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汪芳:医者初心写担当

2022-05-30李玲

中华儿女 2022年6期
关键词:北京医院心血管患者

李玲

隐匿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东交民巷,是北京最长的胡同,这里曾经风云激荡,如今却安然静谧,当你漫步于一栋栋洋房之间,会恍若置身于历史交汇的梦境。

1905年,德国人在东交民巷建立“德国医院”。1949年4月,经历风风雨雨后的医院重获新生,更名为北京医院。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北京医院人用赤诚铸就“忠诚保健事业,心系人民健康”的院训,他们每个人都仿若光辉的灯盏,坚定了医院医务人员永不熄灭的初心——为了人类的健康幸福,当好生命的守护神。

汪芳作为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医学博士,在心血管常见疾病及疑难杂症的诊断和治疗领域颇具影响力。她以患者需求为发展导向,推进心血管内科高地建设,勇敢冲在疫情一线,身体力行助力健康传播,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医教研融合相长

病人发病几天?心电图、肌钙蛋白水平怎么样了?

造影后心电图有什么演变吗?

外科来了吗?会诊意见如何?患者有什么需求?家属有什么想法?

……

汪芳站在一间10平方米的會议室中央,一边仔细听责任护士汇报各床患者情况,一边看着围站在屋子里的医生们,发出一连串提问。

这是北京医院每周二早晨的交班,素日里和蔼可亲的汪芳,此刻显得非常严肃,仿佛一台启动的雷达探测仪,紧盯每个人汇报中的细节。

心内科医生是离心脏“最近”的人,经常穿着重达20公斤的特制铅衣,站在手术台前进行心脏手术。比如心脏起搏器植入和心律失常射频消融等手术,需要在X光照射显像的帮助下,为患者进行精确手术,容不得丝毫马虎,一台手术有时需要进行数个小时。

汪芳说:“心内科医生不光是身体累,还有精神紧张,病人的病情随时会变。心内科大夫们养成了反应迅速,办事麻利的作风,碰到任何问题得马上处理,不处理可能生命就没了。”

有一位患有心脏瓣膜病的病人从外地辗转至北京,不想接受创伤较大的外科手术,被多家医院拒之门外后,最终到北京医院找到汪芳。与患者一番透彻沟通和术前评估后,她最终尊重患者“不开胸”的诉求,选用心脏微创手术方案。

“手术极为精细,超声引导下错一点都不行”,汪芳通过导管把支架植入到精确位置,刚开始放到11点的位置,重度反流变成轻度反流,位置还不够,需要重新释放再调整操作。心脏是无比复杂的器官,极其精准的操作中,蕴含高度技巧。

高度专注后,汪芳享受与病魔搏杀取得胜利后的喜悦,“此时的幸福感可以抵消一切辛苦劳累”。

“心内科的大夫既要具备内科大夫缜密的思维和分析能力,也要具备外科大夫的‘手上功夫”,汪芳说。

一间普通超声诊断诊室,每年三万例超声的片子在这里打印出来,准确解读一份超声心动图报告并非易事,需要充足医学理论知识和丰富临床经验。“能否从超声心动图报告中获取有用信息,进而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决策,对于患者诊病治病意义重大。我们要在学习中成长,在实践中完成使命。”汪芳说。

敏锐的临床嗅觉,过硬的业务水准来自多年严苛的医学训练。

长期担任心内科超声心动图室负责人的汪芳,制定严格规划,每年组织医技人员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和培训班,增长见识、学习新知识和新理念,队伍的专业素质一直处于较高水准。

近年来,汪芳带领心血管内科超声心动团队大力开展多项超声心动图新技术,包括无痛食道超声、三维及立体四维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负荷超声心动图、二维及三维斑点追踪、心肌做功技术、声学造影技术、介入及手术术中监测等,对患者的术前评估、保证手术安全和术后随访具有重要医学价值。

汪芳非常注重临床与教学科研融合相长。教学方面,作为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博导,她长期承担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工作,培养出北京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首位博士后,并于2021年顺利出站。科研方面,她承担了“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国家重点专项、“首发”“首特”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发表论文百余篇,形成多部具有重要专业指导意义的专家共识及指南。其中,“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新药创制课题,涉及多个学科新药临床评价,为我国的新药应用提供了翔实数据和依据。

2021年,汪芳获得国家科技部重点课题“老年瓣膜性心脏病标准评估体系及优化治疗路径研究”,该项课题对推动我国瓣膜病的诊疗具有重要突破性意义。

每周二晚是汪芳与学生们学术研讨的聚会,以集中交流的方式将大量医学经验进行共享,汪芳将分析思路展现给在场医生。“对于年轻医生来说,每周一次的交流研讨是很好的交流学习机会,大家对本专业发展动态、国外最新文献读书报告、科研开题和成果总结报告等进行交流,开阔眼界,共同提高”,心内科医生王翔说。

