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土情结

2022-05-30陈艳辉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2年39期
关键词:韵味情结乡愁

陈艳辉

主题导语

故乡的一切在每个人身上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每个人对故乡都有一种特别的情感,一种挥之不去的血脉之情。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树高千丈,落叶归根。根植于中国人心底的乡土情结蕴含着对家乡的思恋、对传统的认可,更是文化自信的根基。在中国长久的历史积淀中,“乡土”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被赋予了某种象征意味。乡土情结也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心理或集体无意识,并蕴含着丰富的审美理想和价值追求。

佳作展示一

是谁在被遗忘

——读《乡土中国》有感

◎彭诗婕

提起“乡”,你会想起什么?

是矮矮田堤的稻花香,是疏疏村落的烟火气,还是邻里乡亲的热情豪爽?《乡土中国》中的“乡”是“听声辨人”的亲昵,是“生于斯,长于斯”的黏着,也是“无讼”的纯朴与善良。

可随着时间的流逝,“乡”被逐渐丢下,被逐渐遗忘。越来越多的人迁往城市生活,村落里人烟日见稀少,田间杂草渐长。“乡”渐渐成了空壳。正如《乡土中国》中的预见: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乡”也不再是衣锦荣归的去处了。

“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如今,人们或因肩负养家糊口的重担而离乡打工,或因理想信念而远行逐梦、纷纷离乡,抛下了世代耕作的土地。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闻不到故乡清新的泥土气息。何不回乡?在清新的阳光下、厚实的泥土上、淳朴的邻里间,重温那一份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

那些曾经遗忘的,终究会被重拾。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全面推进,乡村迎来了新的发展,更加展现出它原本丰盈的乡味、乡韵、乡土气息。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建设美丽乡村,让农民有更多的幸福感”的号召,指出要“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来自四川深山的李子柒将乡村古风生活、传统美食、传统文化用镜头定格,营造出一个个梦幻的乡村生活场景,让人们重新审视乡土,找寻遗忘的乡土情怀。美丽乡村如诗如画,淳朴乡民勤勤恳恳,乡村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农民群众立足本地资源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将乡村之美以各种形式展现在大家面前,让更多的人了解乡村,爱上乡村。

乡村,是留住乡愁的有形载体。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自古以来,中国人不会轻易离开自己的家乡,迫不得已背井离乡时,跪地磕头洒热泪,一抔黄土是乡愁。无论何时,乡愁都是人们心头难以割舍的情怀。无论走到哪里,家乡才是我们的根。带着乡愁还乡,首要的是乡村还在,家乡还在。丢下再捡起,遗忘再追回。建设“乡”土地,发扬“乡”品格,把“乡”铭记在心,寻回我们的乡土气息。

佳作展示二

中国人的乡土依恋

◎李睿姝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用他的诗歌诠释了中国人对土地深沉的情感。中国人对土地的依恋,可以说深到了骨子里,刻进了心里。

“土”是最接地气的。它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农民在土地上开垦种地,商人在土地上建起商铺,我们走在坚实的水泥地上,感受着土地稳稳的支撑。在家乡土地上长大的孩子,无论走了多远,见识了多少世间繁华,仍念念不忘自己的家乡,还是要回到这片土地上。人们靠的是土,吃的是土,最终归于尘土。

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人对于土地的依赖和迷恋是与生俱来的。中国古代是传统的小农经济社会,“生于斯,长于斯”,靠着土地生活的人们是离不开土地的。乡土给人们带来的归属感,让他们无论身处何方,都始终不忘落叶归根。

但在“落叶归根”的传统思想面前,也有许多人为了大义与梦想,远离自己的家乡,奉献着青春与汗水,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点亮希望的“支教奶奶”周秀芳曾坦言:“若是有一天我倒下了,就把我埋在那片土地上。”她诚然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她向前走的每一步,都将转化为贫困地区孩子们的一丝丝希望。她对“落叶归根”的理解已不仅仅局限于故乡,而是延伸至祖国需要她的每一寸土地。汪溪村村干部汪慧为将全村搬迁到较为富饶的土地上,带头将自家祖坟迁入公墓,为汪溪村建设规划让路,为加快乡村振兴蓄力。

“乡”并非是一个单纯的地域,也并非简单地指我们的出生地,而是一种你走得越远,离那个名叫“乡”的中心点越远,你的心就仿佛缺了一部分的深沉的情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乡”,而这“乡”植根于“土”之上。我们要留住传统文化,尊重农村固有习俗,在保留原汁原味乡村文化的基础上,让故乡旧貌换新颜。相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一个令人振奋的“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新乡村、新图景将逐步在人们眼前完美呈现。

这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有人说,中国的乡土社会正在瓦解,但我肯定,人们对土地的依恋是永远不变的。愿我们的乡村留得住乡愁,更留得住美好。

佳作展示三

乡土韵味

◎丁文菲

时代的日新月异,让人忽然发现昔日萦绕的乡土气息,如今已难寻觅了。当人们在追逐中偶尔停下脚步,饶有兴致地向着青草更深处奔跑时,才读懂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独特的乡土韵味,才惊觉冯骥才所感慨的“我国很多传统村落就像一本厚厚的古书,还来不及翻阅就已经消亡了”。

一千多年前,陶渊明在诗中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千多年后,李子柒在视频里,用浪漫的乡村生活场景具象了这一切。让人难忘的不单是唯美的画面,更是那份乡土情怀。这让人不禁叩问,我们生命中本有的乡土韵味又哪里去了呢?

从社会角度看,人们在时代的快速发展中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也失去了越来越多的感受乡土韵味的闲暇时光。从个人角度看,是人们执着于改变自己,与时代趋同。王开岭在《精神明亮的人》中写道:“多数现代人,将颜色当气质,将傲慢当高贵,所谓的温情脉脉,没有了精神含量。”我们不仅将手脚束缚在终日的奔波中,就连陶冶精神的通道也被世俗的循規蹈矩所堵塞,遗失了本有的乡土韵味。从根本上说,是我们没有将心中那份乡土情结安放于某个宁静的角落,生活也就变得像煮熟的扇贝,听不到涛声,嗅不到海的气息了。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写道:“土,是他们的命根。”土地对人不仅是生活的需要,更多的是乡土的牵绊,一种深扎在土地里的深厚感情。站在新的时代关口,我们同样可以用新的眼光展现它新的韵味,忽视它,未免太可惜;忘却它,未免太奢侈。

忙碌的我们,也可暂时离开被钢铁混凝土包围的生活,为自己的心加一勺汤药,里面有儿时的乡土情结,别样的乡土气息。走过流年的山高水长,才知往日星河里总有一处风景因我们而美丽,总有一个笑容因我们而绽放。那滋养过我们的热土,见证着我们民族的起源、发展与繁荣,也同样见证着我们现在的辉煌。它沉默无言,但一直守护在我们身边,它是我们永远不能丢弃的精神家园。

低头看看脚下的泥土印记,才发现一直以来,乡土韵味如一幅泼墨山水画,既平凡脱俗,又唯美珍贵,值得我心时时归去。

猜你喜欢

韵味情结乡愁
永远的乡愁
乡愁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略述《三脚螭龙壶》的壶姿韵味
略述《四方仿古》的壶中韵味
告别“GDP情结”
九月的乡愁
难舍难分的情结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回头一望是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