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亭的历史沿革
2022-05-30王盛
王盛
亭是体现中国建筑特征的一种代表形式。它造型丰富,玲珑多姿,富有诗情画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亭的歷史十分悠久,一直可以上溯到商周以前。到秦汉时,亭已经十分普遍了,是一种有多种用途、实用性很强的建筑。
春秋战国时期的亭,是设在边防要地的小堡垒,称为亭障、亭燧,为“伺候望敌之所”。后来秦汉中央集权政府把它扩大到各地,成了维持地方治安的基层行政单位,同时也是职司的所在地。《日知录》中记载:“秦制十里一亭,十亭一乡。”汉高祖刘邦最初曾任泗水亭亭长,掌管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纵情山水、投身自然成为时尚,亭的性质也逐渐跟着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供人游览和观赏的亭。例如著名的会稽山阴兰亭,最初是一座带有邮驿性质的路亭。为了能够更好地观赏四周的湖光山色,它曾被太守移到了湖滨,后又被筑在山巅,以便极高尽眺。因此,兰亭由实用性的亭转向了观赏性的亭。
隋唐以后,亭便成了园林中不可缺少的建筑物。按《大业杂记》中记载,隋炀帝榆林行宫的山上建有“翠微亭”等十二座山亭,纵广均二丈有余。在唐代的一些宫苑中,亭不仅是苑中的重要景观建筑,而且在数量上也远远超过了其他类型的建筑。《长安志》中记载:“禁苑在宫城之北,苑中宫亭凡二十四所。”其中亭就十八座之多。唐代官吏、士大夫于宅邸、别业中筑亭的也有很多人。例如诗人王维的辋川别业中的“临湖亭”,白居易家中的“琴亭”和“中岛亭”等。
到了宋代,亭的建造更为普遍,功能和用途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宋史·地理志》中可知,宋徽宗说:“叠石为山,凿池为海,作石梁以升山亭,筑土岗以植杏林”。利用景龙江水在平地上挖湖堆山,人工造园,园中置亭颇多,并运用“对景”“借景”等手法,把亭和人工山池相结合。由此可见,此间筑亭,已经不再是晋唐那样纯粹的因借自然山水形胜,而是把人的主观意念,把人对自然美的认识和追求纳入到建亭的构思之中了。
亭发展到明清时期,造型、性质等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发展,不仅在形式上极尽变化,而且对建亭的位置选择,以及周围环境的配置都十分讲究,同时非常注意亭与其他建筑之间的关系,亭的意境已成为刻意追求的目标。人们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寓情于物,移情入境,把主观的情感融于客观的筑亭造景之中。所以,可以这样说,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亭榭发展的鼎盛时期。
(节选自《浅谈中国亭建筑》,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