汪芳出门诊、做手术、搞科研、带团队、教学生……要做的事实在太多。担任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这一年多,她大胆创新,勇于担责,提升管理,成绩斐然:注重团队建设和流程优化,各项工作呈现出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重新进行亚专科布局,调动科室人员积极性,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人才梯队;积极实行技师、护士轮岗制,缓解人手不足问题;大刀阔斧缩短预约时间,有效解决辅助检查项目预约时间过长的问题;大力开展新技术,推动科室医疗技术稳步向前发展。2021年,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共举办18场次国家级等学术会议,持续将学科影响力向全国辐射。在科室管理考评及教学评估方面,心血管内科均获得全院第一的好成绩。

带着温度和爱去工作

北京医院是全国首屈一指的治疗老年病为主的综合医院。无论在诊室还是在病房,汪芳总是努力营造平和、温馨的氛围,在这里,“话疗”成为她行医治病的“法宝”。

与每一位患者“话疗”的过程,汪芳总是表露出和蔼、尊重、体贴关心。一上午的门诊大约20位病人,由于多数老年人听力、表达力、记忆力不强,原本5分钟的看诊时间,常常要花费10分钟甚至更多,下班时间经常拖延至饭点以后。

汪芳常说,要想成为一名称职的临床医生,只有SCI和“项目”“成果”、职称是不够的,要对病人有同情心,愿意为病人花时间,和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疾病、痛苦、担心、疑虑,关心他们,并为他们解决病痛。

“学会医学也许简单,学会当医生,可不是读教科书所能达到的”,汪芳认为,“技术、诊断和治疗的复杂性,使得临床医生掌握沟通技巧尤为关键”。

老年人通常比较孤独,以语言为手段的“话疗处方”先行,以体察入微的情感为药物,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精神状态、心理素质等,汪芳因人、因病而宜,对症下药,让患者慢慢打开心结,减轻心理压力。

通过充分沟通,医患间建立起更有效的链接。汪芳成为患者特别信赖的朋友。

一位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追随汪芳二十余年,在她治疗下,老人生活质量得到很大改善,如今已年过九旬。从业35年来,汪芳治好了无数病人,病人口口相传,慕名而來,将生命健康的期望寄托于她,“病人跟着我一起慢慢变老”,这些追随者让她倍感温暖,“被需要是价值,也是一种幸福”。

“医者仁心,作为医者,不仅要有科学精神,还有要保有人文主义和哲学思想”,在汪芳看来,一名医生的担当,不仅需要业务上精益求精,还需要对患者的责任心,不仅需要对病情见微知著的智慧,还需要通达世情的人情睿智。

勇敢逆行,使命必达

2006年的一天晚上,正在医院加班的汪芳接到一项十万火急的任务——中国驻几内亚大使突发心梗,病情危重,急需国内调拨心血管医生前往救治。任务紧急,爱人远在新疆出差,汪芳便拜托同事将年幼的儿子从北京送回湖南老家,自己连夜清点打包药物。第二天凌晨五点,她便独自登上飞往几内亚的航班。

细雨蒙蒙,一夜未眠,汪芳的心情愈加沉重,“病人的状况太差了!”看到病人资料后,汪芳几近绝望,“尽管安排了快速通道,但从北京飞到几内亚至少得十几个小时。”汪芳在心里为这位素未谋面的患者捏了一把汗。

航班准时落地,汪芳争分夺秒,不取行李,一出机场就坐上了开往医院的车。“加油,等我,一定要等我”,汪芳的心急得快要飞出来了。

一路颠簸,汪芳终于到达患者入住的医院。在前往医院的路上,她听到接机的人说这是几内亚最好的医院。可当她亲眼看到这家“最好的医院”时,担忧陡然而起——医疗设备简陋,完全不具备手术条件。汪芳当机立断,通过中国驻几内亚大使馆的工作人员与外交部取得联系,经过外交部协调,决定包机前往法国为患者进行手术。

汪芳很清楚,这一场奔赴,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这场国际救治行动所投入的人力、物力,所有人对挽救生命的期望,仿佛都在把她推到最焦点的位置。这场战役,必须精心准备,全力以赴!

