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化艺术人才作用发挥的实践研究
2022-05-30石春轩子
石春轩子
摘 要:文教结合已成為我国文化事业创新发展的制度创新模式。上海市在推进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过程中,文教结合战略深入开展,高等院校的文化建设成为文教结合实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子。高层次文化人才的引进与团队建设成为新时代实施文教结合战略的有效路径。本文基于上海市文教结合战略的新要求,针对当下上海高校高层次文化人才建设需求,进一步探究以人才作用发挥为核心、契合文教结合战略形成的育人实践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而探究文教结合战略、高层次文化人才以及高校三位一体的深度结合,提出面向未来的文化建设实践路径,真正实现文教结合战略与高校文化建设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文教结合;文化艺术人才;育人;文化建设
人才是第一资源,国家和地方的文化发展、文化教育繁荣的关键在于人才。只有在文化人才队伍上形成比较优势,才能在文化生产经营、管理和发展上具有竞争力[1]。党的十八大以来,上海着力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以2013年颁布《关于本市推进文教结合工作的若干意见》为标志,正式提出将文化与教育融为一体,形成文教结合的制度创新。上海市文教结合战略经过十年发展,成就显著。面向“十四五”,上海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打造上海文化品牌,必须加强统筹高校教育资源,着重于文化人才及其团队的建设,推动高层次文化人才投身学校、社会等各层面的文化教育,来引领、提升上海文教结合的高质量发展。
一、资源整合:上海高校高层次文化人才的“引高补缺”
在多年的文教结合实践中,上海依托高校文化与人才资源,构建形成较为成熟的文化产业与文化教育之间双向互动的共生模式。这一模式的实施运行,以及上海市对文化人才所产生的吸引力,形成以文化人才为导向的文教结合战略实施的基础。
1.多类型文化艺术人才的需求
根据《上海市文教结合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中所提及的文化艺术人才行动计划,上海市在广泛吸收的基础上更加侧重对高层次文化人才的需求,而此需求的表现是依托高校以及文教结合工作在社会公众层面所提倡的“文艺人才工作室”而展开。因此,对于文化艺术人才高层次需求的分析,应明确为以下两方面。
首先,何为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在“十二五”期间,上海市文化艺术发展所面临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高层次人才总量不足,特别是名家大师、文化人才原创能力不强,人才国际化程度不高,文化产业新兴领域人才匮乏,与上海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立国际文化大都市的要求和定位不相适应。而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是上海市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发展水平的集中表现,是城市文化影响力、吸引力的重要来源,是上海打造文化大都市的核心竞争力[2]。
在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方面,当前对于文化艺术人才的认定多是以全国宣传文化系统所推进的“四个一批”人才工程最具权威性,视为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类型。根据2019年的数据来看,上海市“四个一批”文化人才数据及占比见表1:
从表1数据来看,在文化艺术类高层次人才的竞争中,上海在文化经营管理类中存在相对优势,但在可用于育人的理论类以及强有力的文化创新方面,高层次人才的保有量与建设社会主义国际文化大都市的需要是不相适应的。这就使得在文教结合工作中,迫切需要推进高校与社会的合作,加强高校对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的吸纳。
其次,人才类型覆盖面。我国文化艺术发展要实现“百花齐放”,对于上海市文教结合工作而言,应是多门类文化艺术及其相关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从当下文教结合的发展需求来看,上海市所进行的人才“引高补缺”的“缺”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1)文化艺术传播领域,适应新形势下流媒体技术应用及普及的高素质新闻传播人才。当前形势下,媒体技术作为文化发展与传播的主要手段,能够产生的社会化教育能力是极强的,因而不能忽视文教结合发展的“普及化”趋势。(2)文化艺术能力与教学能力双优的优质教师人才。这类人才引入高校,有助于弥补文教结合工作中以文化艺术教育为主的高校功能的发挥,特别是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的引入,有助于高校打造高层次育人平台,进而“以师带教”,形成长期的文化艺术人才培养以及与业界的良性互动。(3)文化艺术中所存在的“冷门绝学”领域人才。这类人才是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过程中所需发现与启用的重要力量。
