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航运输业的未来
2022-05-30肖治垣
肖治垣
2022年在中国的航空运输史上终将是不平凡的一年。经历了两年多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虽然中国疫情防控“清零策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国内航空运输业快速复苏,很快就恢复到了2019年的水平,但是由于国际疫情的不断变化,叠加各国疫情防控策略的不同,中国的国际航线运输始终难以恢复,中国的民航运输业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按照中国官方的统计数据,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截止到2022年2月中国民航运输业累计整体亏损了2111亿元人民币。随之而来的东航梧州空难又是雪上加霜,这也终结了中国民航长达4227天的安全飞行记录。如今疫情在国内各地不断反复,以及当下国际航空运输业发生的变化,这都给中国航空运输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
如今,信心比任何时候都重要。从2022年初公布的一些数据,我们看到依然有一些国内的航空公司和机场通过各种措施实现了盈利。2022年年初,中国民航局下发了《“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为中国多领域民航强国建设锚定了方向,阐明了未来一段时期民航发展的战略意图和重点任务。通过研读这些数据,感受到的无疑是振奋人心的。
从这个规划中可以看到中国民航将在“十四五”期间全方位夯实民航强国的多个领域的基础,以期实现在2023年至2025年的跨越式发展。发展路径则是重点扩大国内市场,并恢复国际市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创新发展动能,提升容量规模和质量效率,实现全方位的高质量发展。表一(见下页)给出了中国民航“十四五”时期发展预期指标。
优化航线网络布局
规划中提出了中国民航在“十四五”期间要实现“干支通,全网联”的目标。全力构建以骨干网、基础网为支撑的国内航线网络。图一给出了国内主要的客运网络示意图。
与此同时,中国民航将优化国际航线网络布局。深耕东南亚和东北亚市场,稳步拓展西亚、中亚、南亚等市场,构建周边航空运输圈。同时有序提升新亚欧大陆桥、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和孟中印缅等共建“一带一路”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航线网络的通达性。构建通达欧洲、北美、拉美、南太、印度洋及非洲等地区的五大航空运输通道,扩大网络覆盖面。
中国民航将积极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商签航空运输协定,开辟和加密航线,提高中转衔接水平,推进“空中丝绸之路”建设。预计到2025年,通航国家和地区将超过70个,其中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要超过50個。
到“十四五”末期,中国的旅客运输量将达到9.3亿人次;货邮运输量将达到950万吨。同时中国航空企业占中国国际货运市场份额要超过40%。
加速机场发展建设
中国民航局给出了一个令人兴奋的机场规划。表二列出了“十四五”期间运输机场重点建设项目。
在这期间,中国民航将加快枢纽机场的建设。这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深圳、昆明、西安、重庆、乌鲁木齐、哈尔滨等国际航空枢纽的建设。并将总结上海虹桥、北京大兴和成都天府等机场的实践经验,构建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运营管理等领域的标准体系,以期打通运营规则,推进服务对接,更好地满足旅客便捷出行和货邮高效运输的需求。
预计到2025年,千万级机场旅客全流程无纸化能力、行李全流程跟踪服务水平分别达到100%和90%,近机位靠桥率达到80%。同时实现枢纽机场轨道接入率达到80%。
预计到“十四五”末的2025年,中国民用运输机场将超过270个。
持续提升空管规划
空中交通管理是保障民用航空安全高效运行的中枢。中国民航将持续优化管制体系布局,在航班量饱和、空域结构复杂、运行矛盾突出的地区增设第二区域管制中心;在偏远地区机场试点推广远程塔台和气象集中预报技术应用。“十四五”期间,开工建设的项目也不少。表三给出了“十四五”期间空中交通管理主要建设项目。
到2025年,中国民航将保障航班起降达到1700万架次。2020年受到疫情的影响起降架次是905万架次。不受疫情影响的2019年的起降架次是1166万架次。
智慧民航助力高质量发展
为了实现多领域民航强国目标,中国民航局发布了《智慧民航建设路线图》。提出了以“智慧出行、智慧空管、智慧机场、智慧监管”四个核心为抓手,瞄准民航强国建设目标,应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最新成果,实现对民航全要素、全流程、全场景进行数字化处理、智能化响应和智慧化支撑的新模式、新形态。“十四五”期间,中国民航的目标是统筹构建六大体系的建设,为此强调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
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方面,中国民航提出了全面系统、创新驱动、效率优先和开放融合的四项原则。不仅给出了碳排放和大气污染治理方面的部署,还首次就噪声防治、高效用水、固废治理、生态改善等提出了要求,首次就清洁能源的应用和基于市场机制建设等措施做出了明确的安排,鼓励可持续航空燃料常态化应用试点示范。
总之,智慧民航建设的完整系统性的提出,是中国民航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更是为多领域民航强国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从而实现民航多领域强国战略,服务支撑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几点启示
第一是统筹规划和协调发展。疫情期间,航空公司和各个机场不仅仅要开源节流,改变商业模式,为生存而战;更需要借“慢下来”的契机夯实基础,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在数字化升级、便利化出行方面大胆使用“黑”科技、数字技术。要在因疫情改变人类行为,特别是对未来出行要求的改变上下功夫、做研究。让未来的旅客出行能够通过科技创新变得更安全、更便捷。
疫情期间的科技创新无处不在:新型的座椅研究,新理念的客舱布局,空气盾牌式的客舱座椅空间的保护,消杀材料的研发,客舱消毒设备的研制和启用,甚至值机和安检的流程、顺序的变化都存在着种种变革。
第二,航空公司更应利用这个“喘息”的机会,调整机队的构成,从而更适合未来的发展。例如,南航下决心退役六架A380,B747客机有计划地退出服役;空客公司的A321XL和A321XLR被很多航空公司看好,改进其客舱布局用于长航线飞行,以替代宽体客机。
同时,随着疫情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导致航空货运市场的发展速度持续维持在高位,波音空客都相继推出了新款货机,客改货市场也在蓬勃发展。支线货机如ATR72已经服役,ARJ21也将推出货机型。最近巴航工业也高调对外宣布E190在役客机改货机的计划,并有望在2024年至2025年进入市场。中国民航如何打造航空货运联合舰队,为保障全球供应链的安全、为全球化的发展做出贡献,也是需要深入思考并踏实落地的。
第三,就是联合一切力量,一起向未来。多领域的航空强国的最终目标是为人民服务得更好,这离不开各个领域的力量一起协同发展。
中国民航提出了“干支通,全网联”的目标,这就需要偏远地区的地方政府积极响应,支持打通空中运输的毛细血管,让便利交通成为可行,既有利于民众的出行,更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航空公司之间的竞争,在某些领域也要走合作共赢、理性竞争的道路。不同的航空公司要探索各自的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将各自有限的力量用在更高效运转的业务上,这确实需要大家一起坚守发展定力,共同谋划发展。
未来的机场更不可能是交通运输网络中的一个孤立点,而是要和地面交通互联,高效协同。如与地铁、轻轨、高速公路、高铁的互联;加强远机场城市候机楼的行李直挂服务;同时还应该探讨将机场作为核心,打造临空经济区或临空休闲娱乐商业区的可能性,这些都需要非常便利的地面交通支撑。
此外,后疫情时代人流物流的恢复,更需要主要城市目的地的政府介入,推出疫情防控和旅游业协同发展行之有效的策略,促进旅游业、旅馆业、会展业的全面复苏和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