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国家战略 机遇与挑战并存
2022-05-30杜婷
杜婷
近年来,随着我国商用飞机产业的发展,我国适航审定体系也在不断完善。近日,中国民航局编制印发了《“十四五”民航适航发展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民航适航审定系统“十四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为未来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航空领域,任何一个国家的适航审定能力都是依附于制造业之上的,只有拥有强大的航空工业,才会催生权威的适航审定体系和审定能力。近年来,随着我国商用飞机产业的发展,我国适航审定体系也在不断完善。近日,中国民航局编制印发了《“十四五”民航适航发展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了民航适航审定系统“十四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为未来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十余年的民机适航探索
“十二五”期间,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航空制造业受到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发展势头良好。尤其是随着大飞机项目的深入实施,国家日益重视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产业升级,加大了对民用飞机等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投入,民用航空工业迎来了极佳的发展机遇。
适航审定工作面向整个航空产业链,肩负着保障民航运输安全和促进民族航空工业发展的神圣使命,既是不断提升航空安全的重要抓手,也是经济新常态下充分发挥民航业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战略作用的重要手段。健全的适航审定体系和强大的适航审定能力可以有力促进航空工业的发展,反之,则会成为航空工业发展的掣肘。
因此,为了服务于国家大飞机战略的实施,“十二五”时期,民航局将适航工作的目标定为“扩军”和“备战”。“扩军”就是要想办法解决编制问题,增加人员。根据国际惯例,要完成一型运输类飞机适航审定通常需要50~80人的审定队伍。但是,在当时全国民航系统中,仅有100多名这一领域的从业人员,要同时对 C919、ARJ21、新舟系列等多个型号飞机进行适航审定,人员短缺的问题十分严重。幸运的是,在国家严格控制公务员编制的情况下,中编办给予了大力支持,上海航空器审定中心、沈阳航空器审定中心、航空发动机适航审定中心应运而生。
这三个中心的建立,一方面缓解了目前适航专业人才短缺的难题,另一方面也是民航局在綜合考虑我国航空制造业布局的前提下,布下的适航系统人力棋子。在上海成立适航审定中心,是集全系统之力,以“国家队”的标准来保障 ARJ21和C919两个型号适航工作的顺利展开。将通用类小飞机和直升机的审定工作放在沈阳,则主要是考虑到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分布。在北京成立发动机适航审定中心,则主要针对目前我国正在推进中的国产发动机项目。
上海审定中心成立后,ARJ21飞机是其第一个从头到尾完成审定工作的项目。本着边学边干、边培训边实践的原则,在 ARJ21 飞机适航审定过程中,中国民航局培养了一支 10 余人的试飞员和试飞工程师队伍,结束了中国民航局不能独立自主开展审定试飞的尴尬历史。从立项到取证,12年间,局方对ARJ21-700飞机进行了12000多次制造符合性检查,300项适航验证试验项目审查,累计审查并批准符合性报告 3418 份,共计 30 多万页。完成了对一个型号的全过程审定,大大提高了适航审定能力,同时进一步健全了我国的适航审定体系和适航标准体系,对诸如机载软件审查、客舱安全检查等适航审定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完成了技术攻关。
新规划将强化补短板
任何一个国家的适航审定能力都是依附于制造业之上的,欧美各国均是如此。只有拥有强大的航空工业,才会催生权威的适航审定体系和审定能力。只有工业方不断使用新材料、新技术,推出新机型,才会迫使局方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来满足工业方的需求。以美国为例,其航空工业发展是一个持续、健康的过程,即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都没有中断过,甚至从某种程度说,战争还刺激了其航空工业的发展。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航空工业尤其是民用航空工业的发展跌宕起伏、断断续续,这也直接导致了我国适航审定基础薄弱,相应的体制机制不健全,导致我国在制定适航标准的话语权方面,更多地是采用“跟随”战略,只能借鉴国外先进适航标准来帮助制定和修订我国的适航标准,在技术上无法掌握话语权。在此背景下,我国在适航审定能力建设过程中,一方面,由于缺乏工业实践不能在适航标准制定之前充分参与;另一方面,由于适航审定系统缺乏必要的技术手段、试验设施,不能在适航标准制定之后充分验证,面对适航标准的制定,存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境。