开发任务。目的是要突出学校办学的特色化,以丰富和构建有思想高度的社会人才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高校各专业中全面推行的课程思政教学,一方面是以思政教育铺垫为教学主线,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强化专业学习中的思政功能,通过互联网丰富教材内容,改革教学大纲,强化教材建设,为课程思政理念的融入奠定基础。结合各专业的教学内容,从家国情怀、理想信念等方面筛选相应的思政教学内容,全方位拓展课程思政实践内容,在新媒体背景下利用各种手段和资源充分发挥德育的优势。

(六)完善思政课程建设评价机制

传统思政考试多为理论闭卷考试,学生为了应试在考前突击背诵思政理论内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政治理论思想的学习,但是这种唯考试才学习的功利性动机对思政学习效果的提升并不明显,当考试结束后,学生会忘记大半瞬间记忆的内容,而且因为没有建立对思政学习的兴趣,更不会在生活中主动关注时事思政内容。新媒体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就是为了打破这个长期形成的传统学习模式,创新考核评价机制,多方位地对学生进行思政状况的动态考核。这种动态考核的方式是指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方式,能让学生对思政的长期学习保持兴趣和动力,以考核的方式引领学生科学地进行思政的学习。具体考核方式为卷面与思政社会实践以及课堂主题汇报情况的综合评价,侧重大学生思政课学习能力的考核。

四、融入新媒体背景下的“概论”思政课教学的路径

(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做中学、学中做

鉴于思政课程理论的深奥性,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活动时都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专题优化。日常授课时,教师会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布置课内实践任务目标,如情景剧表演、爱国微视频展、党史知识竞赛、“中国梦·我的梦”绘画比赛等,通过主动利用教学情境,发掘学习资源,激发强烈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激情。同时采用定向式讨论的方法,给定学生讨论的主题,组织学生在课内循序渐进地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在课上有话可说,并敢于讲话。而问题的设置也将根据学生的总体特征和专业发展需求,从“是什么”入手,深入分析理论知识和“我”的关系,以“我”能做什么收尾,既考虑了授课内容的重难点,又帮助学生树立了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意识,从而达到学习理论、明辨是非、提高认识“三统一”的目的。

(二)丰富教学资源,增强课程的吸引力

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在常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可以积极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便利,如学习强国、共产党员网等新媒体以及当地社会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及时为授课提供新的教学素材,从而增强课程的吸引力。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主要呈现准确继承与发扬光大的个性化教学,相较传统思政教学方式较为单一的情况,融入“概论”课的教学在课堂中摒弃了简单的理论学习,而是从认知的源头让学生更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通过教师的讲授与现代“互联网+”的立体式学习,为学生构建思政课的文化背景,之后在“知其所以然”的基础上配合思政理论的学习,这个过程虽然不复杂,但是很好地解决了以往学生对思政内容了解过于浅显的问题。在调动教学积极性方面,教师以游戏或竞赛的方式考查学生对思政理论的理解与运用程度,不再是传统教学中枯燥乏味的检查式考核,更客观地反映学生对思政理论运用的情况,从而对学生存在的不同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总之,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思政教学的实施有了更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彻底了解思政的含义,再由全面理解到真正掌握,這种教学的吸收方式使学生能形成持久的爱好,对坚持长期思政学习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灵活融入思政元素,强化思政意识

思政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要旗帜鲜明地加强思政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这部分内容是学校德育的主阵地,结合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从家国情怀、理想信念等方面筛选出相应的教学内容,全方位浸润高校思政的课程领域,拓展具备实践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内涵,尤其是爱国、奉献、国粹、职业道德精神等,这些都是高校思政教师必须融入和涉及的内容,教师要利用各种手段和资源充分发挥思政教育的优势,使其更好地将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融入思政课堂中。具体的融入和推广过程可考虑下述方式:一是扩大思政理论学习覆盖面。着重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使学生树立科学形态意识,运用先进思政理论开展各项行为活动,同时教师也需要逐步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总结经验、应对时代变化的过程中加强道德修养建设。二是加强德育意识。高校思政教师需提高自身的教学责任心,将学科教学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行为,在日常培训过程中发挥出德育意识的内容。这不仅需要关注如何完善专业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底蕴,需要在课程教学中强化价值引领,在显性语言教育开展过程中引入隐性德育内容。三是全面展现主观能动性,使大学阶段思政教学的资源得到有效开发。教师需结合学科特征,在教学中引入德育元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育,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功用。

(四)完善校本课程的建设,凸显全会的精神引领

高校思政课的教学任务是构建适合我校思政教育的校本课程,具体做法是以十九届六中全会的精神为引领,在国家教育方向和理念的指导范围内,结合本校的教学资源、环境和优势,面向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由本科思政课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策划和编排、实施与评价等环节,完成本科思政课程的开发任务。目的是要突出学校办学的特色化,以丰富和构建有思想高度的社会人才库,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在思政课程融合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引领的过程中,应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能够按照他们本身的知识经验建构出新的知识内容,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课程设置,采取适当的策略,让学生对思政课程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同时在课程思政教学法的指导下,学生不再以传统的方式进行思政课程的学习,而是以实践操作来充分领会十九届六中全会的思政元素,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教学情境,激发对思政课程实施的积极性。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实施者,调动他们的参与性与投入度,让他们认识到课程的价值,激发他们的潜能,会更好地获得课程建设和实施的合力。

参考文献:

[1]李辽宁.内涵式发展: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3).

[2]顾建俊.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政工作新思路:基于“媒介即讯息”视角的探析[J].北京教育(高教),2015(6).

[3]季海菊.论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3(3).

[4]王虹,刘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编辑 栗国花

猜你喜欢

思政课思政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