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科普 “谁来普”“普什么”“怎么普”
2022-05-30廖丹凤
廖丹凤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强化基层科普服务”。如何以创新形式开展农村科普,提升基层科普服务能力,是摆在新时代农村科普事业发展面前的重要课题。
农村科普,首先要解决“谁来普”的问题。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农村科普必须紧紧抓住农民这个主体,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如何动员、调动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农村科普,激发乡村本土人才科普内生动力,是农村科普工作的核心所在。因此,以志愿精神和科学精神引领广大农民,尤其是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高素质农民,广泛开展以科技志愿服务为重要手段的基层科普活动,在无须政府投资、不占国家资源的情况下,实现自觉自愿无偿服务农村农民,是今后做好农村科普工作的有效途径。
农村科普,其次要解决“普什么”的问题。长期以来,农村科普以农业生产的技术培训和技能指导为主,面向农村生活的科学思想、先进文化、精神文明、遵纪守法等内容较少。乡村振兴,离不开农业的全面升级、农村的全面进步和农民的全面发展。乡村振兴,必然要求新时代农村科普工作深度融入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从服务产业发展、服务农民生活、服务农村文化、服务美丽乡村建设、服务乡村治理的需求出发,打破当前农村科普工作的边界,实现科普与产业发展、科普与文化建设、科普与农民教育、科普与基层治理的融合发展。因此,农村科普要实现从以技术服务为主向全方位、立体式、综合性科普的深度转变。
农村科普,最后要解决“怎么普”的问题。以往,农村科普主要依靠农业科研及农技推广人员、基层科协以及乡镇干部等体制内人员。农业科研及技术推广人员主要利用下乡方式科普,农民们常常面临“专家走了,技术忘了”的困扰。基层科普人员,往往一人身兼数职,未能发挥应有作用。因此,让农业科研及技术推广人员把知识技术传授给高素质农民,培养其成为科普工作的“二传手”,再由这些源于基层、了解基层、扎根基层的高素质农民,也就是土专家们,将先进的科技文化传授给当地农户。通过构建大专家帶土专家、土专家带小农户的农村科普新模式,真正培养一支用得上、留得住、常在村、常驻村的乡村本土人才队伍,在有力促进农业科研成果落地应用的同时,也将有力促进土专家与小农户技能与素质的双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