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解答古诗词鉴赏题需注意的六个要点
2022-05-30张涛
张涛
古诗词鉴赏题是语文高考试题中必然出现的题型。命题人一般会针对作品的内容、主题、思想感情或作者的观点态度等来命题。
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不同的题型总结归纳了答题时需注意的六个要点,希望能为同学们解答古诗词鉴赏题提供一定的帮助。
一要注意标题。人们常常将文章的标题比喻为人的眼睛。可以说,审读古诗词的标题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因为标题往往会成为我们解读作品的切人点。一般来说,标题可能会透露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内容,诗人的写作思路、情感态度,诗歌的意境、类型等诸多信息。①标题透露了写作的时间、地点、事件等。如王勃的《秋江送别》(2020年浙江卷)。从标题中,我们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季,地点是江边,事件是送别友人。②标题暗示了诗歌的感情基调。如吴伟业的《意难忘·山家》(2021年浙江卷);诗人“难忘”山家的幽静环境和“怡然而乐”的农家生活意趣。又如王勃的《秋江送别》(2020年浙江卷);时间是秋季,事件为到江边送别友人,暗含伤感之情。再如杜荀鹤的《投长沙裴侍郎》(2019年新课标Ⅱ卷);“投”字态度恳切,含有投递、自荐、投奔他人,希望得到赏识、重用之意。③标题揭示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如李白的《金陵望汉江》(2016年新课标I卷)。诗人在金陵“望”“汉江”壮阔的景象,有感而发。④标题概括了作品的主要内容。如王安石的《送沈康知常州》(2020年江苏卷)、陆龟蒙《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2020年新课标I卷)、辛弃疾《鹊桥仙·赠鹭鸶》(2021年全国乙卷)等。⑤标题点明了写作目的。如杨巨源的《寄江州白司马》(2021年新高考I卷)、陈师道的《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2021年全国甲卷)、韩愈的《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2019年江苏卷)等。⑥从标题可以看出作品的题材和类别。如韦庄的《纪村事》(2020年天津卷)为田园诗,王安石的《读史》(2020年新课标Ⅱ卷)为咏史抒怀诗,陈与义的《题许道宁画》(2019年新课标I卷)为题画诗,岑参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2015年新课标1卷)为边塞军旅诗,王勃的《秋江送別》(2020年浙江卷)为送别怀人诗;陆游的《苦笋》(2020年新课标Ⅲ卷)为咏物抒怀诗,杜荀鹤的《投长沙裴侍郎》(2019年新课标Ⅱ卷)为拜谒自荐诗,王维的《晓行巴峡》(2017年北京卷)为羁旅行役诗;王安石的《太湖恬亭》(2017年天津卷)为写景抒情诗,白居易的《采地黄者》(2017年浙江卷)为叙事诗。⑦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如陆游的《苦笋》(2020年新课标Ⅲ卷)。从标题中的“苦笋”二字,我们可以看出是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二要注意作者。我们既要看到“同”,又要看到“异”。一方面,每位诗人、词人的性格特点基本上是固定的,如屈原“忠君爱国”,陶渊明“寄情山水”,李白“傲岸不羁”,杜甫“忧国忧民”,苏轼“处变不惊”,陆游、辛弃疾“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等;另一方面,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所具有的生活经历的不同,其创作风格往往不同。如同为边塞诗人,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作品往往雄奇、豪迈,境界异常开阔,而南宋诗人辛弃疾的作品往往慷慨、激昂,暗含英雄报国无门的悲愤。即使是同一个人,他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往往也“风格”各异。如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欢快明丽,后期的作品(如《声声慢·寻寻觅觅》)沉郁忧伤、苍凉凄楚。当然,具体到某首诗词,我们还需结合作品的写作背景来综合分析。
三要注意时代。例如,不同时期的爱国诗,其表达的情感往往不尽相同。先秦时期,屈原创作的《国殇》歌颂了将士为国慷慨赴死的壮烈精神;魏晋时期,曹植创作的《白马篇》通过塑造游侠的形象,抒发了自己想要为国效力的情感;唐代,杜甫创作的《春望》表达了他对社会和平安定的向往之情。即使同为南宋的爱国诗人,其表现“爱国”的侧重点和方式也不尽相同:陆游至死不忘国家统一,创作了《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诉衷情》等;辛弃疾发出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悲愤呐喊,创作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千古江山》《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文天祥为展现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创作了《扬子江》《过零丁洋》《正气歌》等。
