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强迫”了你的孩子
2022-05-30孙毅
洗手,见到水龙头就去洗,洗到手红肿,依然洗;写好的作业,擦掉,重新写,再擦掉,不停反复;往家里捡垃圾,不停地捡……这些都是比较典型的强迫行为,发展下去,可能导致强迫症。青少年前期(11岁左右)和成年早期(20岁左右),是强迫症发病的两大高峰期。家长发现孩子存在强迫行为,一定要足够重视。
【案例】:小斌,男孩,12岁。只要有机会,看到水龙头,他就去洗手,即便手已经红肿,他也停不下来。小斌的家长把他带到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社会心理督导师李媛媛对小斌进行了帮助。
“在心理沙盘游戏中,我注意到小斌的沙盘里,一个绿色植物模型也没有,也没有一点水。这意味着,他内心美好的东西不多,安全感比较差。”通过评估,心理咨询师李媛媛建议将小斌送到专业的医院。
小强,男孩,9岁。二年级下学期,老师开始向家长反映,小强出现不交和晚交作业的情况。仔细观察后发现,原来小强写作业的时候,喜欢反复写、反复擦。没过多久,家长经常发现家里有来历不明的垃圾。原来是小强不停地往家里带的。在跟父母一起出行的时候,小强不但自己捡垃圾,还要求父母帮忙捡。如果父母不同意,他还会情绪失控。
强迫症的症状有时候是强迫行为,有时候是强迫观念,或者两者皆有。
北京安定医院的孟凡超医生说,强迫症产生有很多原因,其中有遗传原因,表现出较高的家族倾向和遗传风险。同时,也有环境原因,比如在怀孕早期饮酒或者母亲妊娠期精神压力大、体重超标等问题。在非遗传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家庭因素。通常,患有强迫症的青少年,他们的家长都表现出过于严厉、期望过高、过于追求完美的倾向。甚至,家长也有亚临床强迫症,或者强迫人格特质。
李媛媛发现,强迫症孩子所在的家庭中,家长往往缺乏和孩子有效地沟通,“现在总有家长说,工作太忙,没时间陪孩子说话。其实哪怕是上学路上这十分钟,抓住机会,去跟孩子聊一聊他的事情,能让他感受到你的关心,这就已经很有效了。所以,陪伴不在于时长,而在于效果,孩子是否能够感受到被關心、被认可。”
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家长要起到关键的协同治疗作用。孩子已经知道自己的行为有强迫症状,但是他害怕、自责、不敢面对家长。这时候就需要家长去帮助孩子,帮他减轻自罪感。青少年敏感、害羞,如果家庭环境过于严厉、缺乏温暖,会诱发青少年心理疾病。“心理治疗师都希望家长能配合到心理治疗中来,改变教育方式、沟通方式。”
(摘自《北京日报》 孙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