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典为源 清泉不止

2022-05-30申庆周梁瑞超

关键词:弟子规教育工作者立德

申庆周 梁瑞超

《学而篇》是《论语》的第一篇。近来,再读这一部分时,又得到了新的感悟和收获。

对于一名教育工作者而言,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开展的中心,是永恒的主体。如何教育和引导学生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要面对、要思考的问题。何为学生的立身之本,我们在对学生实施教育行为时,首先要做的是什么?《学而篇》第六章中,孔子要求弟子在做到“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后,“行有余力,则以學文”。读到这里笔者便想到了学校校训中的一个词语——立德树人。这个被现代人所广泛提及和倡导的育人观念不正是与夫子的观点相契合吗?树人先立德,没有高尚情操和理想信念引导的学生,能成才,但未必能成人。时代的发展,更加益于社会进步的观念也会随之出现;但核心的东西却是恒久不变的。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将这核心的东西融入到课堂教学和其他活动中,这正是孔子育人思想的一脉相承。

但就课堂实践来说,一味地说教并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有时,反而适得其反。德育方面,笔者所在的学校除开设规定课程外,还开发了一系列新颖的、更适合学生特点的教育形式。学生正在习练的《弟子规》国学操,是一套将《弟子规》与传统武术融合的新型广播体操。学生对武术有着与生俱来的爱好。加之,《弟子规》本身脍炙人口,韵律十足,学生边练边诵,兴趣很浓,这样,不仅能够调动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而且他们的思想和修为也获得了提升,可谓一举两得。

一些充满“正能量”的故事也会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远至子路借米、孔融让梨这类典故,近如为国家建设奉献自我的钟南山、张桂梅等人的事迹,都会让学生心潮澎湃。他们虽然还不懂得抒发内心的情感,但闪亮的眼睛已经在告诉我们——那高贵的东西,已在他们幼小的心里萌出了嫩芽。

在为人上,孔子以“温、良、恭、俭、让”的人格魅力,使列国倾佩,受到万代敬仰。这不应只是孔子这般贤者才有的品质,更应是每一个人立足于社会的基石,是不可丢弃的五种准则。今天,我们审视自己,是否都能做到这五点?又是什么让我们放弃了这些准则?如果我们能把这五个字从嘴上念到心里,进而落实在行动上,烦恼是不是会少一些,遇事又会不会更顺利一些呢?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阐述的是孔子的处世之道。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往往首先关注的是自己,顾及最多的也是自己——摩擦与误解便不可避免。正如孔子所讲,和谐的人际,需要我们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当希望他人理解自己的时候,首先应该做到的是正确地了解和理解他人,争取不误解他人,理解和尊重他人。当他人不理解或误解自己时,也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不焦躁生气,不抱怨他人;积极主动地理解他人,多为他人利益着想,这才是君子应有的气度。你“懂人”了,自然别人也会愿意“懂你”。和谐的人际关系不正是这样建立起来的吗?设身处地、推己及人,人与人才会少一些争执,多一些理解,社会才能趋于“大同”。

在生活追求上,孔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贫而乐,富而好礼”。以豁达、超然的人生追求和生活态度,求取内心的安宁与自然,给身处繁乱世界,内心浮躁的我们带来了一剂良药。我们拼命追求着有形或无形的“重要东西”,身上的多了,心里的反而少了。从孔子以及诸多先贤的经历来看,与物质、功利相比,精神的高远和思想的凝结更能带给人们持久的愉悦。

孔子——这位两千年前的哲人,用他的智慧影响着、指引着后世大众。学无境,思无涯。在我渐入迷茫时,总会捧起《论语》,让那股涓涓不息的清流,带给我清醒与宁静。

(作者单位:邹城市中心店镇付庄小学)

猜你喜欢

弟子规教育工作者立德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我们真的懂孩子吗?——一个教育工作者谈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
弟子规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弟子规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弟子规
“严以修身”先立德
学院十大杰出教育工作者颁奖大会召开——精彩晚会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