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职思政教育途径探析

2022-05-30丁姗姗戴扬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33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共同体中华民族

丁姗姗 戴扬

[摘           要]  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大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重中之重。高等院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与责任,思政课则是高校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主渠道。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职思政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改革创新应有的举措。

[关    键   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政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33-0009-04

一、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一)历史方位决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

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在复兴路上仍面临着各种风险挑战和国内外复杂形势,非常有必要在高校内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正确政治方向的必然要求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作为轨道行业影响力最大的高职院校之一,是长三角地区唯一一所轨道交通高校,学校每年会向全国各地铁路行业输送大量的铁路人才,因此,确保学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的政治方向尤为重要。思政课是每个学校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我们必须要把握主导权,以思政课为载体,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来凝聚师生共识,夯实基础。通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入思政课,把各民族师生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铸牢、铸实。

(三)构建新时代高校“大思政”格局的重要命题

“大思政”这一概念本身就具有系统性、发展性特点,思政课的理论内涵和知识构成不是一成不变的,我国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新的政策理论不断产生,一些不能适应当下社会发展的模式也在不断革新。高校思政课也一样,作为一个有生命力理论的体系,需要不断融入最新的思想和政策,不断对系统进行丰富和完善。如何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有效地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如何夯实广大师生“五个认同”,如何带领学校各族师生凝聚共识、共同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些都是高校“大思政”格局需要解决的重要命题。

二、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挑战

在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下,学校从不同方面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例如,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理论学习,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日常教学中,开设专题课,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通过座谈会促进各族学生交流、搭建新媒体宣传阵地等。通过学校各部门的不断探索,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若单独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这项工作的开展情况来说,还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认识站位有待提高,融入的体制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健全

我们对学校的部分师生开展访谈,共收回236份样本,访谈的结果显示,大部分师生对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了解程度较高,听说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项工作,部分师生有参与过此项工作,大部分师生认为国家加强该项工作非常重要,几乎所有师生都认为自身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息息相关。

我们与学校分管或从事民族工作的干部和工作人员就民族工作的一些具体政策和规则进行访谈,发现有些干部和工作人员对民族工作的认识还不到位,认识不到民族工作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还存在用老眼光看新问题的情况。有些教师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简单的学生工作,只需要上上课、开开班会、传达上级思想就可以。因此,在日常工作中,学校没有针对此项工作做具体的规划,大部分内容是基于上级统战部门的硬性要求,在有些方面缺少长远规划和顶层设计。例如,没有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程教学中、没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教育创建相应的平台载体、没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提供资源保障。

(二)融入思政课方式有待进一步创新

通过访谈的结果,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学生表示愿意积极主动参与民族团结方面的相关活动,选修相关主题的课程。但就现在已有课程来看,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方式较为机械,多为在现有课程基础上单独添加的主题和课程。对原有教材缺乏梳理分析,将新知识、新理论巧妙融合并系统融入。现有的课程理论性较强,课程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有待增强,所以如何讲好各民族团结进步和共同发展的故事是现阶段面对的一个重点问题。那么另一个重点问题就是如何去寻找和挖掘好的故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资源、地方文化资源和学校自身历史文化都是非常重要的故事来源,需要花心思、费工夫从中提炼和转化。在课程的开展方式上,现有的教学主要依靠课堂教学、讲座等灌输模式,在实践活动上缺乏形式创新,没有将第一课堂与第二、第三课堂相结合。

(三)工作力量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力量较薄弱,各部門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人员较少,没有形成工作合力。对于授课的教师群体,未能定期开展常态化培训和考核,导致教师对专业理论政策的掌握情况良莠不齐。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理论和相关工作的科学研究比较缺乏,已有的研究缺乏针对性和理论深度。学校与地方统战部门的联系还不够,不能将研究的理论成果应用于地方或学校的实践工作中。同时,在此项工作中,与其他兄弟院校的交流还有待增强,缺乏经验的传承和学习。

三、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途径

(一)做好顶层设计,制订长远规划

学校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学校党委要在该项工作中发挥政治核心和监督保障作用。此项工作是一项具有发展性的工作,随着时代发展,政治环境和重点问题都发生了变化。这些特征要求我们必须做到党委统筹,统战部门牵头,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堂为教学主体,需要在思政课程教学、创建平台载体、提供资源保障等方面做好长远规划和顶层设计。统战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教务部门应做好协同配合,有计划、有设计地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把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共同体意识教育等融入教学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各环节。在原有思政课程基础上,优化课程设置,可以开设“1+N”专题课程,“1”为大纲中规定的思政课内容,“N”为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的各门专题课程,以此丰富思政课程内涵,坚持守正创新、正本清源,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党的民族理论最新成果走进教材、走进课堂、走近师生。