四要注意注释。古诗词后面的注释一般会解释词语的意思,说明典故的来历,介绍作者的相关资料及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等。这些对于我们准确理解作品的内容,把握作品的主旨和作者思想感情有很大的帮助。一般来说,诗歌的注释会透露以下内容:1.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人的创作动机及本诗的思想内容。例如,王安石的《送沈康知常州》(2020年江苏卷)后有这样一条注释:①兰陵:古地名,诗中代指常州。嘉佑二年王安石知常州,嘉佑三年诏沈康知常州。杜甫的《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2019年天津卷)后有这样一条注释:①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人蜀》(2018年北京卷)后有这样一条注释: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这些注释点明了诗歌创作的背景。2.介绍相关的诗句,透露作品的典故。例如,陈师道的《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2021年全国甲卷)后有这样一条注释: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陆龟蒙的《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2020年新课标I卷)后有这样一条注释:③《楚辞·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比喻培养人才。3.介绍作者,暗示本诗的写作风格或感情基调。例如,曹翰的《内宴奉诏作》(2016年新课标Ⅲ卷)后有这样一条注释:①曹翰(923 -992),宋初名将。韩偓的《残春旅舍》(2015年新课标II卷)后有这样一条注释:韩僵(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4.展示别人的评价,暗示本诗的艺术特色或思想内容。例如,王安石的《读史》(2020年新课标Ⅱ卷)后有这样一条注释: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陆游的《苦笋》(2020年新课标Ⅲ卷)后有这样一条注释: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5.介绍诗中涉及的人、事、物等。例如,陈师道的《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2021年全国甲卷)后有这样一条注释: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暮的师长。杨巨源的《寄江州白司马》(2021年新高考I卷)后有这样三条注释: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五要注意“诗眼”(“词眼”)。“诗眼”(“词眼”)是一首诗(词)或某联(句)中最能体现作者的思想观点、情感态度,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能统摄全篇、全联(句)的词语。例如,吴伟业的《意难忘·山家》(2021年浙江卷)的下阙写衰翁待客的融洽场景。“喜去年,山田大熟,烂熳生涯”,喝茶饮酒,闲话桑麻,畅谈去年自己耕种的山田收成极好,可以无忧无虑地过舒心的日子,充分展现了席间主客畅谈的欢乐。句中的“烂熳”就是“词眼”,点出了山家的生活状态。又如,陆游的《苦笋》(2020年新课标Ⅲ卷)中的“苦”字就是诗眼。“苦而有味,如忠谏之可活国”(黄庭坚),忠言逆耳,良药苦口。诗人用“苦笋”来比喻谏臣魏征。
六要注意题干。有时命题人为了能让考生准确地把握题意,会给出一定的提示。在解題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认真揣摩、理解题干中的信息,说不定能在其中找到解题的“金钥匙”。例如,2021年全国甲卷考查了陈师道的《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其中有这样一道题: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分析“仕”与“隐”之间的关系,其实就是要求我们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处世态度。而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就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出”与“隐”的看法。颈联中提到,“我”身处官场,哪里能像隐居山中的僧人那样悠闲自在,那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真令人羡慕啊!可见,作者早已厌倦官场的黑暗,向往隐居的生活。但从尾联的“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又可看出,他又绝非看破了红尘。为了替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他最终还是放弃了隐居生活,决然出山。在“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之间,他选择了后者——把个人之乐暂且放下,将苍生之忧挂在心头。又如,2021年全国乙卷考查了辛弃疾的《鹊桥仙·赠鹭鸶》。其中有这样一道题: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非常鲜明,请简要分析。题干明确告诉我们,这首词的语言特色非常鲜明。我们只需找到相关词句,举例说明就行了。如:从“溪边白鹭,来吾告汝”“听君飞去饱时来”的对话式描写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轻松亲切”的氛围;“鱼儿”“堪数”“剩有”“来”等口语化的表达,使得诗歌的语言亲切自然、浅近直白、通俗易懂;“主人怜汝汝怜鱼,要物我欣然一处”“白沙远浦,青泥别渚”“虾跳鳅舞”等诗句诙谐风趣、活泼生动,给人一种“清新明快”之感。
总而言之,在解答古诗词鉴赏题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注意以上六个要点,从中寻找关键信息,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