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入基层围绕台湾青年融合凝众智破难题 中国光大银行光大金融租赁公司转型领导小组副主任黄柏翔
2022-05-30
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067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作为一个台湾青年,从台湾来大陆就业每年要面临1000多万毕业生的竞争,台湾青年如何落地?多年来台湾、大陆企业交流做了很多,但是怎么样从交流到停留、落地需要过程,这个过程需要组织,我认为面向台湾青年的公益性引导是服务。
过去像台湾的社区营造主要是凝聚共识,建立文化,构建命运共同体。对于社区来讲,文化有共识,大家才会紧密结合在一起,但是我认为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后还是有些差距的。以政大校友会来看,校友会共有700多人,大部分是台湾青年。2019年政大进入大陆的时候有10名交换生,之后2020年的时候有4名,这4名政大的学生愿意来大陆至少隔离将近一个月,之后上完半年的课回政大。对他们来讲,为什么大陆有吸引力?过去交流方面10名交换生没有问题,学校还要筛选下去很多,但是真正想来大陆的人大有人在。有很多人没来大陆的时候,如何引导他们?第一个是组织。我认为线上线下的交流机制是很重要的,需要深刻了解台湾青年的需求,解决他们的痛点。
我总结了三个经验,大家可以做研究。第一是走基层。我认为调研很重要。2015~2017年在中国光大集团,随集团的同事参加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跟基层青年干部调研,大陆会提供很多舞台。我在光大集团的课题是负责两岸共同建设福建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方面的课题。课题组除我以外,都是大陆的同事。跟着光大的同事去平潭、福州调研,通过这样的调研,能够很接地气地去了解未来在这里发展的方向。
第二是摸实情,靠公益性的实情研究。在归侨侨眷“智库论坛”,我的文章拿到三等奖,我代表集团,做“一带一路”两岸融合的探索。金融机构并没有限制台湾的青年来,你愿不愿意踏出那一步,要深入地学习,把相关想法形成研究方案。通过一些研究做导引,把实情摸遍,这样能够知道台湾青年在大陆发展的痛点。
第三个是要建平台。在校友会或者是大陆的组织,看到很多搭建人才技术项目和爱心的交流。在2020年4月,政大校友会筹集了3700个口罩提供给台湾的母校,我们把爱心送回台湾。很多大陆同学去台湾念过书之后,对台湾是很有感情的,所以他们积极参与这个活动。我认为两岸的交流,不是台湾青年被单方面的接收,我身边有更多的台湾青年是愿意付出的。建平台是两岸交流中很重要的一个纽带,比如大陆提供很多平台,如何让台湾青年了解平台、利用平台获得帮助等。
2021年我担任校友会会长期间拜访了10名校友,以青年为主,他们和我提的最多的是生活和就业问题。这边学弟学妹第一个问我:“黄博士学长,我来大陆第一年薪水大概是哪一个层次的,有没有哪些地方我们需要注意?”我个人认为,对台湾来讲,很少看区域,台湾区域就那么小,但大陆不同,像北京上市公司的年均薪酬是21.67万元,其他地方不一样。我常常跟我的学弟学妹们讲:“你来大陆第一个要看看在哪个城市发展,因为不同的城市、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风格,薪酬也不一样。”类似上面的问题,校友会可以给他们提供建议。
第四个本地化的经验,很多台湾青年认为大陆的金融机构不愿意招聘台湾青年。我觉得这是台湾同学先入为主的观念。金融机构要的是什么?要的是你的专业跟他们有相关的切合,怎么样引导台湾青年符合大陆的需要,我认为最重要是帮他们解决一些误区问题。通过校友会,最重要的是直接联动当地的资源。调查显示,在台湾毕业生要投166封履历才能找到工作。在大陆如果有一半的企业不熟悉台湾,把台湾人不列入考虑范围,那台湾青年到大陆要投300多封履历,才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
怎么样解决这样的问题?在北京,台办有一些就业实习推介会,要有一个引导的过程,过去来讲很简单就是招聘会,几个月一个招聘会,有兴趣的台湾同学就来听听。另外我认为学长、学姐的分享还是很重要的,但是会有什么问题呢?企业招聘有时效性,往往是在固定的时间,所以在线上招聘就越來越多。2021年10月30日我们开始做公益性的线上招聘讲座,让台湾的青年们听到关心的议题、解决的方案。
最后,我个人认为融入两岸的文化是成功的最后一个步骤,也是最关键的步骤。很多人来,除了就业,对文化不适应,这往往会有一些适得其反的效果。所以要加入两岸一家人不可逆的历史潮流中,通过像校友会这样公益性的组织,学到很多就业经验,这个只要能传承下去,就可以作为台湾青年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有一些相关的引导把企业的需要跟个人的优势结合,我希望能够把政大校友会打造成为面向台湾青年的公益性人才孵化器,为大陆的企业找到更多的人才,也为台湾的青年创造更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