对此,民航局曾坦言,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尽管民航适航审定能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十三五”期间适航审定工作依然存在理念创新不够深化、运行机制不够完善、制度改进不够系统、能力提升不够全面等方面不足的问题,因此,此时发布新的《规划》正是要着力解决这些问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航空工业正处于从仿制到自主研发、从技术和产品突破到产业规模化发展的转变期,新技术、新材料在航空产品上的应用日益广泛,产业集聚和转型,大飞机产业链供应链发展,这对现有的适航审定模式和适航审定能力带来新的挑战,亟需适航审定系统在坚守安全底线基础上,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强机制完善、持续制度改进、强化能力建设,满足新发展格局的构建需求,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规划》的编制印发正当其时。
同时,《规划》还明确了“十四五”时期的民航适航发展目标,即到2025年,适航审定“三个世界一流”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新时代适航审定水平步入世界前列,运输类飞机审定能力与美欧比肩,建成高质、高效、融合和规范的适航审定能力体系,适航审定服务能力、技术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治理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能满足我国民用航空产业发展需求,对多领域强国的支撑作用更加显著。在此基础上,《规划》还从适航审定系统实现C919飞机等所有航空产品审定全覆盖、航空产品适航标准达到国际民航公约适航技术要求的程度、提升适航审定履职能力和提高培训质量等方面提出了量化指标要求。
新规划汇聚发展力量
《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 应对适航审定系统面临的发展形势,围绕坚守安全底线、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三个方面,以贯彻智慧民航建设为主线,以“五个融合”为路径,以提高体系效能为重点,要落实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强机制完善、持续制度改进、强化能力建设等四方面共14项主要任务,构建更加适应民航强国战略需要的适航体系和适航管理能力。为确保《规划》落实到位,《规划》还提出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规划落实”、“落实资金保障”、“营造良好氛围”等四方面保障措施。
同時,《规划》还明确了“安全发展,智慧建设”、“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系统思想,高效审定”、“统筹协调,融合发展”等四项基本原则。
其中,在“安全发展,智慧建设”方面,要坚守安全发展底线,践行“三个敬畏” 理念,坚持安全关口前移,强化主体责任落实;围绕智慧民航建设主线,推动产业协同发展,推进航空产品研制跨越发展、绿色产品技术开发和新技术的民航应用。
在“科技引领,创新驱动”方面,要加强适航审定技术研究,促进审定技术与审定实践结合发展,突破适航审定及验证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推动适航审定能力全面提升,应对传统航空制造业结构性变革、智能化渗透和数字化发展带来的挑战,形成支撑民航强国发展的技术保障能力。
在“系统思维,高效审定”方面,要以系统安全管理理念为牵引,以凝聚系统合力为重点,以机构批准为路径,优化适航审定方式方法,把握安全管理本质,贯彻基于风险的审定方法,把握规律,严格标准,提高审定工作效率。
在“统筹协调,融合发展”方面,要统筹适航审定资源,强化适航审定履职能力,提升适航审定系统效能;充分发挥行业引导作用,支持工业部门的适航取证能力建设,加强适航审定部门和民用航空制造业的良性互动,做到理念融合、人才融合、服务融合、标准融合、工作融合,推动双方共同发展。
同时,为了更好实现发展目标,《规划》围绕践行新发展理念、加强机制完善、持续制度改进、强化能力建设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民航适航发展的14项主要任务。
在践行新发展理念方面,提出了创新适航审定模式、推进绿色低碳航空产业发展和强化新技术应用推动产业协同等3项任务,坚持树立和强化新发展理念,将新发展理念贯穿适航审定工作的始终。
在加强机制完善方面,提出了优化顶层设计、加强系统组织机构完善,强化工作协同、凝聚适航审定系统合力,落实主体责任、促进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深化资源融合、推进机构批准机制建立等4项任务,筑牢适航审定系统高质量发展的保障基础。
在持续制度改进方面,明确了优化适航审定法规政策、健全审定工作管理制度和完善人员资质管理制度等3项任务,用制度来保证适航审定系统高效规范运转。
在强化能力建设方面,突出了强化行业安全运行的技术支撑能力、提升适航审定履职能力、加强适航审定技术研究能力和提升适航审定国际合作能力等4项任务,支持行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