2.文教结合人才的工作理念
在实施文教结合战略背景下,上海高校如何吸收文化人才、如何稳定文化人才以及如何发挥文化人才的作用,需要有明确的适应性工作理念。
首先,上海高校应结合文教结合工作的现状,明确文化艺术人才是文教结合事业深入开展的第一资源的理念。无论是“四个一批”人才或是各地“双创”人才的评选,都足以看出国家及地方政府对于文化艺术人才工作的重视。上海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的汇聚地之一,全国各地的文化艺术人才对上海高校和社会的文化建设成果的贡献是较为突出的。实践证明,将人才作为文教结合深入开展的第一资源是切实可行的工作理念之一。同时,高层次人才所产生的引领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高层次人才往往是文化建设中所必需的稀缺资源,高层次人才在人才团队以及文化建设工作中往往能够带来“连锁效应”和“磁场效应”[3]。在上海文教结合的推行过程中,应切实把处在世界高端水平的各类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作为重点和引擎力量,以此来带动整个人才队伍和人才工作奋力前进[4]。正如前文所述“四个一批”人才或是“文化名家工程”等,这类文化艺术人才能够以个人带动团队,以团队带动高校文化建设,以高校为平台促进文教事业的繁荣。因此,上海高校在文教结合战略指导下,不仅要明确文化艺术人才集聚的重要性,而且要注重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的引领作用。
文教结合人才集聚的观念,应该从“是否拥有人才”转变为“有效使用人才”。文化艺术人才作为覆盖面广泛且较为特殊的一种资源,将人才投入文教结合战略中的主要目的在于发挥其作用。从高校层面来看,文化艺术人才主要在教学、学术研究以及其他科研相关方面发挥作用。而对于上海文教结合工作而言,高校引进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在教育教学中发挥作用不够充分有效。同时,高校对于高层次人才的聘用与集聚大多是长期的,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在所处高校内外的社会性实践与流动,仅以学术能力进行的评估机制减少了部分擅长应用实践的文化艺术人才的积极性。因此,着力解决如何发挥人才作用所带来的正向效应或许远远优于单纯的对人才的吸收,文化艺术人才以高校为平台的充分流动,用于促进上海文教结合事业的发展。
最后是文教结合工作中上海高校及地方對于文化艺术人才的“投资”。所谓对于文化艺术人才的投资,主要是指高校及地方在政策上对于文化艺术人才各方面的保障。从高校层面来看,更多的是人才引进政策。以复旦大学为例,其将所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划分为特别岗位、关键岗位、重要岗位三种类型。从文化艺术人才的类型划分来看,在该校的人才引进政策中有所对应,如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知名学者,教学、科研和技术等某一方面特别优秀者,教学、科研和技术等某一方面有特殊专长者等。从文教结合工作的实践本质来看,二者之间是较为契合的,能够借助高校平台展开对文化艺术与教育育人双向人才的吸收。从地方层面来看,上海市在较为长期的针对高层次人才的落户政策以外,为保证对文化艺术人才高效率引进,也制定了相匹配的政策文件,如《上海高层次公共文化人才认证标准和吸纳引进办法》,甚至细分到具体人才类型的《上海市文化文物广播影视人才三年行动计划》,以国内外高校与影视基地的合作方式保障相关文化艺术人才在上海所从事的文化工作。
二、人本实践:以高层次文化人才为引领的育人实践
2021年,《中共上海市委关于厚植城市精神彰显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的意见》发布,明确要“打响‘上海文化品牌,使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在交相辉映中激发创造活力,在世界文化交融激荡中绽放独特光彩,打造更富独特魅力的人文之城。”上海文教结合战略的实施,从过程性来看即是以文化艺术人才作为引领,以教育为手段,通过高校平台,以校内的学历教育与社会性的美育来提升城市以及城市民众整体的文化素养与文化水平,进而打造国际文化名城。因此,在文教结合战略引导下,当前文化艺术人才在上海高校集聚后所承担的应侧重以多种形式为教育手段的文化艺术的内容输出。具体而言可分为高校内部与社会公众两方面。
首先是高校内部的育人实践。2020年12月印发的《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对高校教师“育人水平高超”的能力要求。从文化建设层面而言,拥有高水平文化艺术专业能力的高校教师人才,若是同时具有着高超的、润物无声的育人能力,则对于文化的输出与传承将发挥有力的促进作用。从当前高校的育人实践来看,一方面,高校的育人实践一般情况下是与教师个人所属的学科专业相关联的,不同的学科、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标准存在差异性。故而高校的学科专业教学赋予了教师在教书育人时更多的灵活性与能动性,教师个人的能力、性格、行为等方面特征对于教学成果产生直接影响,形成了高校文化艺术育人的个性化呈现。另一方面,文化艺术人才集聚于高校,尤其是高层次人才,更多地承担了高校内部教书育人的教学工作,以及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学术研究任务,如何更好兼顾文化艺术的社会实践是一个现实的问题。相对而言,研究生的培养是以应对未来高层次人才的储备力量,针对社会化的文教结合推进而言,现有的研究生培养人数则无法大范围地对社会化文教事业产生普遍的推动力。综合以上两点来看,高校文化艺术人才在上海文教结合战略推行的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在实践层面发挥育人作用。也就是说,要推进高校的育人与社会育人相结合,将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的影响力逐步自“庙堂”,走向社会公众,促进高校育人与社会化育人的有效衔接。
