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传播发展的几点创新思考

2022-05-30舒青林

记者观察·中旬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思考创新

舒青林

携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今天人们已经进入网络媒体时代,网络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关键场所,而电视新闻成为给人们提供权成信息的平台,从电视新闻的采编到播发,电视新闻传播工作中的很多环节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创新电视新闻工作方式,在融媒体时代的引领下做好电视新闻传播发展创新需要相关从业人员展开更深入的思考。本文将根据笔者自身的工作经验进行分析,提出电视新闻传播创新的突破口。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電视新闻传播;发展;创新;思考

融媒体时代下,创新电视新闻传播工作,从业人员应当从一些特定的角度出发进行深入的探索,比如新闻传播工作逐步从线下纸质新闻转移成线上电子新闻,电视新闻成为给广大观众朋友提供权威信息的场所,加强电视新闻工作的专业性,深耕新闻内容,突显自身的优势是当下创新电视新闻传播工作的重要切入点。发挥媒体权威的真正价值,注重创新,减轻新闻采编的压力;利用融媒体时代的创新工作方法,做好电视新闻传播把关和线上服务;用新的传播理念发出中国声音,这些都是今天融媒体时代背景下需要密切关注的话题。

利用融媒体时代的新工作理念,发挥电视新闻的权威性

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推进,媒体深融合的理念已经成为新闻业的共识,媒介深度融合不仅是指技术层面的整合重组,更意味着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整体地系统地融入到新闻生产的各个环节里面。今天的融媒体背景下,新闻传播工作相关工作人员需要考虑的问题更加复杂,从新闻分发环节到新闻后续的线上服务需要进行更精准的处理。应该树立专业意识,发挥电视媒体的权威性,体现融媒体时代的新工作理念。

融媒体背景下,电视新闻权威性特点体现

在融媒体时代,广大观众更喜欢通过网络渠道获取娱乐化的信息,但是长期组织电视新闻传播工作发现,更多的观众会通过电视新闻了解权威信息。在官方频道的引领下,观众可以获取更优质的信息,这也是电视新闻这类主流媒体无法被取代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比如组织重大主题报道,电视新闻工作者就可以借助趣味化的方式进行设计,如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宣传报道中,新华社重磅献礼片、创意微电影《望北斗》以北斗七星之一的摇光星为切入点,点出今天我们看见的北斗星光。中国共产党犹如北斗,指引着中国前行的方向。该视频上线后迅速形成“破圈”刷屏之势,在网友中引发热烈反响,互动热度持续上升,堪称又一个现象级融媒体产品。

融媒体背景下,发挥电视新闻权威性的方法

在权威性的新闻作品中,宣传的意义更大,想要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工作人员应当学会利用好轻松的网络传播形式,结合自身的专业化优势,满足大部分观众的需求和喜好。如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以嘉兴南湖红船为原型打造了AR新闻《一叶红船见百年》,用户可以通过新华社微信公众号的相关推送或新华社APP首页进入,参与该AR互动。只见一艘由增强现实技术打造的乘风破浪的3D红船跃然屏上,触摸屏幕,还可变换不同角度观察,船舱内外还有数字讲解员语音交互,真正做到了可看、可听、可互动,堪称一场跨越百年的红色视听体验,让每个网民在建党百年之际,了解党史、学习党史。融媒体背景下的电视新闻工作者就要利用好这些技术,创新常规工作,优化自身的宣传能力,从荧屏到网络,提高电视新闻影响力。

利用融媒体时代的新工作方法,做好电视新闻传播把关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给每一位媒体工作者都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原本很多常规的媒体工作受到技术和网络传播趋势的变化发生了转变。最开始电视新闻工作者的常规工作可能是采写、编辑和审核相关的新闻内容,但是网络的快速发展,让今天的每一位网民都拥有了发声的能力,网友都是新闻的受众,也是新闻的编辑人。很多电视新闻工作者没有第一时间挖掘到的新闻,都是由网友自主上传而开始传播的,所以电视新闻传播工作开展过程中,应该关注到网民的重要性,工作人员也要转变个人身份,从新闻采编者转换到新闻把关人。