(二)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手段方法

1.做好课程研究,抓好课堂主阵地。思政教育工作主要从教材和教法两个方面切入。开发教材信息化资源,并通过对现有教材的梳理研究,有机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课堂和专题讲座为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以不同的形式融入“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动态更新教材内容。例如,在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时候,讲解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政治路线和方针的同时,有机融入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要义,挖掘同时期民族进步团结的生动案例,可以用专题课的形式来提炼和展开;在讲授“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课的时候,可以在第三章中国精神中,展开讲述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讲述各个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如何共同团结发展、如何共同取得进步;“形势与政策”课程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时代性、政策性和针对性强的特点,有机融入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最新成果和最新实践的内容。在教学方法的研究上,重点开发相关主题的微课,做到线下与线上相结合,充分运用学习强国、青年大学习等线上优质资源,占领线上阵地。

2.开发实践课程,开好第二课堂。学校可以有计划地开展民族文化交流活动,搭建各民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平台,不断提升各师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情感根基和实践根基。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组织各民族师生参加各类调研实践活动,如暑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文化交流活动等,在实践中提升各民族师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归属感,把自己的小梦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之中。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开展以来,学校职能部门和各个二级学院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民族团结氛围。比如,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图片展,通过图片重温关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讲话,引导学生树立各民族牢不可分的思想观念;再比如,以“弘扬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为主题,采用线上+线下的方式,举办主题图片展,组织民族团结进步题材观影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做民族团结的促进者、践行者和守护者。除此之外,还举办了民族政策法规知识竞赛、民族风采主题演讲等多样的学生活动,同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班会、升旗仪式等常规活动中。学生通过学习民族进步团结知识、了解民族进步团结文化、感受民族进步团结情怀,并通过更新宣传橱窗内容、校园广播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宣传方式,营造生态文明教育的良好氛围。

3.深挖民族团结进步素材,讲好民族团结故事。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滋养下,我国各民族历经各个朝代的“大一统”和各个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形成了“国土不可分、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重要民族文化思想基础。我国历史中不乏各种具有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色彩的故事。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非常重视民族工作,积累了许多经验,有许多值得我们现在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这些都是我们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过程中重要的文化素材。我们要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和红色资源中的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以各类历史故事为载体,铸牢广大师生休戚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華民族共同体意识。凝练和丰富学校文化核心价值,利用铁路文化资源推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在百年铁路的历史进程中,挖掘民族团结进步的典型事例和先锋模范,充分利用学校的铁路文化基地和文化设施,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筛选出一批专业基本功扎实、理论研究能力强的思政教师,成立民族团结进步理论宣讲团,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宣讲。深挖上述文化素材,以课堂和专题讲座为载体,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

(三)保障师资力量,健全长效机制

1.健全制度保障。学校党政领导班子需要高度重视和支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工作,积极参与并指导二级学院党组织开展具体工作。要形成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组织部、宣传部、人事处、学工处、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等有关部门和二级学院党组织共同配合的工作机制,加强整体工作合力,各司其职,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更好地融入学校的思政教育中。高校应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中,并列入教学研究的规划与计划,设立相关主题的校级课题,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申报教学研究课题,开展专题教学研究。

2.保障师资力量。通过人才引进、培养深造等方式,提升思政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学术素养。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研究,开设校内专项课题,通过调研、政策研究等方式,夯实理论基础;高校应加强与地方民族事务管理服务部门的校地合作,主动承担地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创新研究课题,在提高服务地方能力和水平的同时,把来源于实践并深度研究的成果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中。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交流,多学习其他学校的教育经验。高职院校可以根据思政课建设的总体规划,采取邀请校外专家进校宣讲、校内同行展示交流、到教学基地开展专题研修等形式,做到有目标追求、有计划推进、有效果评价。通过交流探讨开阔视野、丰富思路、改进教学、提升效果,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典型经验得到宣传、有效做法得到推广、教学能力得到提升。

3.建立民族文化统战实践基地,完善民族文化统战实践基地建设。创新思政教育实践课载体,立足民族文化统战的工作目标,深入挖掘、整理和整合各类文化资源,使文化与思政相结合、共促进。不断健全文化统战基地建设,保障统战实践基地平台建设,加强政策支持和人财物基本保障,做实统战实践基地,更好地服务思政教育的开展,更好地服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曹顺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疑点·难点·热点问题解析(第五版)[M].西安:西安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

[2]曹顺仙,周以杰.习近平绿色发展思想的生态哲学诠释[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

[3]冯刚.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把握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规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

[4]邢亮,韩立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论析[J].新疆社科论坛,2022(2).

[5]王秀阁,杨仁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6]吴建明.“大统战”视域下高校统战工作创新研究[J].统战理论与实践,2021(4).

编辑 郑晓燕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共同体中华民族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民族团结之歌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