其次是社会化育人实践。上海文教结合战略指导下的社会化育人实践主要涵盖两方面,一是面向整个上海市中小学文化艺术教育的整体提升;二是面向上海市社会公众层面普遍
的、非学校类型的公共文化艺术教育。在中小学文化艺术教育方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已明确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其指导思想中特别提到美育以及素质教育的相关需求。从2021年上海市文教结合工作来看,更是以“高校+人才”形式,聚焦于中小学校艺术学科教育。从其实施手段来看分为两部分。第一是着力在多领域设立市级中小学文化艺术名师工作室。这种文化艺术工作室是上海市文教结合工作所探索出的一条行之有效的特色文化艺术传播教育路线,有效沟通了高校与中小学之间的教育差异,不仅使高校所集聚与培养的教育人才能够将个性化的文化艺术教学带入中小学学生的学习与认知内,又能带领中小学学生形成正确的、较高水平的文化艺术观,辅助其未来发展的方向选择。第二则是加强对中小学艺术教育和艺术教师的培训指导。现阶段中小学艺术类教师队伍的来源,主要为高校师范类毕业生以及教育专业或是艺术类专业已考取教师资格证书的高校毕业生,学历层次也由本科逐渐倾向于研究生。以高校培养的硕士生来看,总体上更多是为博士阶段人才培养做准备,因此学术训练要大于中小学文化艺术教育实践,也就导致硕士生进入中小学艺术类课程进行教学时,其与本科阶段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教授内容以及方式方法等并无较大差异,产生了一定程度上人才资源的浪费。因此,通过对高校文化艺术高层次人才的资源倾斜,进行中小学艺术教育和艺术教师的培训指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中小学艺术教育长期发展的思维定式,将高层次美育深入至中小学艺术课程课堂中,以达到文教结合在中小学中的实现。
而社会化的、非学校类型的公共文化艺术教育在当下上海的文教结合实践中则因其内容不同而采用以高校为依托的三条路线。(1)与中小学文教结合实践相似,以工作室形式作为高校与社会公众层面的连接,依托高校设立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工作室和紧缺艺术人才创新工作室,加强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缺口之间的精准对接,以打造高水平文化艺术人才的引流与培育平台,培养优质的教师团队以服务于上海市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2)针对“冷门绝学”类型的文化艺术,更加依赖各行业的通力协作,依托高校内相关专业高层次人才所具备的学术、科研、教学、育人力量,对文化艺术领域的“冷门绝学”人才予以扶持和传承人的培养。(3)社会化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与输送。以上海高校为资源依托,形成上海市文教结合战略指导下的高端文化艺术人才培养机构建设试点计划。更加注重于现代城市文化艺术的需求,如影视、艺术管理、音乐创作、艺术设计等。目的在于以文教结合将上海打造为国际化文化名城的同时,建立健全文化艺术领域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新机制。
从以上内容中可以看出,上海文教结合的育人实践之于中小学以及公共文化艺术教育,无论其以何种形式、何种路线开展,所依托的皆是上海地区具备的优质高校资源。而在应用之中,高校加强文教结合则是以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资源为主,实践行为的核心便是人才的活动,即以集聚于高校内的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引领文教结合战略在上海地区的育人实践。
三、平台打造:以人才为核心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重要表现形式。大学文化的力量在于其赋予受教育者特有的精神特质,即大学文化内化为学生的特质,这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并肩负重大社会责任之本,也是时代精神的反映[5]。当下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总量逐年递增,高校毕业生在社会中有着愈发重要的影响力。因此,在校园文化对高校学生产生较大影响的同时,也可以说其对社会整体的文化氛围也有着间接的影响。
1.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机制确定与改革