传统媒体背景下的把关理论

把关概念最早由库尔特·卢因于1947年提出,认为传播网络中布满了把关人,其负责对流动的信息进行筛选、过滤,把关人所处的位置称为“门区”。随后怀特将“把关人”概念引入新闻传播领域,通过对美国某报社编辑一周把关情况的调查,提出简单把关模式,即输入信息减输出信息等于把关过滤信息,但该模式仅存在一个门区,过于简单化。实际上的新闻编辑情况要更为复杂,信息会经由记者、分社编辑、总社编辑等多个把关人,因此麦克内利提出,存在许多把关人对大量信息进行加工、过滤,发出互不相同的信息。在理论上纠正了怀特把关模式的单一化缺陷,揭示了信息流通过程中存在着一条由许多关口组成的把关链,但他把每个把关人及其作用等同起来,无法判断哪道关口最重要。之后的研究中,巴斯又提出双重行动模式,该模式指出,把关的环节固然很多,但最关键的把关人还是传播媒介,其他把关皆处于次要地位。

融媒体背景下,做好新闻传播把关工作的方法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社交媒体的兴起,媒介生态发生较大变化,传统的把关模式也随之向网络把关与智能把关发展。网络传播门槛降低,把关主体开始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手机等移动端的普及以及社交媒体的发展,从技术和资金层面将普通公众利用媒介接收和发布信息的准入条件降到最低。与此同时,一些主流媒体的把关虽然弱化但依然存在,众多商业网站拥有新闻刊载权,也成为把关人的一分子,把关主体呈现多元化特征。然而把关主体多元化也产生了谣言传播等负面效果,2019年成都某小学食堂食物发霉一事被网友积极转发,引发舆论,然而发霉图片纯属捏造,网民作为把关人仍然缺乏媒介素养与专业素质,并未对发霉图片进行核查,导致了谣言的传播。所以今天的电视新闻工作者在对网络上的新闻进行筛选和把关时,一定要擦亮眼睛,明确融媒体环境下很多工作常规发生了改变,新闻传播工作也应当时刻贴合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追踪到一条新闻信息以后,及时辨别真假,想办法联系新闻的发布者或者和新闻有关的当事人、见证人等,确定新闻真实性以后再进行发布。

当然,考虑到今天的新闻传播工作非常追求时效性,很多时候电视新闻工作者没有机会对新闻进行修正,从另一个层面进行考虑,网络信息容量的无限性使得信息洪流远超职业把关人的承受能力,网络传播的即时交互性也大大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使得事前把关遥不可及。海量又迅速的信息流让实时审核变得艰难,把关行为从事前向事后过渡,各类把关人往往根据传播反馈效果对已经发布的信息进行修改或删除。比如“21岁空姐乘坐滴滴打车遇害”事件中,有一些自媒体没有守好个人操守,发布不当言论,引发一系列的舆论讨论,之后遭网信办约谈,封号七天,便是事后把关的典型。为了让受众接受最优质的新闻信息,主流电视媒体在对信息进行把关的过程中,应当坚持正能量的价值取向,面对着部分恶意造谣。新闻工作者应该擦亮眼睛,提高警惕,严格审核相关信息。

利用融媒体时代的传播理念,创造电视新闻社会效益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进行传播创新,也需要认识到,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及技术给电视新闻传播行业带来多元化影响。不仅要把融媒体模式带到传统的电视新闻传播活动中,更要着眼于宏观,从社会效益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在融媒体时代发出专业媒体的声音,实现电视新闻传播的新突破。

电视新闻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

一直以来,电视新闻工作者都扮演着人民大众耳目喉舌的角色,长期的工作实践过程中,媒体人的工作原则优先以人民需要为主。综合来看,电视新闻是反映社会真实情况的一个出口,而社会的发展也依赖于电视新闻的传播影响。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当电视新闻工作者尝试着在工作内容中融入和社会效益有关的内容时,社会发展的方向便会受到这种新闻的影响。

比如在2020年疫情期间,为了支持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湖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央视曾组织直播带货,央视知名主持人朱广权和知名主播李佳琦的合作,让整场直播取得了极高的收益,为社会的经济发展造福。这就是电视新闻为社会发展带来效益的经典案例之一。而社会的发展水平也会影响电视新闻的报道内容,比如2021年山西洪水期间,山西地市级电视台几乎都在报道和洪水有关的新闻。了解了电视新闻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相关的媒体工作者便可以利用今天融媒体的时代背景,创新传播理念,将二者更好地捆绑在一起。

