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强身铸精神,强吾个体盛家国
2022-05-30吴燕
吴燕
热点聚焦
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四次会议审议了体育法修订草案二审稿,针对青少年近视、肥胖等健康问题,提出应有效开展体育干预,重视“体育疗法”,并明确了教育行政部门、体育行政部门、学校和家庭应当组织、引导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2022年高考的语文作文命题亦不乏体育元素,如“双奥”之城的历史意蕴,围棋术语“本手、妙手、俗手”的启示等。这反映出体育教育愈发受到重视,体育成绩将在升学过程中展现出更重要的价值。
纵深剖析
1.体育课常被取消或占用,缺乏必要的体育资源支持。
在一些学校,体育课仍然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经常被文化课占用。有学校老师表示,尽管体育已经纳入考试范畴,但体育考试评价标准不够科学、体育考试不被重视的现状并未得到根本改变。除了日常的体育课和户外活动,体育竞赛往往能激励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但目前,面向中小学的体育竞赛科目十分有限,体育竞赛往往只有少数体育特长生可以参与,而且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参加。
2.学生的体育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户外运动时间。
对于体育课,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思想上不重视,认为体育成绩的好坏对自己的影响不大,上体育课只是玩儿而已,只对游戏类的项目感兴趣,而面对能真正提高身体素质的有难度和强度的项目就望而却步。
任务驱动
1.正确看待体育,调整自身心态。
课业的紧张,“内卷”的压力,“分数至上”的功利心理,让体育受到了漠视。年轻人不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不该唯分数论。体育运动不会影响学业,更不是浪费时间,它是我们强健身体、养护精神的必由之路。体育能缓解紧张和焦虑,能让我们调整心态,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2.坚持体育锻炼,增强自身意志。
人之体魄生而有别,有“生而强者”,亦不乏“生而弱者”。毛泽东曾言,“生而弱者不必自卑”,体育运动是我们拥有健全体格的途径,体育运动让我们培养坚定的意志,绽放独特的光彩。我们要重视体育锻炼的作用,助推意志潜能的激发。
3.强大精神信念,促进家国兴盛。
体育精神不仅仅是阳光下的挥汗如雨、球场上的奋力拼搏,更是“有志者事竟成”的自信、“及时当勉励”的勤谨与“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坚定。当中国女排时隔多年再次夺冠,当武大靖一骑绝尘碾压全场,当中国女足“逆风翻盘”,反败为胜,我们为运动健儿欢呼,更是在为体育精神欢呼。他们拼搏的热血,激励我们奋勇前进。人人若此,则家国兴盛!
多方观点
让体育的育人价值充分体现
◎施 芳
完全人格,首在体育。体育的意义不在于应试,而在于强健体格、塑造人格,为人的一生发展奠定健康之基。运动不是一时之需,而应成为一门终身必修课,要摈弃应试思维,褪去功利色彩,体育的育人价值才能充分体现,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赋能。
寓教于乐,体育亦然。如何通过体育教育,激发学生兴趣,通过享受锻炼的乐趣,培养终身运动的习惯,也是至关重要的问题。要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制定个性化方案,增强锻炼的科学性、趣味性,引导学生从“要我練”变成“我要练”。针对长跑让学生生畏、重复训练易枯燥等问题,有学校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采取接力赛、障碍赛、游戏跑等方式,让孩子们通过嬉戏玩耍也能舒展身体,放飞心灵。
理念一变天地宽。近年来,许多学校的体育课不断创新求变,呈现出勃勃生机。湖南省长沙市外国语学校500多名学生跳街舞课间操的视频一度火爆全网,四川省雅安市雨城区第二中学有60多个体育社团供学生选择,甘肃省兰州市宁兴小学将通背拳、太极拳等传统武术项目引入校园……形式翻新的体育项目深受孩子们喜爱,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还在他们心中播撒体育种子。体育课总有结束的时候,但锻炼的脚步在人生的长途中不会停歇……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2年6月30日)
推动学校美育与体育协调发展
◎吴为山
美育是审美教育,更是情操教育和心灵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二者不仅对培养学生完善和健全的人格起着相辅相成的重要作用,还肩负着培养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在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同时,要推动美育与体育的协调化共同发展。
美育与体育的协调化共同发展至关重要,中小学美育课程设置可以充分融入体育类艺术作品的内容,如观赏表现体育精神的美术作品,聆听表现运动节奏的音乐作品,在舞蹈编排中结合体育类的动作,观赏体育类的经典赛事、电影等,使学生对于身体美、运动美有更为艺术化的理解和领悟。在体育教学指导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与运动美相关的知识,增进他们对于身体美的感知力和理解力,引领他们在运动中提高审美、享受乐趣,在体育和美育的互动、融合中,外修自身体魄、内修品格精神。
(摘编自“光明网”2022年5月19日)
促进全民健身开展,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
◎张天培 范佳元 孙龙飞 李 洋
近年来,青少年体质下降,近视、肥胖发生率较高,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为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要鼓励培养青少年运动兴趣,引导孩子养成经常锻炼的好习惯。
“保障学生在校期间每天参加不少于一小时体育锻炼”“确保体育课时不被占用”……针对开足开齐体育课、预防和控制青少年体质下降等问题,新修订的体育法明确职责,提出教育行政部门、体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组织、引导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近视、肥胖等不良健康状况,家庭应当予以配合。
“鼓励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不仅需要学校的积极引导,还需要家庭、社会形成一个健康生活的环境,让运动成为每个孩子不可缺的生活、学习内容。”苏州大学教授王家宏说。
(摘编自“人民网”2022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