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保护全球生物多样化

2022-05-30王艳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22年36期
关键词:物种文明生物

王艳

聚焦热点

2022年7月21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全球濒危物种红色目录更新报告,正式宣布长江白鲟灭绝。这一曾与恐龙同时代生活的物种,如今已经永远地走出了我们的视野。此外,报告还显示世界上近4万个物种正濒临灭绝。现在的物种灭绝速度已经“至少比过去一千万年的平均值高出数千倍”,如果不采取措施,全球物种灭绝速度将“进一步加速”。数字触目惊心,全球生态问题必须引起人们的持续关注与重视。只有共建地球命运共同体,共同致力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筑就美丽的蓝色星球。

多维解读

1.加强国际合作,形成合力。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逐渐成为世人的共识。我们要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汇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合力;加强科学宣传力度和激发社会参与的积极性,增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活力,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2.中国负重前行,坚忍努力。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贵在行动。新时代以来,中国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将保护生物多样性纳入战略规划和法律法规中;给予充裕的资金支持;对于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行为进行严格监督、检查和惩处;在湿地、森林、河流、荒漠等领域实施多项重大生态保护工程,且成效显著;统筹推进社会公平与生态公平……中国切实履行自己的国际责任,大力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自觉扛起了对人类负责的重任,做到了言而有信、表里如一、知行合一,充分彰显了大国担当。

3.保护生物多样性意义重大。生物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生产生活必需品、健康安全的生态环境和独特别致的景观文化。同时,生物多样性还具有涵养水源、净化环境、调节气候、保持水土、循环养分等重要的生态功能,对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抵抗并减少自然灾害发挥着重要作用。

时评频道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组成部分。绿色成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方面。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成为重要一战。“美丽”一词写入社會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地位更加凸显。

(摘自“新华网”2022年7月7日)

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要充分认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把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多谋打基础、利长远的善事,多干保护自然、修复生态的实事,多做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好事,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用绿水青山敲开经济发展新大门、走出一条生态美、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摘自“人民论坛网”2022年7月26日)

青年视角

陶嘉依:中国一直在为保护生态环境而努力。在浙江安吉,曾因石灰岩开采而造成的“脏乱差”变成了如今的青翠竹海的“绿富美”;湖北黄石百年矿山上“石头上种树”,形成了人人称赞的国家矿山公园;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引领下,由中国路桥公司承建的蒙内铁路自开通五年以来,与民众携手,使铁路沿线生态贫瘠的荒凉之地变成了因保护红树林和野生动物而形成的生态铁路线……生态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张豪:物种灭绝令人痛心,我们应该反思,认清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乃至全球发展的根本大计。从“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到“万里蓝天白云游,绿野繁花无尽头”的万亩林海,今日的塞罕坝林场早已成为了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而塞罕坝林场成功治理的经验告诉我们,生态环境保护,只有行动起来,才能创造奇迹。

李欣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守护为民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设生态文明,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必须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塞罕坝一片绿意盎然,黄河长江水势汹涌,植树造林全国在行动……生态的建设终将回馈人民,生态的文明必将筑就人民的幸福。

【河南漯河高级中学】

教师观点

共筑地球命运共同体 书写生态文明新篇章

长江白鲟灭绝已成事实,不容乐观的是全球还有近4万个物种正在濒临灭绝,生态问题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亟须关注。共建地球命运共同体,书写生态文明新篇章。

秉持尊重敬畏理念,探索生态问题成因,以共生共存之心系生态现状。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极端气候频发,生态问题亟须持续重视,携手共建地球命运共同体势在必行。今年夏季,多个国家的气温达到了历史新高,甚至北极圈的温度一度飙升至32.5℃,“三重”拉尼娜气候现象或将出现……世界气象组织秘书长彼得里·塔拉斯表示,气候变化引发的负面趋势将至少持续至2060年。人类与生态共生共存,只有携手共建、达成共识、持续行动,才能共筑生态文明地球。

吹响生态文明号角,奏响美丽中国强音,以生态之笔绘发展新篇。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中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理念。近年来,我国高举共建生态文明旗帜,以决心和信心绘就生态新篇章。汉水迢迢,一江碧流、澄澈北上;乌蒙山下,绿海重生、珍禽归来;西子湖畔,天朗气清、岸绿景美;秦岭山麓,青山环抱、草木葱翠……除此之外,生态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指引下,绿色职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职业分类“吐故纳新”让生态发展未来可期。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生态文明定将成就美丽中国。

高扬生态和谐发展风帆,驶向社会全面发展之路,以持续发展铺就生态发展未来之路。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和谐发展方能持续发展,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共生方能筑就美好未来。在新疆阿克苏,昔日亘古荒原上筑成一道“绿色长城”,让风沙之源变成了人们的幸福之源;在山西右玉,经过不懈植树造林、防沙治沙,不毛之地变身为塞上绿洲;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刮起的“绿色风暴”,建成的“绿色大市、畜牧业强市”,让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交相辉映……生态与经济齐飞,发展与文明一色,现代文明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存织就了全面发展的新未来。

生态现状任重道远,惟有共建地球命运共同体,携手共进、荣辱与共,才能成就全球生态文明,真正改善生态问题。和谐发展、持续发展,让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齐飞共进、乘风破浪,真正形成生态持续发展之未来。

猜你喜欢

物种文明生物
吃光入侵物种真的是解决之道吗?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第12话 完美生物
回首2018,这些新物种值得关注
电咖再造新物种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