文教结合战略形成初期便是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先行基础。2010年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指导意见》揭开了文化与教育相结合的序幕。该活动的主题为“走进大师,感受经典,陶冶情操,提高修养”[6]四个方面。从主题可以看出,它是以人才为主体,以文化艺术为内容,以教育为手段,以文化艺术修养的提高为目的而进行的,这与当时文教结合的实践是极为契合的。而就当下上海地区各高校开展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来看,因其常态化的开展,已形成较为惯性的活动机制。主要问题在于重视活动的开展,而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活动所应达到的育人需求。
在内容方面,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现今已囊括了如戏曲、戏剧、舞蹈等各种类型文化艺术,在种类方面所覆盖范围较广,活动的形式也多以舞台展演展开。发展较为成熟的“高雅”艺术中的戏曲、戏剧、交响乐等较为传统的类型,对于观众来说,对节目的理解以及对艺术表达感知需要一定的文化艺术素养的积累,以此对艺术作品的表达与内涵产生认知与共鸣。但当下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在展演前大都仅为演出预告,结束后也少有针对演出内容的组织学习与交流。这就导致欣赏者未提前对作品形成一定的认知,欣赏结束后也未能及时有效地“消化”对文化藝术展演的接受,文化艺术进校园的教育引导功能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同时,在艺术水准方面,由于形成了展演形式确定机制,且长期以来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并未在高校与社会公众层面以作品引起较大反响或是引起广泛讨论,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所展现的作品并未在学生之间形成较高水准的文化艺术交流,作品水平、育人内涵、欣赏价值逐渐弱化或未得到充分重视。
基于此,多年来上海市在文教结合行动计划实施过程工作中不断采取相应对策,即以高校内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文化“大师”为引领而进行的校园文化艺术展演活动的改革。(1)在
组织上,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不再以短期、短时的舞台演出为主。上海市于2021年扩大了高雅艺术进校园的覆盖面,形成上海市学生中华优秀文化主题月展示系列活动,以扩大受众、增长持续时间以求校园文化氛围的持续性增长。(2)在形式及内容方面,从“展演”变“展示”的改革,使得校园内文化艺术的表现不再拘泥于具有观摩人数限制的舞台剧场之内,内容也自舞台表演扩展至静态的诸多文化艺术类型。(3)在文化艺术的创作方面,上海更多启用高校的高层次文化人才储备,以高层次人才创作的高水平、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作品为主,着重提升文化艺术作品内涵,以充实的内涵与较长的展览期限相结合,提升高雅艺术在高校内的整体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以及育人成效,推进以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为引领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2.“人才+基地”形式的高校“第二课堂”,打造高校文化品牌
上海文教结合战略十年的实践,促使高校平台、人才资源的有效利用,高校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边际逐步被打破,并形成以社会实践反哺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格局。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即是“人才+基地”的高校“第二课堂”开展。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对象是高校师生,目的是人才培养。提高大学生文化艺术素养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为了有效提升高校文化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个人艺术创新能力,借以带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海高校积极支持和推动文化艺术类专业与文化艺术团体的合作,共同建立育人基地。例如,“大剧院—上音”艺术实践基地计划,即是为上海音乐学院人才培养提供实习实训和演出支撑,同时以此举办更多面向高校师生的演出。
