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动手操作能力训练方法研究
2022-05-30李晓莉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操作;训练方法
数学学科自身的抽象性和复杂性,导致很多学生会对数学学习产生畏难、抵触等情绪,给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带来不利影响。为此,教师则可以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学习规律,积极开展动手操作教学活动,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知识通过具体、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简化学习中的概念转换和认知,促使学生在亲历数学知识形成和演变的过程中,强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升数学学习水平。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
智慧从动作开始,可见动手操作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强化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有着以下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学习过程直观化。虽然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知识点比较简单,但对于小学生而言有着较大的学习难度。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感知数学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二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1]。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强化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可以促使学生将对数学知识的认知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三是提升学生数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以促使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实现知识的正向迁移,发展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训练方法
(一)在自主探究中强化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除了要依靠教师的教学和指导外,自主探究也是必不可少的过程。为此,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将动手操作作为自主探究的重要手段,强化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和理解[2]。以“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的教学为例,教师则可以让学生准备好一张正方形的白纸,并将这张白纸进行对折,然后将对折的一边图上颜色,并向学生解释到这就是图形的二分之一。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继续充分操作,得出纸张的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等,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实际且生动的图形认识,以此来强化学生对分数概念的认知,提升教学效率。
(二)在体会感悟中发展动手操作能力
动手操作是学生体会和感知数学知识的有效途径,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则可以通过设计动手操作环节,让学生在“做中学”,促使学生获得直接的学习经验,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水平。以“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课时的教学为例,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感知长方体的特征和性质,教师可以事先给每一位学生准备好一块橡皮泥和一把尺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将橡皮泥揉成一个圆球,并利用尺子将这个橡皮泥切成两半,然后让学生观察其中一块的切面,并让学生将这个切面查下,再垂直切一刀,让学生观察这两个切面相交后形成的一条边,告知学生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继续用尺子切出另一個切面,并告知学生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已经有三个切面的橡皮泥切成一个长方体,并数一数这个长方体一共有多少个面、多少条棱、多少个顶点。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可以让促使学生对长方形的性质和特征形成深刻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去探究正方体的特征,学生便能很快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关系。
(三)在抽象思维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如果切断动作和思维的联系,那么思维是无法得到发展的。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通过一些思维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数学思维的发展。以“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为例,在计算1/2+1/4时,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利用一个正方形的纸片折出1/2,涂上颜色,然后再折出1/4,涂上颜色,再通过对这张纸的观察,分析异分母加法的计算方法。在这一操作中,可以让学生明白异分母的加法不能直接将分母相加,而应先通分成同分母分数,再进行计算。如此一来,则可以有效解决抽象数学知识与学生具象思维之间的矛盾,拓展学生在不同概念、不同形式之间的方式表达和思维转换,提升学生数学学习水平,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三、结语
综上所述,落实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未来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具备这一意识,并结合数学学科特征,精心设计动手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帮助学生学会动手操作的方法,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万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动手实践操作研究[J].学周刊,2022(13):32-34.
[2]付雪.浅析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施策略[J].小学生(中旬刊),2022(04):29-30.
(作者单位:山东省嘉祥县实验小学 李晓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