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于化学教学的策略

2022-05-30韩建丰

科学导报 2022年53期
关键词:习题设计教学过程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核心素养;习题设计;教学过程

学生对祖国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具有奋发的勇气,焕发创新的活力[1]。化学课程通常更关注落实学生的科学精神,但可采取策略实现人文底蕴与科学精神共存,进行文理交融、跨学科融合和美的沁润。学生核心素养包括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重视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养成。《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化学课程内容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2]。化学教学须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激发学生的社会认同、创新意识。

  一、优秀传统文化融于化学习题设计策略

  (一)诗词歌赋

诗歌是我国文化瑰宝,有很多可融合素材。

《浪淘沙》(刘禹锡)“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在人教版必修2“金属冶炼”作为引用。

《石炭》(苏轼)“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反映了制取水煤气原理,在必修2“煤和石油综合利用”可做分析。

《赠放烟火者》(赵孟頫)“纷纷灿烂如星陨,赫赫喧虺似火攻。”描述了烟花燃放的炫目多彩。必修1“焰色反应”或选择性必修2的电子跃迁教学中可做问题剖析。

中华传统文化与化学知识深度融合应用于习题设计,可助力学生突破难点。诗词融入化学题,培养学生信息获取与加工能力,帮助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学习化学知识,同时通过诗词中的化学知识来明晰基本概念,提升化学思维[3]。

[题1]:诗歌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诗句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评价]:助力学生深化“氧化还原反应概念”。A与B燃烧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可扩展燃烧概念;D爆竹爆炸是剧烈氧化还原反应;C“青白”指CaCO3受热分解为CaO,是非氧化还原反应,可扩展CaCO3的应用引出“煤的脱硫处理”“海水中镁的提取”等。

[题2]:通过对下面诗词中“烟”和“雾”的描写,判断诗句中是烟或雾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B.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C.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D.烟花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评价]:推进学生化学观念的形成:空气中的固体小颗粒是烟,小液滴则为雾。硝烟、炊烟、尘土均为烟,钠在氯气中燃烧、蘸有浓盐酸和浓氨水玻璃棒靠近时都产生白烟;打开浓盐酸、浓硝酸的试剂瓶塞时瓶口有酸雾、铜和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反应时烧瓶中冒出硫酸白雾。A中“烟”是沙土,B句中的“烟”是炊烟,是固体烟,C、D中的“烟”是雨雾。

  (二)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也是重要素材。以化学大概念为统摄,可设计传统文化的跨学科明理题。

[题3]:结合化学知识解释“水滴石穿”现象。

[评价]:“石穿”不仅是由于水滴过长时间滴落在石面产生的,还包含化学反应:空气中的CO2部分溶在雨水中,落在由CaCO3组成的岩石上,CaCO3与H2O、CO2反应形成Ca(HCO3)2,溶解在水中,石头通过物理和化学双重变化,形成了水滴石穿现象。可和地理、生物科跨学科整合,如研究喀斯特地貌形成、探讨珊瑚消失原因。

传统文化促进学科融合,教师可进行跨学科设计。

[题4]:说明成语“灵丹妙药”中蕴含的化学史。

[评价]:炼丹术开创了化学科学。炼丹术历史悠久,古人在采矿冶金技术的发展中,用各种矿物尝试炼制“灵丹妙药”,以此实现对长生的愿望。长期的实验探索和积累衍变为炼丹术,对全人类的科学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为人类积累了药物、冶金知识,创造了新化合物,例如黑火药等。中国化学史使教学贴近科学发展过程,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题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结合化学大概念理解。

[评价]:此句可形容师长对后辈的期望,“取蓝”是最早的化学印染,《诗经·小雅·采绿篇》曰:“终朝采蓝。”“蓝”即蓝草,在酶催化下水解为无色的吲哚酚,经阳光照射与氧气反应,被氧化为靛蓝化合物。可引入靛蓝的有机合成路线,提炼合成物质大概念,开展深度学习。

  (三)古籍

《齐民要术》《梦溪笔谈》《天工开物》关注工农,《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关注医药。古籍与化学关联很大,蕴含丰富的化学知识,展现先民的“格物致知”。

青蒿素、水杨酸可引导学生开展对中医药学中大量的无机和有机化学物质的思考;玻璃制作、金属冶炼可引导学生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提升;食盐、蔗糖的加工,酒、醋和酱的酿造可引导学生理解工业生产、有机合成路线。用化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落实化学核心素养。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于化学教学策略

必修2“氮的化合物”教学片段。

[教师]“雷雨发庄稼”中的自然固氮原理。

[学生]解释:空气中的N2与O2反应生成NO(在放电或高温的条件下),NO与O2反应生成NO2,NO2与H2O反应生成HNO3,含有硝酸的雨水落入土壤,形成硝酸盐被植物吸收促生长。

[评价]谚语设计的教学活动助学生加工传统文化的化学信息。

[教师]《念奴娇》(黄庭坚):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解释雷雨后让人心旷神怡的原因。

[学生]结合化学概念,联想臭氧的化学变化做出解释:O2在打雷时反应生成O3,后O3分解成O2和O,氧原子有杀菌消毒作用,潮湿洁净的空气使人呼吸顺畅。这一过程的化学方程式如下:3O2=2O3,O3=O2+O。

[评价]“雷雨”可净化空气,诗词作为素材提升学生兴趣,解决真实问题。

[教师]近年臭氧层空洞严重,解释氟利昂破坏臭氧层原理。

[学生]生活中使用的灭火剂、制冷剂会产生氯氟烃,即氟利昂。氯氟烃在空气中上升到臭氧层,紫外线下发生自由基链反应:氯氟烃分解出Cl,与O3反应夺走O,O3变O。

[评价]诗词迁移到辨析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

[教师]NOX是O3分解的催化剂,请写出NO2做O3分解催化剂的原理。

[学生]基于证据推理,结合催化剂原理进行思考:O+NO2=NO+O2、O3+NO=NO2+O2。

[评价]学生形成利用自身的科学素养与文化底蕴为科技进步做贡献的意识。

化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层面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加工;素养层面提升学生文化底蕴;实现化学核心素养与民族自信双提升的育人目标。可见,高考选才、教改育才、核心素养达才的教学目标需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融合。

参考文献:

[1]张兆端.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习近平的马克思主义传统文化观[J].東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王磊等.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化学学科能力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北京市广渠门中学 韩建丰)

猜你喜欢

习题设计教学过程传统文化
以数据分析观念引领统计习题的设计
预习,小学高年级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石
初中化学习题设计的研究
欣赏教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实施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