上海文化艺术团体的专业人才与高校有着紧密的连接,高校聘请了一批文化艺术团体中的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同时,艺术团体内的一线表演人才,乃至管理人才,大多是高校所培养的文化艺术专业毕业生,也是高校育人中面向社会输入的人才资源。以高校与文化艺术团体联合建设的实践基地作为高校育人的“第二课堂”,以高层次人才作为育人实践者,能够支持高校学生深度参与文化艺术创作、作品排演以及舞台展演经验的积累,有效提升高校文化艺术学生的艺术创作与舞台实践能力。从成效来看,现今上海市已在高校中推出名为“智领成长”社会大课堂全攻略实景课堂等活动品牌,打造创新形式的校园文化建设形式,提升以文化艺术人才为引领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与“智领成长”这类以育人为主的高校文化艺术品牌相似,上海市积极推进高校与社会艺术活动之间的合作,助力高校对接中国上海电影艺术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中国大学生创意节等重大文化艺术活动,提倡学生以个人文化艺术创作作品参与其中。在新时期红色文化的影响下,积极推进及开展红色经典校园大师剧的创编巡演计划,旨在营造以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艺术大师为标杆的校园文化氛围,将实践融入文化,将文化融入校园。
同时,已连续举办7届的“汇创青春”——
上海大学生文化创意作品展示活动,通过展示高校在设计、音乐、舞蹈、服装、影视、数媒、动画、工艺等各方面文化艺术教育的教学成果,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创意创新与文化产业园区、文化市场创新创意产业的对接,搭建了学生艺术作品展示、文化商品转化的平台,培养了一大批青年艺术人才,为打造上海文化品牌夯实人才基础。
四、路径构建:政策、人才、高校三位一体的深度融合推进
深入分析高校在上海文教结合战略中的实践可知,无论是育人还是校园文化建设,皆是以人才为核心,这就涉及到高校文化艺术人才与上海文教结合战略全面推行实践之间存在的限制问题。只有打破政策、人才、高校三项要素之间相互存在的壁垒,才能够真正做到以高校为平台,以人才为导向的文教结合深入开展。
首先是政策层面。政策是社会公众行为的总体导向,因此上海文教结合相关政策所起到的作用即是给予文教结合实践行为以指导,为实践的有效推行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在突破文化艺术人才来自高校与社会的壁垒方面,就需要上海地区以自上而下的政策予以支撑。关键在于两方面:一是高校与社会之间。从当前的实践来看,上海在政策的支持下采用工作室建设、基地建设作为中介的形式,已形成了高校与社会之间较为有效的文化艺术沟通,助力高校将自身文化艺术及教育资源投向社会公共的普及化之中,成为上海文教结合战略实践的特色路线。二是高校人才与社会人才之间。高校人才与社会人才之间的壁垒主要在于人才处于高校工作环境中受到其工作性质的限制,从而在高校人才直接投入进社会层面文教结合的工作中限制较多,无法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展现其引领作用。打破高校人才与社会层面的壁垒,現阶段存在政策空白,以高校之外的社会人才弥补高校人才与社会之间的连接空缺,在文化艺术引领的作用方面则稍逊于集聚在高校内的高层次文化艺术
人才。
其次是高校与人才之间的协作。文教结合战略以高校为平台的开展以及高校人才为引领的实践,更多的是自上而下由高校向文化艺术人才进行任务形式的分派。但在高校内部并未形成针对高层次人才在文教结合工作中所作贡献的评判标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校文化艺术人才引领文教结合工作的积极性。反观在上海所制定的文教结合行动计划中,业已明确提出促进高校学术期刊平台持续走向品牌化的路线,这一路线的提出与实行,对于高校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而言更具有行动方面的吸引力。
综上所述,上海市在文教结合战略的长期实践过程中已总结出以高校为平台,以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作用发挥为导向的推行路线,并以较为全面的政策来保障该路线的稳定实施。高校所储备的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作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只有将其以储备转化为有效使用,才能尽可能地发挥人才导向的理念,平衡高校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文化艺术差距。从当下的实践来看,高校以及其所具有的文化艺术人才与社会公众之间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交流壁垒,该壁垒的打破则更加依赖政策制定与高校之间的协作配合,给予高校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以更多的能动性发挥空间,从而助力于上海文教结合战略的深层次、广范围的开展。
参考文献:
[1] 郝荣峰.文化人才是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209-210.
[2]雷俊.“十二五”上海探索文化人才培养新路[J].人才开发,2011(4):8-11.
[3]王培林.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键在人才支撑[N].南方日报,2011-11-21(2).
[4]王通讯.高端引领的科学内涵[N].中国人事报,2010-07-02(1).
[5]沈丽丹,舒天楚.新时代高校文化建设的内涵挖掘与路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2021(8):103-107.
[6]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指导意见[Z]. 2010.
[责任编辑: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