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家书课堂读写探索

2022-05-30丁媛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22年37期
关键词:革命者研习家书

丁媛

新一期的《感动中国人物》节目在央视播出后,我们语文组立刻给全体学生印发了颁奖辞和人物事迹的页子,让学生背诵并默写。学生程度较好,背诵与默写都完成得很好。由于积累扎实,在最近的一次联考中很多同学在写作时用到了“感动中国人物”中的例子,所写作文言之有物,内容丰富,有了一定的进步。从功利的角度看,这实在是很有收获。

我问自己仅止于这样的收獲就够了吗?

语文到底是一门怎样的学科呢?它既不是语言学,也不是文字学,既不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也不是文学创作和鉴赏课。然而,语文学科与它们都有联系。有些学生问我:“老师,我们为什么要学语文?学语文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呢?”我思考良久,语文学习应该与眼前利益无关,而应该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学习语文的过程应该是思想意识、道德情操、人格精神、人文素质的不断培养和提升的过程。

语文课上,我给学生播放了《2021感动中国》节目视频。学生们是哭着看完的。当我提问哪个人物最令他们感动时,得到了一致的回答:朱彦夫。有的学生说:“朱彦夫老人参加长津湖战斗的时候和我一样大,同样是十七岁,我现在还在为每天跑操而抱怨,而朱彦夫已经为了国家出战并且因伤致残。和他比起来,我感到很羞愧。”有的学生说:“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朱彦夫不怕流血,不畏牺牲,我们现在才能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中读书。我不能再虚度光阴,读书不仅是为了我个人,更是为了祖国!”

通过背诵、写作、观看视频、课堂提问这些环节,学生们不仅有了理性的认知,也有了感性的收获。学生们不仅能将所学化为文字,思想认识更是有了很大提升。语文课不仅具有工具性更有人文性,如何能使语文课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好的兼顾一直都是语文老师研究的课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18个任务群中,有两个任务群是关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学习的——“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和“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

基于此我设计了这样一堂红色家书阅读写作课。教学设计如下:

学习资源:教师选择十封感人至深的红色家书供学生阅读。(钟志申、向警予、申东耀、殷夫等同志的革命家书)

教学过程:(1)学习准备:将同学分成10个小组,每组分一封家书。小组合作通过网络、书籍查找相关资料,如作者简介、作者照片、家书故事、作者革命事迹、相关作品链接等等。

(2)学习过程:

①请各小组同学介绍家书作者。

要求:对应革命者照片,简单介绍革命者。讲述家书故事,讲述革命者的革命事迹。

活动一:“信中国”朗读

阅读革命者家书,挑选其中的一篇,给同学朗诵,在班级开展“信中国”朗读评比活动。

②理解感受:谈谈这些革命者、这些家书最打动你的地方是什么。

活动二:为革命者撰写颁奖辞并展示。

③讨论思考:总结这些革命者有哪些共同特点。

(3)拓展延伸:

活动三:书信写作

1935年,红十军创始人方志敏被捕入狱,在狱中,他写下《可爱的中国》一文。

八十多年过去,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遥对革命先烈,你会怎样向他介绍我们今天的中国?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本,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节红色家书群文阅读课的设计旨在研习作品中革命者的优秀品质,研习优秀革命文化作品的特点,通过阅读和写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涵养、滋润和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猜你喜欢

革命者研习家书
师生共生研习 点燃课堂活力
清晨忆家书
导读课重在框架搭建——任玲老师《堂吉诃德》整本书导读课研习
革命者的斗争精神
研习新媒体:从被动适应到主动拥抱
一封家书
吴家麟先生是我研习宪法学遵从的楷模
一封迟到15年的家书
《家书》
怎样做个建设时期的革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