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高中英语读写结合教学中探究主题意义
2022-05-30沈丽娜
沈丽娜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主题意义探究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语篇理解程度、思维发展水平、语言学习成效产生直接影响。读写能力是相互支撑的两个方面。基于主题意义探究的读写教学,是围绕特定主题开展以读促写,以写导读,读写共生的教学活动,体现的是阅读输入要素和写作输出要素的互相驱动。由此推知,主题意义一方面连接读写教学,有利于学生认识世界和自我表达,另一方面,读写结合教学过程也是学生构建主题意义,传递意义的过程。基于此,文章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 Unit3 Travel journal中reading Jour-ney Down the Mekong为例,分别从情景创设、思辨设问、活动开展、迁移写作等方面,深入剖析主题意义引领下的读写结合教学策略,旨在推进读写深度融合,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创设情境是以学生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为着力点,为学生提供语言学习的真实环境,进而拉近语言学习与生活的距离,将学生认知与情感活动有效连接,激活学生的原有认知,主动沟联新旧认知的关联,对主题进行探究的教学方法。教师可通过视频播放、设问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身临其境,激活背景知识,引入主题,诱发其阅读期望。
片段一:
课堂伊始,教师播放了展示旅游过程的视频,视频中真实的情境,瞬间吸引学生的眼球,学生对有趣、奇特的旅行产生了兴趣。接着,教师呈现文中的插图(见图1),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内容进行预测:(l)What information do you get from the picture? (2)Can you guess the route of the trip? (3) Have you evertraveled long distances? How do you feel?学生围绕这些问题,仔细观察图片,结合文本的标题,对文本内容进行猜测:主人公要沿着湄公河发源地与终点旅游。旅游就会涉及到计划的制定,包括旅行路线、工具、物品等的准备,这些内容均可能在语篇中出现。预测内容的验证也激发了学生阅读语篇内容的主动性。问题(3)则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阐述自己旅游的经历和感受,激活学生对旅游相关内容的认知,对语篇中将经历一场怎样的旅行产生兴趣,诱发阅读期待。
教师通过视频播放、设问等方式,为学生创设语言表达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表达自己对旅游的认知。很多学生都有外出旅游的经历,表达自己对旅游的认识,易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进而过渡到旅游计划、见闻、日志书写等主题内容上,为后续读写无缝衔接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设问思辨,探究主题
指向生活的思辨性提问,能够让学生有话可说,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内在驱动力,引导学生在探究、分析、推理、概括等思维活动中,积累认知经验,促进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引导学生在逐步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探究语篇主旨,分析文本结构、了解作者意图,以内化所获取的语篇信息,提高阅读成效。
片段二:
教师围绕旅游主题设计了如下问题:(l)How willWang Kun and his sister travel?why? (2) What prepara-tions have they made for tourism? (3)Can you se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Wang Kun and his sister in traveling?(4)1f it were you, how would you plan your trip?问题(1)问的是旅游工具,文中姐姐王薇强烈建议弟弟骑自行车旅行,认为这样的旅行一定充满乐趣。问题(2)指向旅行的准备。通过阅读,学生发现,文中主张骑行旅游的姐姐,对路线、出发日期、归来日期等都没有明确的计划,而王坤对姐姐的这种表现并不意外,而是配合做路线安排工作。问题(3)则是对姐弟二人对旅游这件事做法以及性格上的区别进行推测。即姐姐提出骑行旅游的计划,但并没有做详细的安排,以至于王坤询问时,她除了表示兴奋,感到很有趣这些情绪化的信息外,没有实质性的安排。王坤则对姐姐是有一定的了解,提出先去图书馆找地图册,确定骑行路线,了解这一路上流经的地点,做到心中有数。部分学生还借此对姐弟二人的性格做出推测,从而增强了思维的思辨性。问题(4)则是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阐述自己对湄公河旅游的计划,为学生提供了实际解决问题的机会。
教师通过设置层次递进性的问题链,逐步将学生引入主题探究的深处,由对文本表层信息的理解,到文字背后隐含意义的探究,推动学生在思考、辨析、归纳等思维活动中,深化对文本内容的认识,并结合实际生活,阐述自己的观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开展活动,深化主题
延伸阅读既能引导学生对主题意义进行深度探究和理解,还能为后续写作奠定基础,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开拓视野。基于此,教师可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拓展主题语境的内容,即围绕语篇主题,精选阅读素材,既基于学生的水平又超越学生的水平。阅读素材类型可多元化,引导学生在赏析中探寻其与主题意义的关联点,深化对主题意义的理解,从而拓宽学生思维,提高其审美能力,提升其评价能力。
片段三:
教师选择了该模块Using Language中的A Nightin the Mountains素材作为阅读材料,且该内容是Jour-ney Down the Mekong的延续,可以作为一篇旅游日志的范文来学习,主要讲述了两姐弟在山中夜宿的体验和感受。山上冒雪骑行,温度低得把水壶都冻住了,而山下蝴蝶飞舞,温暖如春,热得又让人立刻换上夏装。这种温差着实增添了旅行的乐趣。学生通过阅读语篇,从景物、动作、情感等多方面,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活动,领悟到旅行的趣味。文中多处语言描写优美,通过多种感官,以夸张、拟人、比喻等手法,借景衬情,让内容更立体,更饱满,富有吸引力。这种书写日志的手法,值得学生模仿和借鉴,为学生提供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的绝佳范本,为后续写作做好铺垫。
教师以Journey Down the Mekong为素材,组织学生阅读,引导学生围绕旅游主题对材料进行赏析阅读,并对其中优美的句式进行解读,让学生体会这种写法的妙处,习得写作手法,为写作积累经验。该语篇运用多种经典的描写手法,是值得学生模仿的佳作。
四、实践写作,引领主题
阅读是模拟写作的行为,而写作亦是模拟阅读的过程。学生通过学习、仿写、独立写作等過程,逐步实现迁移创新运用的目的。阅读与写作紧密结合,内容创造与语言模仿紧密结合,推动学生由仿到创的转变。基于此,教师可设置写作任务,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合理想象与延伸,迁移创新,完成写作输出。
片段四:
教师围绕语篇主题,设置写作任务:(1)以爬山的一次体验为例,仿写旅游日志。(2)根据语篇内容,合理想象推测接下来有可能经历的旅游地点,对其所见所闻进行介绍。(3)做一个旅游计划。这三个任务分别是仿写、续写、创新运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其一完成。其中任务(1)比较容易做到,能力要求是以A Night in the Mountains为模板进行仿写,分别从景物和感受两个层面去着笔,通过视觉、触觉、动作等描述,书写旅游日志。任务(2)则需要根据湄公河的旅游路线,确定下一个经历的地方进行描写,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获取相关信息,对其进行细致描摹。任务(3)则是构思旅行计划,不同于前两个,它既锻炼写作能力,又考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围绕主题,设置多样化的写作任务,让学生选其一完成,可以让每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发挥的着力点,运用阅读所习知识,实现由阅读输入到写作输出的转化,达到读写融合的目的。
总之,主题意义探究下的读写融合,强调语言知识向语言能力的转换,阅读是语言知识的静态输入,在输出的驱动下,语言就变成动态的输出。主题就像一个线,在创设情境、思辨设问、课外阅读、实践写作等环节中,贯穿读写始终,学生也在这一系列学习活动中有效地读、高效地思、实效地写,从而推进读写深层融合,促进其核心素养的发展。
(作者单位: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