又是一路辗转。在极短时间内,汪芳要快速熟悉异国环境,并完成与外国医生沟通配合,在病房、飞机、救护车上的各种复杂情况中,她随时观察研判病人病情,给予及时精准的处置方案。

两天两夜,无休无眠。介入手术过程中,与死神短兵相见,一场硬仗过后,大使的病情逐渐好转稳定下来。

汪芳在“与时间和生命赛跑”的跨国救治中,逆势而行,全力向死神抗争,圆满完成任务。支撑她的是选择医生这一职业的初心,亦是从老一辈共产党人身上所学习到的克服困难、战胜敌人、赢得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回想起自己的学医之路,汪芳直言有很多“波折”。汪芳的父亲曾是部队医院的烧伤外科医生,由于工作忙而长期疏于照料孩子和家庭,汪芳在医院大院里长大,早早习惯了医院里来苏水的味道。她经常趴在窗外看着父亲给烧伤的士兵换敷药,后来胆子大了还会给自己针灸。

“父亲总是可以用各种方法解除病患的痛苦”,幼年汪芳就此在心中埋下一颗仁爱的种子和对医生职业的敬仰。中学时代,课本里《居里夫人和一克镭》的课文亦让汪芳激动不已,“想成为居里夫人那样杰出的女科学家”。

汪芳1982年高中毕业,因为数学成绩好被学校定向分配到数学系,得益于内心的夙愿和父母的坚持,后又改到了湖南湘雅医学院医疗系。至于为什么会分配到北京医院,她颇为自豪:“北京医院选拔医生的条件很苛刻,要求成绩突出,政治考核也很严格。能到北京医院实习对我来说是莫大的荣幸,而心内科又是诸多科室里的标杆。这一点我要感谢我自己,更要感谢当时帮助提携我的老师们,让我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

在心内科的“镀金”过程异常辛苦。那时候,汪芳几乎每天都会守在病房的床头观察,同时还要兼顾写病历、清洗包裹单子和手术铺巾。“心内科事无巨细,因为时间就是生命。在这里我们不会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一点小小的闪失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局面。”

汪芳回忆,“带班老师早就教导我学医不容易,需要持之以恒。北京医院卧虎藏龙,这里的医生不但有一技之长,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前辈们对医学的热爱、对医术的精益求精、对病人的无私奉献都深深感染着我”。

1991年,汪芳开始接手医疗保健工作。北京医院著名心血管病和老年病医学专家钱贻简,成为汪芳心中医神一般的存在。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并获医学博士学位的钱老,曾赴朝鲜战场做英文翻译,后服从组织安排到北京医院,开始为之奉献半个多世纪的干部医疗保健工作。

“他造诣高深、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淡泊名利”,是汪芳医生职业生涯中的一盏明灯。汪芳从钱老身上学到如何对待患者。“他治学严谨,甘当人梯,对年轻医师既严格要求又细心培养,毫无保留传授自己的临床经验,热心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学习中的难题”,汪芳视他为自己最尊敬的导师。

北京医院曾涌现出金茂岳、计苏华、周泽昭、吴洁、吴蔚然、钱贻简、李辅仁等蜚声业内的保健专家。汪芳说:“每次听到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我的心就会为之一颤,他们用实际行动为光荣使命代言,用青春和热血谱写无愧于党和人民的华丽篇章。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北京医院不忘初心、开拓进取,努力将所有的医德医术奉献给全社会。作为其中的一员,我责无旁贷,同时深感荣幸”。

多年后,汪芳已经从一个年轻活泼的小姑娘,成长为一名有35年党龄的老党员,不仅练就精湛业务能力,同时也塑造了过硬政治素质,涵养和积淀了深厚的家国情怀。

2020年春节前夕,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北京医院在第一时间响应号召,组织抗疫医疗队赴鄂支援。得知消息,汪芳马上停止休假,更改机票,告别父母,急速从家返京报名,随同第二批医疗队奔赴武汉。

“我特意去把头发剪成了短发,还专门去紫竹院公园拍了照片留念。”

但最让她感到遗憾的还是一个完美的错过。出发的那天,2020年2月7日,恰巧是她爱人原定离任回国的日子。彼时,他作为商务部驻津巴布韦参赞,已经连续在非洲常驻工作了4年半。

2020年2月7日,汪芳飞赴武汉,爱人奉调回国,夫妻二人在万里蓝天擦肩而过,书写了舍小家保大家的动人故事。

当时,正是武汉疫情最为严重之时,后勤保障和管理正处于紧张时期,医疗队最初面临的困难十分严峻。

北京医院医疗队支援的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主要收治重症患者。一批批的重症病人陆续被送到了她们面前,随着武汉入户大排查的开展,病人还在急剧增加,但当时的设备、医疗用品还没有完全到位,血压仪、血氧饱和仪、监测仪、呼吸机,都远远满足不了需要。带队领导高度重视,从北京医院调紧急拨机器设备,竭尽一切可能保障一线临床医疗设备需求。

