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访梅

2022-05-30贾平凹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22年35期
关键词:山包舅爷柿树

贾平凹

小时候,对于我们这些孩子,冬天实在是单调的日子:春天夏天的花花绿绿的色彩全然消失了,甚至连一只花翎的鸟儿也飞绝了。到处是一片白。游戏也懒得去做,顶多是去大场踢毽子,踢上一气,也索然无味。只好待在家里的火塘边看那红光,看着看着,那火烧到旺处,却也成了白色。

正难熬着,听奶奶说,舅爷要来家了。这使我们十分高兴,盼了整整十天,差不多要失望了,他才姗姗来了。

舅爷是个画家,住在远远的大城里,听奶奶说,他的名气老大,在国外也办过画展。但我们翻看他的画集,却并不佩服他,他的画简单极了,每幅画都懒得去画满,往往就是那么几块几笔水墨,那蚂蚱,似乎并不就是蚂蚱,那小鱼,似乎并不就是小鱼。我们当时就嗤地笑了,觉得跟我们的画差不多呢。于是乎,他来后的第二天,我们就不敬而远之了,随便着和他对话,笑上几声,缠他讲城市的故事,日子也觉得有些生气。但是,他却提出要出外作画去,大雪天里,天地一片儿白,有什么可画的呢?我们很有几分疑惑,更有了几分好奇,便闹嚷嚷地跟了他去。

从窄窄的雪巷里蹚出去,过了大场,一直往村后的小山包上走去。山包上雪落得很厚,夏天里,我们在这里捉毛老鼠的那片地方,什么凹的凸的地也没有了;夜里打着手电,悄悄来掏灰鸽子的树上,没了窠儿,也没有一片叶子。这里有什么可画的呢?舅爷拣着一块石头坐下,眯缝了那双眼睛,左看看,右看看,看远又看近。足足半个时辰,才拿出画夹,开始画起来了。我们一眼一眼看,看着看着,果然天地单调,画面更单调。

“单调吗?”舅爷说。

“单调极了,”我们说,“我们给你寻些能画的色彩吧。”

“找些什么色彩呢?”

“譬如梅花,那花是多么的红呢!”

舅爷笑了,叮咛我们小心去寻。

“去吧,舅爷等着你们寻来最美的东西。”

我们跑去了,先是到了东边,那是一漫斜坡,稀稀地站着几株柿树,如今光裸裸的,没有一颗红艳艳的果子,铁似的枝条,衬在雪里,似乎在作着沉思。

再往远去,有一簇村庄,屋顶蓝蓝的瓦不见了,村前那口满是绿荷的池塘不见了,村口跑出一头毛驴,也是满身潮了霜,灰不溜丢的。

我们又跑到山包北边,下去一里,便是清阳河了。往日里,那是个大草坝,上面有着青茵茵的草,草里长着花,黄的,红的,紫的,蓝的。我们把羊赶上去,羊在啃草,我们就采花编着花环,傍晚回家,我们脖子上挂着花环,羊脖子上也挂着花环。可如今,什么也没有了,雪埋得平平的,偶尔看得见一丛草尖冒上来,那已经干枯了,霜冻得很硬,一有风就豁啷啷响。

我们又跑到山包西边,心想这儿一定是会有梅的,因为长着密密的树。但是,我们细细地在树林子里找了,并没有什么梅的,甚至连别的什么颜色的东西也没有。我们一下子都瘫在雪窝里,觉得这冬天里,实在是没有什么可画的色彩了,一时之间,又觉得舅爷可笑:连色彩都没有,还谈得上什么美吗?真后悔不该这么跑了山包的几面坡,更后悔压根儿就不该跟着舅爷到这里来呢。

可是,我们转回到舅爷那儿,他却已画了四张画,虽然又是那么几笔,树并不是那树,桥并不是那桥。看见了我们,说:

“孩子,寻到了吗?”

“什么也没寻到。”

“只是白的吗?”

“只是白的。”

“好了,找到了。”

“找到了?找到什么了?”

