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大美语文,享滋味生活
2022-05-30刘玉杰崔凤香
刘玉杰 崔凤香
语文是美好的。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人与人的悲欢离合,都会在语文课本、语文课堂上有所体现。那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学应该如何开展呢?
一、利用语文课堂,筑学生审美之根基
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提升美学素养的最重要的渠道。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语文教师应用心引导,让学生或读或写,可品可赏,于耳濡目染中慢慢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
(一)学会体味文章中蕴含的美
课本中的文章无论是内容、主题、情感、语言还是结构,都有其可圈可点之处。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赏析、品味这些文章里蕴含的美感。如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一文,蕴含着风俗美、人情美,连语言的运用都极富美感。文章回忆端午节的习俗,内容看似很平淡,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文章的语言也极富美感,如写到高邮鸭蛋的油多这一特点时,作者写道:“拿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多么生动的句子,多么美好的语言,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本是寻常的食材,到了作者笔下却如此具有吸引力,这不就是美好的语言的魅力吗?自然生动,平实有味,却又带一点淡淡的幽默,字里行间温情绵绵。
除了情感、风俗,文章中所描写的风景之美,也是学习中必须探寻之处。比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山水游记,它所描绘的景色层层叠叠,极有层次感。随着文字的描绘,读者仿佛也随作者脚步行进在葱茏的山间,惬意极了!学生读书之时也便游览着如画的一景。日后若登琅琊山,若遇醉翁亭,学生定然感叹:美哉,欧阳修诚不欺我!
另外,事件美、结构美、意象美等在文章中也时有體现。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设定不同的美育目标,达到提升学生审美情趣的目的。
(二)课堂教学中审美训练的方法
语文是“听说读写”的一门学科,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方法运用比较杂。具体到课堂上学生的审美训练,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读中品美。美文需要美读,在对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可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也可举行小型的朗读比赛,以小组为单位看谁读的最美。以《醉翁亭记》为例,这篇文章通篇有21个“也”字,这21个“也”字在文中的含义、作用各不相同,读起来使整篇文章摇曳生姿,韵味悠长,增加了美感。情感美、对话美等,也是朗读品味的重点。
2.品中寻美。学习一篇文章,要善于运用圈点勾画的方式,寻找文章中的美点。学生可自己精读勾画,选出自己所喜欢的,说说喜欢的原因,可在旁边做批注。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可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也能寻找并赏析文章中的美感,陶冶高尚的情操。
3.写中绘美。语文即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美。在学习了《小石潭记》之后,学生折服于柳宗元文章的景物美、语言美、结构美,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想写校园一角的美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游览、观赏校园,学生的一篇篇美文便诉诸笔端,跃然纸上,字里行间,风景这边独美。
二、借助语文活动,扬学生审美之羽翼
语文活动历来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一环,不但能够提升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
每到春天,我们学校便会组织“春之韵”诗文诵读活动。学生如同过节一般,早早选定朗诵的篇目与音乐。或伴以舞蹈,或伴以书法,吟诵千百年来的华章,连空气里都满是书香花香,这种感觉多么美好!再如远足活动,一路上学生打着旗,唱着歌,眼睛里是掩饰不住的喜悦。年年如是,周而复始,这种美好便深入到学生的骨子里,伴随着他的生活,甚至一生。
借助当地的校本教材,也是提升学生审美趣味的一个途径。我们学校位于齐国故地,齐文化便是我们的校本课程。在了解了几千年前齐国的辉煌之后,学生们把一个个齐国小故事搬上了舞台,在此过程中,学生领略学习到了先人的智慧和忠义。
当然,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语文教师也要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要拥有引导学生发现、欣赏文本美的能力,营造一定的美学氛围,唤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特定的情境中感受、认识美的形象。并把这种对于美的体验、认知带到自己的生活中,品大美语文,享滋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