2020年2月18日,当这批设备送到中法新城院区时,汪芳欢欣鼓舞,完成仪器交接后,她穿好防护服,推着超声机就进入了病房,如同战场勇士,得到一件应手的武器。

新冠肺炎患者除了典型呼吸系统表现,也有一定比例的患者出现了心脏受累的临床表现。汪芳指出,心肌损伤在新冠肺炎患者中比较常见,心脏内科专科医师进行及时诊治,对于降低重型及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的死亡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紧张的治疗工作之余,汪芳始终关注新冠肺炎患者的心脏科研问题,在抗疫一线还主持编写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心肌损伤的临床管理专家建议》,对降低危急重症患者死亡率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患者突如其来的病情恶化及惊心动魄的抢救;回到“临时的家”,整个人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瘫软;严重的失眠,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这一切种种,都没有让汪芳退缩,“确实怕、确实苦,谁在战场上不怕子弹,但是这个时候就得你上战场”。

“刚到武汉时,穿着防护服感觉很冷,随着气温升高,穿着防护服又像掉进了蒸笼”,汪芳带领北京医院援鄂国家医疗队队员抗疫60天。“有的病人虽然不知道我长什么样,但听着我说话的声音,隔着厚厚的防护服就能把我认出来”,汪芳说,好多时候,病人的那种依赖让自己深深感动。

汪芳不忘初心,勇敢逆行,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联合授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

汪芳说,在武汉抗疫期间,亲身体验到了党的号召力,看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在这次战斗中,党组织起着带头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得尤为突出”。

现如今,汪芳注重科室党建引领,坚持党建与科室发展融合共进,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医教研齐头并进,引领学科快速健康发展。通过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宝贵经验,以老一辈共产党员的事迹淬炼灵魂,激发全科职工“以人民为中心”“以患者为中心”的使命感,肩负新时代医疗事业重任。

让心血管病人越来越少

每周三晚上和周日清晨,总能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看到汪芳奔跑的身影,每周跑两次20公里马拉松,她坚持了近5年,并影响带动更多的人加入。但她并不认为自己是马拉松爱好者,她笑言,“不是热爱,我是拿自己做实验”。

科研探索、科室管理、医改任务、队伍建设,作为一个大科室的主任,汪芳承担高强度工作。2016年前后,因为工作忙碌,压力大,汪芳血压突然升高。“工作强度大,必须保持旺盛精力,没有好身体,很难支撑高强度工作压力”。就这样,汪芳开始跑步,不仅锻炼了身体素质,也让工作状态更加饱满。

在心血管疾病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勤恳劳作了35年的汪芳,每当回想过去的疾病突发事件,总是让她五味杂陈。作为心内科大夫,她深知我国的心血管疾病人数接近3亿,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数字啊!“事后治疗,不如事先预防,预防是关键”。

为帮助更多人了解心血管疾病,她编写了《别让你的血管比你老》《血管清爽活百岁》两部科普书籍,并开通个人微信公众号,进行心内科医学知识科普与分享,帮助人们了解心血管疾病。她希望全面普及科学运动的知识和方法,推动全民健身生活化,从而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风险。汪芳说:“健康保健光靠医生是不够的,医生牵着走,不如老百姓自告奋勇。新媒体时代为我们提供了便捷平台,我把临床上常见病的防治知识通过微信来科普,确实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如今大家对于高血压的治疗理念,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准。但是诸如血脂、心血管药物的选择等还需要加强知识宣講和普及。”

如今的汪芳已然成为一位高产的科普达人,秉持“让专业的医学知识更准确、更便捷地传递给患者”的初衷,汪芳将医学科普之路坚持了下去。随着“粉丝”队伍逐步壮大,医学科普慢慢也变成了汪芳非常看重的一份责任、一种使命,也为很多患者带来了福音。

汪芳常说,预防重于治疗,生活方式的改变,才是治疗疾病的第一步。她表示,要秉承“防病重于治病”原则,倡导心血管疾病防治与科学运动有机结合,进一步深化医体结合。她认为应对高风险人群进行风险筛查评估,给予科学运动建议,这是汪芳现如今着重努力的工作。

“医学是复杂的,治的是病,医的是人。希望通过大家共同努力,让患者了解疾病、了解自己,让心血管疾病患者越来越少”。

猜你喜欢

北京医院心血管患者
怎样和老年痴呆患者相处
肺癌的微创介入治疗——专访北京医院肿瘤微创治疗中心主任李晓光
带您认清带状疱疹,远离后遗神经痛——专访北京医院皮肤科主任常建民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甲减患者,您的药吃对了吗?
红色,是北京医院代代传承的基因
认知行为治疗在酒精依赖患者戒断治疗中的应用
医改如何切实降低患者负担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
胱抑素C与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