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动建设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的思考与建议
2022-05-30西咸新区研究院课题组
西咸新区研究院课题组
随着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如火如荼推进,特别是总窗口启动一年多来,陕西省西咸新区聚焦顶层设计、“三器”建设、创新生态等重点,成效成果加速显现。在此基础上,如何站位国家创新体系、西咸一体化和西安都市圈建设视角,对总窗口建设再优化、再创新、再提能,可以说,建设“一区一中心”正当其时、适逢其势,对省市特别是西咸新区意义十分重大,任务非常紧迫,行动刻不容缓。
创新是发展的逻辑起点、处于城市迭代的核心位置,也是国家级新区的自带基因。当前,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城市竞争逐渐成为创新策源能力和创新驱动发展水平之争。区域科创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伊始就“自带光环”,已成为近期各地党代会上的焦点热词;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以下简称“区”)是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试验田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策源地,自2016年启动以来,全国已批复设立了12个,特别是去年一年就批复了3个。可以说,这两个国家级“帽子”已成为引领新时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践的“代名词”。
为什么要建设“一区一中心”
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链”融合重要指示的战略举措。“两链”融合是新时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目标,建设“一区一中心”,就是要把西咸新区发展深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加大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的精准对接、双向融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科技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同向发力、协同联动、互促提高,打造区域科技策源地和增长极。
是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的责任担当。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国家战略有着鲜明的发展导向和强力的政策支持,进入新时代,随着“一带一路”、国家中心城市、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等国家战略相继实施,全省将创新驱动作为“十四五”第一任务,建设“一区一中心”,就是要胸怀“两个大局”、心系“国之大者”,以国家队站位和标准,深挖这些国家战略蕴含的重大红利,把国家战略化为西咸机遇。
是发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引擎作用的迫切需要。2021年,秦创原总窗口引进科技型企业431家,新增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901家,技术合同交易额107.04亿元,引进孵化器20家,创新動力不断增强。如何进一步放大秦创原“总窗口”效应,就是要以“一区一中心”作为新一轮科技创新竞争的突破点,从创新转化模式、提升服务能力、聚焦主导产业、集聚创新资源、完善工作体系等方面,为“三器”建设再提速、再升级,为创新型省份建设和科技强国战略提供“陕西方案”。
是深度提升西安都市圈和国家中心城市竞争力的突围路径。都市圈要破题、要跨越式发展,就需要有非常手段。全省目前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2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家、国家重点实验区(工程实验室)34家、两院院士72人,西安市2021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5.05%、居副省级城市第二位,科技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排名居西部第一,创新资源得天独厚。建设“一区一中心”,就是要畅通从科教优势到企业优势、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的良性循环,打造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主阵地,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建设“一区一中心”的总体思路
创建“一区一中心”,一方面需要推动省级、市级相关部门全面统筹、明确方向,打造全国第一个以都市圈为主体的区域科创中心、西北第一个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另一方面,发挥西咸新区的引领和纽带作用,争做主战场、当主攻手、打主动仗,在吃透国家战略精神的同时,站在国家创新体系战略的全局,谋划好、承载好、建设好西咸新区这一核心区,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国家级新区体制机制、秦创原总窗口的要素资源,把特色做足、把优势做强。
(一)四个特色定位
做东西部科技合作示范区,打好“合作牌”。即立足东西部科技合作总体部署,按照《国务院关于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机制的意见》《科技部关于“十四五”东西部科技合作实施方案》,主动推动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国家战略区域建立科技合作机制,拓展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形式,谋划落地一批技术联合攻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结对合作的重大项目、创新平台,全面引领区域创新能级。
做“一带一路”科技创新枢纽,打好“开放牌”。具体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9月提出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重要指示要求,立足“一带一路”建设,依托自贸区、临空经济示范区、中俄丝路创新产业园、丝路大学联盟等平台,在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等方面开展合作,积极链接全球高端技术转移机构和要素资源,提升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水平。
做我国首个以都市圈为主体的“一区一中心”,打好“联动牌”。具体是:立足西安都市圈和西咸一体化建设,统筹高校院所、研发平台、重点企业、产业园区等创新资源,推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服务机构的有机联动,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品开发到产业化的链条,画好创新合作同心圆、实现抱团出圈。
做秦创原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试验区,打好“改革牌”。具体是: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强调的“营造有利于原创成果不断涌现、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创新生态”重要指示精神,依托秦创原“一总两带”核心支撑,推动区域科创中心、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与国家级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有机融合、协同联动,着力推进政策创新与先行先试,为全省乃至全国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经验。
(二)总体布局设想
