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2022-05-30张德茂
张德茂
德育作为教育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将其渗透在语文教学中,既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还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促使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由此说明,在语文教育工作中渗透德育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教师予以重视。
小学语文学科本身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一般来说,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语文的工具性,但是人文方面也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本情感和体现的思想价值,语文教师必须做好德育,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众所周知,小学是学生进入学习生涯的起始阶段,而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和认识课程知识,还要在其成长阶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德育渗入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因而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这一点,切实做好德育教学工作。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帮助教师优化现有的课程教学,还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进而适应当前时代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为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性,并将其合理渗透在语文教学中,以此为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1]。
(一)优化语文课程教学
语文这门学科蕴含丰富的中华文化,也是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播的重要载体。语文教材中所选择的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在具体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基本语言和写作技能的教学,还要结合内容中所包含的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时代发展的要求
经济发展是促进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精神文明则是推动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2]。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对学生教育越发重视,特别是思想道德方面,提出要实现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高的目标。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希望。若小学阶段不注重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则会影响教育成绩,且学生也会缺少社会责任感,进而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三)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小学阶段的学生各方面能力不足,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很容易受到外在事物的影响。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给学生讲解语言知识的同时,还需要结合人文素养。其间,教师可结合学生的特点,将德育进行有效渗透,以此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辨别是非的能力,懂得规范自身行为。随着近些年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人们思想观念也在变化,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给学生思想带来较大的影响。为确保学生健康成长,教师有必要在语文教育教学中融入德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
二、小學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具体策略
在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做好学生德育工作,将相关德育内容融入课程中,需要教师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如创设教学情境,渗透德育思想;结合教学内容,渗透德育思想;借助课后作业,将德育渗入语文教学中;通过开展语文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为此,下文就对这几点策略进行深入分析[4]。
(一)创设教学情境,渗透德育思想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可通过多种方法将德育思想融入教学中,如创设情境。小学阶段的学生是思想形成的开始,对形象且具体的事物会有较强的感知,为此教师在进行情境创设过程中,要注重学生问题认识方式的转变。
比如,在给学生讲解《秋天的图画》这节内容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创设情境,让学生观看秋天相关的景色图片或视频,如大雁南飞、硕果累累、多姿枫叶等,这样能够让学生在观看过程中提升对秋天的认知。在此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视频、图片和音乐的结合,引导学生对秋天进行感受和认知。此外,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扮演导游,组织游客对自己家乡秋天的风景进行观赏,并进行景色介绍。在这个情境中,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可进行互动交流,进行提问和回答,以此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之后,教师可结合此内容,将如何保护环境这一德育内容融入其中,让学生在感受美景的同时,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5]。
(二)结合教学内容,渗透德育思想
小学语文教材中涉及的内容多数可以作为德育载体,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这一点。在教学中要将知识教学、能力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进行有效融合,促使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
比如,在学习《颐和园》这篇课文时,课前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颐和园的全景图,接着利用手机配合播放相关的曲目,学生很快将注意力集中在课件中的颐和园[6]。之后,教师让学生根据所布置的任务: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观察颐和园景色的?朗读文章,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开始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发现相关语句,并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这时教师又继续提问:“你们喜欢颐和园吗?为什么喜欢呢?”学生纷纷举手示意,有的回答是景色壮观,也有的是说建筑很美,还有的学生则是说祖国有这么壮观的建筑,感到很自豪。学生回答之后,教师继续给学生讲解关于颐和园遭八国联军侵华的历史,并告知学生在北京这座城市中还有更加瑰丽的建筑——圆明园,也受到八国联军的破坏,其间教师还播放相关电影片段。结合这个片段,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在此教学中,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意识,加深了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三)借助课后作业,将德育渗入语文教学中
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提高其语文能力,而课后作业属于课堂教学的延伸,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巩固。教师可通过布置课后作业,将德育融入学生学习中。
比如,在教学三年级语文《司马光》这节内容中,教师在课堂中会通过不同方式,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深刻感受到司马光的精神和品格。在课后,教师则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与之相关的视频,观看完视频后要将感受写到作业中,或在课后继续阅读这篇文章,并写读后感。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到主人公的精神,还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其精神,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养[7]。
(四)通过开展语文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活动时,教师可将相关德育内容融入其中,以此更好地实现学生德育目标。活动期间,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自主成立小组,之后在课余时间进行德育实践活动。这样做,既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有助于其思维能力的提升。
比如,在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节内容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养老院,在工作人员的指导安排下,帮助老人打扫房间、与老人交流。这种实践性的活动,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同时还有助于教师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进而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满足当前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德育的重要性,因而教师在语文教学工作中要对此予以重视。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需求,将德育合理渗透在课堂教学中,以此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其思想道德素养,从而在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刘贞舒.文以载道立德树人: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J].基础教育论坛,2021(20):57-58.
[2]吴楠楠.立德树人,成人成才: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华夏教师,2020(2):65-66.
[3]吕文文.立德树人: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路径分析[J].考试周刊,2020(74):43-44.
[4]陈达.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思路及意义[J].语文课内外,2020(22):374.
[5]王亚平.新课程视角下德育教育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与融合研究[J].中外交流,2020,27(2):288-289.
[6]冯丽娟.以生为本,情系德育: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有效展开[J].中外交流,2021,28(3):294.
[7]杨蕾玉.润物无声: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经验与做法[J].情感读本,2021(18):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