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与网络直播结合

直播是一种不经过事先录音和录像,而是在新闻事件现场或演播室内同时完成节目的制作和播出的方式。直播可以随时播出最新新闻,同步报道新闻事件,提高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现场感,容易获得良好的播出效果。以2009年央视《新闻直播间》开播为标志,中国电视逐渐实现直播常态化,并通过重大事件如“汶川地震”等的直播进一步提升了媒体影响力。但是,2016年,网络视频直播呈井喷式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之中,这种网络直播的方式使得普通人开始参与到新闻信息的发布中来,传统的电视直播的也开始受到一定冲击。在新媒体背景下,利用融媒体视角,先探讨传统电视直播现状,进一步尝试探讨大型直播创新措施。

传统电视大型直播工作开展过程中,传统媒体总是难以抢占突发性事件的第一落点,这是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产新闻和制造新闻的能力越来越高。虽然相比传统的报纸和广播媒体,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和画面感已经算是比较强的,但是对于今天人们的新闻需求而言,电视新闻的报道受到延时影响,无法在时效性方面追赶上网络直播的脚步。今天,很多主流媒体已经开始探索网络直播的新出路,比如,人民日报以及很多地市级媒体开始开通线上直播渠道,借助24小时不停的网络直播为人民群众提供新闻信息。

增强媒体影响力的创新措施

传统媒体人应主动接纳和利用新媒体,为大型直播助力。作为传统媒体工作者,应当以宽容的姿态去对待网络直播,并且主动利用。2017年2月19日,央视新闻移动网上线。此后,央视通过这个以直播和短视频为主的新媒体平台进行了大量的大型直播,如多角度地直播了朱日和阅兵;多平台直播了十九大“党代表通道”;全方位直播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对于一些可预知的重大新闻事件,电视媒体都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优势,在电视上进行直播的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弥补和完善直播实践。比如人大代表选举此类重大事件,可以提前安排利用今天的新闻传播技术进行创新报道,既有利于提高新闻工作的整体效率又可以满足广大受众多元化的新闻需求。

出镜记者应进行个性化报道,增强直播的现场感。对于现场直播报道来说,出镜记者的作用至关重要,他们的专业素养和个人魅力会为直播本身增色不少。因此,出镜记者应避免念稿子的报道方式,通过自身来与观众进行“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朱日和阅兵直播中,阅兵开始前,现场记者康辉利用声音和画面对于阅兵场进行了精彩而直接的介绍。首先直播接入的是训练基地的呐喊声,康辉马上介绍这是受阅官兵在做最后的准备。接下来他在介绍整个阅兵场的布局时,摒弃了传统出镜记者的“我的左边、右边”一类信息冗余、方位不明的方式,而代以“清晨的阳光告诉我们这是东侧,那东侧是·—”这样简洁明晰的报道,使得观众更清楚地了解了阅兵场,这种叙述方式大大强化了直播的现场感。

步入融媒体时代以来,以电视新闻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在传播内容、形式和营销方式等层面发生了重大变革。融媒体时代下对于传统电视新闻的发展提出了多元化的市场需求,这就要求电视新闻记者应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媒体之间的融合发展,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制作出符合融媒体时代发展下的电视新闻,更好地推动我国电视新闻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景旭,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创新与发展探讨[J],记者摇篮,2021(12):95—96

[2]余丞,融媒體时代广播电视新闻发展探析[J].中国传媒科技,2020(07):80—82.

[3]吴国强,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新闻发展策略[J]:中国报业,2019(22):79—80.

[4]王海霞,融媒体时代电视新闻发展创新方向分析[J],科技传播,2019,11(15):92-93.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广播电视台)

猜你喜欢

融媒体时代思考创新
融媒体时代如何培养记者的创新意识
融媒体时代,广播如何挖掘音乐节的声音价值
融媒体时代电视画面的剪辑研究
融媒体时代三网融合下电视新闻网建设的思考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