“找到了只是白的。”

“白的有什么意思?”

“你们想想,天是什么,天是云,云是什么,云是蒸汽,蒸汽是什么,蒸汽是水,水是什么,水是白的。天上地下,哪一样不是白色的呢?白色是最美的色彩呢!”

“那么说,”我们一时狐疑了,“什么东西里,什么时候难道都有美吗?”

“对了,孩子!美是到处都有的,但美却常常被人疏忽了。你们总是寻那大红大绿,可红得多了,可以使你烦躁,绿得多了,可以使你沉郁,黄得多了,可以使你感伤,只有这白色是无极的,是丰富的,似乎就无极得无有,丰富得荒凉了呢。”

我们都哑然了,虽然听得并不甚明白,但毕竟惭愧起来,而且自那以后,愈来愈加深了理解,深深地后悔辜负了多少个冬天,使多少个美好的东西毫无意义的无知地消磨过去了。

1981年9月25日

(选自《贾平凹散文精选》,有删改)

读与思

贾平凹的散文扎根生活,贴近现实,语言亲切鲜活,内容丰富多姿,既有对自己脚下土地的深刻观察,又有对个人内在的心灵探索以及社会人生的哲思,具有浓郁的地域化色彩和辨识度极高的独特风格。

在《访梅》一文中,作者用幽默风趣、充满童趣的语言,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描写了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又经常忽视的景象;又通过舅爷的话,道出他对色彩、对生命中美好事物的深深思索,闪烁着哲理的火花,极富情致和个性。

读与悟

1.欲扬先抑。

文章开头用“冬天实在单调,到处是一片白”一句写出本文的中心词“白”,孩子心里美好的世界应该是五彩缤纷的,只有白色就感觉单调了,这是一“抑”。写听说舅爷来家,“我们”高兴地盼望,却又转折写“我们”看舅爷画的不屑,对舅爷的态度也转为“不敬而远之”“随便着和他对话”,这又是一“抑”。写“我们”跟随舅爷并看他作画,觉得画作单调。于是,舅爷让“我们”帮他寻找最美的东西,但是“我们”从东到西,寻梅不见,“我们”失落、后悔,更觉舅爷可笑,这时可以说是“抑”到极点了。接着作者笔锋一转,通过舅爷的话,让孩子们懂得:找到了白色,就找到了世间最美的颜色。这是“扬”。文章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使情节波澜起伏,前后对比鲜明,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2.描写传神。

“舅爷拣着一块石头坐下,眯缝了那双眼睛,左看看,右看看,看远又看近”一句,通过“拣”“坐”“眯”“看”等一系列动词,具体生动地描写了舅爷认真细致地研究画画的素材;“我们一下子都瘫在雪窝里”一句中的“癱”字生动传神地写出了我们找不到最美的色彩而失望的心情。文章用一系列口语化的对话描写和准确传神的神态描写,表现了舅爷的慈爱。

3.修辞添彩。

“我们跑去了,先是到了东边,那是一漫斜坡,稀稀地站着几株柿树,如今光裸裸的,没有一颗红艳艳的果子,铁似的枝条,衬在雪里,似乎在作着沉思。”这句话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东边发现的柿树枝条衬在雪里“沉思”的样子,形象地写出了冬天没有红色的单调感。

4.结尾揭示哲理。

结尾语义深刻,揭示文章主旨:只有仔细观察,才能深入了解。舅爷作画看似简单,其实是他建立在作画前细致入微地观察之上。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仅仅根据外表就判断事物的性质。舅爷的画集不是“我们”认为的样子,就以为和“我们”的画差不多。要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各种颜色既有色彩亮丽吸引人的美,又会让人产生烦躁、抑郁、感伤等情绪,认识其他事物也是如此。

猜你喜欢

山包舅爷柿树
在大山包等候日出
舅爷的心愿
柿树的温柔
母爱哪有多余的
感恩大山包
大山包抒怀(组诗)
认 亲
桃源的柿树
想起那片柿树林(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