“一核”即以总窗口为核心,聚焦“改革”和“落地”。发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自贸区制度创新和开放合作优势,叠加国家级新区产业、政策和空间优势,研究出台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新政策和机制,吸引落地一批国内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构,推动形成一批高水平标志性的转移转化项目,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联动创新、全域创新,全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一圈”即以西安都市圈为支撑,聚焦“集成”和“协同”。加大都市圈内特别是“两市一区”区域联动、创新驱动,提升包括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试验区)等为重点的高质量成果集成供给体系,提升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提升圈内以高新区、经开区、产业园区、保税区等为重点的协同转化体系,打造带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动力源。
“全域”即全省一盘棋联动,聚焦“错位”和“特色”。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和创新型省份建设为统领,牢固树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思维,在关中、陕南、陕北不同片区、不同地市坚持差异化发展,有重点和针对性地复制推广核心区创新成果和经验,推动政策互惠、突出政策平台共享,发挥优势、打通渠道、彰显特色、协同发展,努力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建设“一区一中心”的步骤
第一步:围绕如何拿回“一区一中心”“两个帽子”,要建好机制、快速启动
对西咸新区而言,要将建设“一区一中心”作为下一步发挥秦创原总窗口功能的主要抓手,作为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的重要承载,组建一支工作专班,提前谋划、主动争取,对照科技部《关于印发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指引的通知》《关于加快推动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发展的通知》等,在“一区一中心”核心区建设上形成整体框架思路。对西安而言,要将“一区一中心”建设作为西安都市圈和西咸一体化推进的重要突破口,对标3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的“15+1”(15项共性指标、1项特色指标)指标体系,提前主动做好建设方案,并积极向省上汇报总体思路、建设设想和决心。对陕西而言,要全力对接国家相关部委,邀请围绕科技成果转化来市、区调研座谈,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尽快争取“一区一中心”落地,以科技创新引领带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
第二步:围绕如何打造独具特色的“一区一中心”,要全面研究、打磨方案
一是找准定位,要针对已批复的北京、上海、粤港澳3个国际科创中心和12个示范区深入研究,对于国际科创中心要全面学,对示范区中建设时间较长的河北京南、宁波等,重点学经验、学特色;对于批复时间较短的重庆、安徽合芜蚌,重点学方案、学模式,通过系统研判分析,找准“一区一中心”建设定位、特色和重点任务。
二是做优方案,立足全省层面,结合“十四五”规划、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三年行动计划等,从统筹部署、建设布局、示范任务、组织实施等方面,高站位分別编制“一区一中心”建设方案,形成时间表、路线图。
三是创造条件,市、区要率先对标国际科创中心和示范区要求,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先进制造、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在培育研发载体、人才队伍、协同发展等方面发力,加速培育一批科技初创企业和产业链上的优秀企业,为“一区一中心”落地创造条件。
第三步:围绕“一区一中心”落地后如何实施,重点要在改革创新、企业培育、开放协同、生态体系方面做好探索
一是要把体制机制改革放在首位,做科技创新领域“小岗村”。用好改革“关键一招”,破除科技体制难点障碍,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在做好省级“三项改革”试点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特别是要研究赋权实施的范围、程序、约定方式、成果确权归属、转化流程、收益分配、退出等一系列机制,打通职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探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企业制度,建立新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企业库,支持示范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创新联盟、科技合作示范基地等平台,推动企业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强化科技领军企业在重大科技任务中的“出题者”与“阅卷人”作用。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顾问制度,依托“三器”示范区,鼓励科技人员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及技术转移机构之间流动兼职,选派“产业教授”“科技副总”,全程服务参与企业科技成果转化。
二是要把企业引育作为关键,让科技和产业双翼齐飞。依托新区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的基础,推动实施“三大工程”。高新技术企业倍增工程,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及后备企业库、规上工业企业、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多库联动,加大在研发平台建设、技术攻关、高端人才引培、基金扶持等方面支持力度,以高新技术企业量变突破现代产业体系质变。高成长性企业引进培育工程,聚焦人工智能、新能源等产业领域,动态化跟踪国内外瞪羚、独角兽企业榜单,积极遴选和引进一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具有高成长性的企业新业务总部或研发中心。科技型领军企业培育工程,遴选隆基、三一、软通等一批拥有自主品牌、掌握核心技术、市场占有率高、引领作用强的创新型企业,开展“卡脖子”技术攻关,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定,提升行业话语权。
三是要把科技创新开放协同作为重点,不断扩大“交往圈”“朋友圈”“合作圈”。在重大成果供给方面,对于国内外顶级研发机构和领军企业在新区设立分支机构或研发机构,可采取“一事一议”的政策进行奖励,催生一批战略新产品和示范性企业。在重要载体平台建设方面,聚焦新区六大主导产业,面向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可采取“一题一案”方式,探索成立产业技术研究院牵头、骨干企业出资、海内外研发资源参与的重大项目组织实施载体。在重大专项转化方面,突出任务型定位,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采取“定向招募、定点转化”的方式,推进两院院士科技成果、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成果和原创性重大成果在新区落地转化,按照“一果一策”制定支持政策。同时,可探索与“一带一路”等沿线国家共建一批国际合作站点或基地,以技术并购、股权收购等模式加快引进一批国际先进技术成果,鼓励新区科技企业“出海”。
四是要把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圈作为支撑,让“近者悦、远者来”。从有利于原创成果不断涌现、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创新生态的角度出发,按照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的要求,硬件方面,在进一步完善秦创原“线上+线下”一站式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在技术交易、咨询评估、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等领域培育和引进一批科技中介机构,健全认定、退出、管理、服务和评价机制,引导向专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软件方面,建立健全知识产权战略研究、知识产权运营、知识产权金融、知识产权评估等服务体系,推动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市场化运作。吸引国内外银行机构在新区加快建设科技金融专营机构,提供股权投资、普惠贷款、项目融资、设备租赁、个人金融等综合服务,与专业投资机构、信托等探索运用“贷款+直接投资”或“贷款+远期权益”等联动新模式,为科技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执笔:赵江 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