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科技创新源泉在三湘大地充分涌流

2022-05-30辛湘言

新湘评论·下半月 2022年7期
关键词:湖南科技人才

辛湘言

仲夏时节,万物丰茂。日前,第24届中国科协年会在湖南长沙隆重召开。会议期间,来自国内外的110多名院士及6000多名科学家、企业家和各界人士,通过线上线下方式相聚一堂,围绕“创新引领 自立自强——打造中部崛起新引擎”主题开展深入研讨。这一盛会的召开,必将对湖南加快科技自立自强、以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引领和推动国家科技力量加快壮大、科技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海南、湖北、香港等地考察时,就科技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为我们在新时代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根本遵循。

湖南地处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科教资源底蕴深厚,创新发展势头强劲。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时,要求“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2020年9月来湘考察时,嘱托湖南“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湖南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加快推进科技强省和创新型湖南建设。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近年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部署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计划、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创新主体增量提质计划等“七大计划”,咬定目标、迎难而上,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推动科技强省和创新型湖南建设取得新进展新成效。超级杂交稻不断刷新“中国产量”,“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频频展现“中国算力”,超高速轨道交通牵引技术支撑高铁跑出“中国速度”,北斗卫星、“海牛Ⅱ号”深海钻机、“京华号”盾构机等吹响向“深空”“深海”“深地”进军的号角,镉低积累水稻选育、“分钟级”核酸检测等成果不断惠及民生……2021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超过1万亿元、增长19%,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双双突破1万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0%。

这些科技成果的背后,是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科技平台的发展壮大、科研人才的不断聚集。目前,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岳麓山实验室、岳麓山种业创新中心、湖南先进技术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5所大学、15门學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装备制造、北斗应用等领域原创性科技成果实现落地转化。尤其是通过优化创新生态、广聚天下英才,持续深化科研放权赋能改革,大力实施芙蓉人才计划,支持“小荷才露尖尖角”的青年才俊挑大梁、当主角,在湘两院院士达42名、国家重大人才计划专家435人、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3137人,成为推动湖南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

科技之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某种程度上,科技之争就是国运之争。如今,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快速发展,极大拓展了时间、空间和人们认知范围,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人机物”三元融合的万物智能互联时代。谁能把握时机,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上占得先机,谁就能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同时也面临碳达峰碳中和、疫情防控、人口老龄化、气候变化等重大挑战。应对困难挑战、推动高质量发展,都迫切需要激发科技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尤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加速演进,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蔓延,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一些西方国家对我国高技术领域进行遏制打压,关键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突出,科技领域面临严峻复杂的困难挑战,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增强风险意识危机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在湖北调研时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创新是一个决定性因素。迈进新征程,我们要有抓科技创新的紧迫感,但不能一哄而上、“眉毛胡子一把抓”,关键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国家所需、湖南所能结合起来,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找准服务国家战略的位置和比较优势,努力推出更多具有世界“并跑”“领跑”水平的创新成果,为国家解决“卡脖子”问题贡献湖南力量。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加快科技创新,必须从书本和实验室里走出来,坚持需求导向,牢牢把握“三新一高”对科技创新的现实需求,强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积极发展“大智移云”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大力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和产业化,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融合,带动湖南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蓬勃发展。坚持问题导向,加大“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加快解决湖南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产业核心零部件部分依赖进口,种业基因编辑技术、优质种源受制于人,农产品种植和加工技术相对落后等问题,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坚持民生导向,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致力解决耕地污染、“镉大米”、公共卫生安全等问题,用科技惠民生、护安全,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唯有实现基础研究的自立自强,方能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科技创新,必须把提升基础研究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落实《国家基础研究十年规划》,优化基础研究总体布局,加大对基层研究的投入,增强重大科技创新源头供给,鼓励基础科研院所和科技工作者心无旁骛潜心探索研究,注重原始创新,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更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尤需加快打造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推进科技型企业“十百千万”培育工程,加强企业创新政策支持,落实精准服务企业科技政策“新十条”,狠抓加计扣除等惠企政策落地,营造一流创新生态,不断鼓励企业加大自主创新研发投入,推动更多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和主阵地。

重大科技平台和科技基础设施是“国之重器”,对科技创新具有战略意义。加快科技创新,就要扎实推动岳麓山实验室、岳麓山工业创新中心(实验室)、湘江实验室、芙蓉实验室建设,构筑种业、工业“六基”、先进计算与人工智能、精准医学等科技创新高地支柱力量,打造湖南战略科技力量。大力推动国家超算长沙中心升级、大飞机地面动力学试验平台、力能实验装置、航空发动机冰风洞实验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为抢占科技制高点、催生高新技术提供关键支撑。

科技创新既要靠“创”,更要靠“改”。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尤需建立与其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以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注重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需求引导创新资源有效配置,推动形成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科技评价是科技活动的指挥棒,对促进科技事业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加快科技创新,需要树牢以质量、贡献、绩效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健全完善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评价制度,加快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禁锢,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激励更多科研人员主动投身科研事业,潜心开展科学研究,让更多有真才實学和创新贡献的科技人才脱颖而出。

科技管理对科研创新具有牵引规范作用,好的科技管理能够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创新活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管理改革不能只做“加法”,要善于做“减法”。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必须强化规划政策引导,扩大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范围,建立科研经费使用“负面清单”,取消项目预算编制,进一步扩大间接费用比例,简化项目验收程序,扩大劳务费开支范围,推进科研资金科学化管理,更加符合科技创新规律,让一切创新要素在三湘大地充分涌流。大力纠治科研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减轻科研人员负担,让科研人员从密集的迎来送往和复杂的表格填报等问题中解放出来,心无旁骛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中去,潜心研发出一流的创新成果。

创新不问出身,英雄不论出处。把需要攻关的科研项目张榜,谁有本事谁揭榜,是深化科研管理改革的重大举措。目前,湖南已在全国率先开展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和技术创新项目“揭榜挂帅”,省内外科研单位积极揭榜、协同攻关,着力探索科技攻关新路子,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进一步总结凝练改革经验,完善推广“揭榜挂帅”“赛马制”等项目组织管理新方式,做到不论资历、不设门槛,让更多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在科技创新大舞台上施展才华。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对湖南而言,没有“人才高地”,打造“三个高地”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湖南虽然是人才大省,但战略科技领军人才缺乏,国家级人才规模与发达省份相比较少,本土优秀人才外流风险增加。解决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构建完备的人才梯次结构,尤需强化靶向引才、专家荐才、柔性引才,大力引培顶尖、拔尖、荷尖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每年引进和培养一批适度规模的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才,重视和加强青年人才培养,为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创新人才的引进和成长有赖于良好的创新环境。打造科技创新高地,就要健全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竞相成长的激励机制、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机制,厚植人才成长的沃土,推动芙蓉人才计划等人才政策落地见效,聚焦人才政策落实的难点、痛点、堵点深化改革,最大限度地释放制度红利,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着力构建“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让“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景象在新时代湖南这片土地上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中流击水,奋楫者进。唯有勇于创新、顽强拼搏,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和决心加快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方能更好激发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的动力活力,推动湖南发展走向更加辽阔的未来。

猜你喜欢

湖南科技人才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人才云
三线建设在湖南
湖南是我家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