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高考文言 贵在巧用课本
2022-05-30刘海波
刘海波
万事万物各不相同,但都必有核心,抓住了这个核心,就能“四两拨千斤”。高考语文全国卷(包括新高考Ⅰ卷、Ⅱ卷和全国甲卷、乙卷)得分的核心就是文言文阅读。
首先,文言文阅读分值比重呈上升趋势,至少占19分(新高考Ⅰ卷、Ⅱ卷占20分),包含10分或11分的主观题——翻译(2套新高考卷有文言信息梳理概括题)。与现代文阅读命题重逻辑思维和鉴赏能力的考查不同,文言文阅读重字词识记和理解的考查,文意理解题多年来也仅涉及叙事六要素的梳理、筛选和概括,明显重在考查基本功。所以,只要勤识记、多练习,夯实基本功,在文言文阅读版块取得17分及以上,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其次,文言文阅读能力常常是解读其他题型的基础能力。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重视,文言文的重要性和参与度与日俱增。比如论述类文本阅读:下列关于凤的形象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为B项: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作为凤属的鸑鷟是跟凫一般大的红眼睛水鸟。这里应把“跟凫一般大的”改为“比凫大”。依据是原文中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鸑鷟,凤属,神鸟也。……江中有鸑鷟,似凫而大,赤目。”所以,此题的判断,关键就是“而”字的理解。如果文言文知识扎实,结合语境,就会明白这里的“而”不可能表示修饰关系,只能是转折关系。又如小说阅读《塾师老汪》,不论是读懂文本还是解答题目,都要理解小说中引用的文言文,比如“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的解读对理解老汪体验的“有朋自远方来”就有直接作用。再如诗歌鉴赏题中的B项: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这里应把“贫穷”改为“不得志”,其考查本质就是对“男儿屈穷心不穷”中“穷”这个文言实词的理解。“穷”在文言文中与“达”相对,本义为“不得志”;而“贫”则与“富”相对举,解释为“贫穷”。此外,学好文言文,还有助于成语语义的判断,对辨析成语、补写成语都有帮助;对于文言材料作文的审题及引用古代经典事例和名人名言来论证、阐释观点都大有裨益。
用什么:吹尽狂沙始到金
文言文阅读的经典题型有四种:断句、文常、文意、翻译(信息梳理整合属于文意题范畴,实词的解释比对则属于翻译的范畴),看似繁多,其核心都是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翻译的核心是“词汇”和“语法”。因为所谓的句子,就是按照一定的语法编串词汇构建的。对于文言词汇来说,常见的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是词汇学习的核心;而判断、被动、省略和倒装以及一些常用的固定句式是语法学习的核心。加强识记和理解这些词汇与语法的意义和功能,并勤加练习,熟练掌握,那么,文言文阅读的难点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怎么用:内服外用导归元
文言素养集中表现在解题过程中,而素养的培养则主要依靠课本学习。如果我们能够养成运用课本知识来贯通高考文言文阅读的习惯,久而久之,在考场上一定会所向披靡、势如破竹。
1.外用重联想
联想,就是通过类似的语境,联想课本中学过的文言词汇意义和句式知识,来翻译试卷中的文言文。下面,笔者以2020年高考全国Ⅰ卷文言文阅读题《苏轼传》为例,谈谈联想课本法在解读文言文试题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通过表格形式,运用联想课本法来梳理文中关键词语的意义。
其次,我们可以用联想课本法梳理文本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我们也可用联想课本法梳理文本中的文化常识问题。
文言句式也能从课本中找到不错的对应点。
2022年高考全国卷语文文言文阅读题考查路径由文化常识到实词词义比对的转变,清晰明了。“约、宣言、孤、阴、蔽、食、放、靡、悲”等常见实词的词义比对,更直接把课本词义联想拉进我们的视野。
由此可见,使用联想课本法能迅速调动我们的知识储备,为高效解读文言文奠定基础。
2.内服重推断
推断是指用课本所学的文言知识和阅读方法,去推导新的知识和方法。我们以袁宗道的经典作品《外大母赵太夫人行状》为例来演绎推断法。
首先,可依据字形推断。文言文亦多形声字,而形声字的形旁,往往昭示着词义。“东谷公与处士同里闬”,此句中的“闬”字,根据其偏旁“门”,可推测其词义为“门户”一类。又根据前字“里”当为“邻里”“乡里”之意,所以,“里闬”可译为“乡里”。“取办咄嗟”句中“咄嗟”皆为“口”字旁的叹词,当为“叹息”之意,全句可译为“呼吸间立办”。“遍视其囷箧而索然若故”中的“囷箧”,前者“囷”,由“囷囷焉”可知是仓库之意,而“箧”为“竹”字头,本意当为竹编的盛具、箱奁一类。以此类推,可知“则尽斥鞶珥授方伯公”句中“鞶珥”为皮革和玉作的饰品;“所谓拂衣者难妻孥也”中的“孥”,当为“子女”的意思。
其次,可依据对称关系推断。古代汉语十分讲究对举、对称,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相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词性相同,意义相关(相同、相近或相反)。“恭人不食,外大母亦绝噉”,此句中“恭人”是“外大母”的婆婆,“亦”为“也”,表明两人的做法一致。“绝噉”就是“不食”、不吃饭的意思。那么,“噉”当为“饮食”的意思。
再次,还可依据语法辅助推断。“以肉百年骨”,句中“肉”和“百年骨”都为名词,根据语法規则,其中一个应活用为动词。只有把“肉”解释为“使……生肉”,才能使语意通顺,符合情境。
最后,要根据具体语境来综合推断。“时长宪者喜敲扑”句中“敲扑”的意思可由“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一句来联想,但是“长宪者”为什么喜欢“刑具”呢?根据语境,应该是“喜欢给犯人用刑”。“外大母每见不肖”句中“外大母”可依据《项脊轩志》中的“先大母”来推测,还可以联系下文的“则家舅氏厚幸”来验证,是“舅舅家的人”,当然就是“外婆”了。“遂命方伯公委禽焉”句中“委禽”是什么意思呢?根据前文的“是真我家妇”,以及“有妇卜太夫人”,以及太夫人对丈夫方伯公的劝诫,可知“委禽”就是“送一只家禽”,即下彩礼的意思。
在这些推断方法中,语境推断法为根本。很多时候,由于文言词义在长期发展和使用中不断演变,要综合使用以上的推断方法,才能知晓具体的文言词义。
3.食补重积累
“联想法”和“推断法”都是从应用的角度谈高考文言文阅读,但是我们绝不可忽视当下的知识积累。因为,所谓的解释词义,不仅需要联想、推断,更需要根据语境从诸多义项中选择一个合乎语境的义项。比如“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列举四个义项:①木星;②年(时间,光阴);③年龄;④年成,年景,收成。又如“奈何”解释为“如何,怎么办”。《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选取的都是常见常用的义项,记住这些义项,结合语境,就能准确翻译出文言文试题了,并且很多义项课本中都能找到。
显然,一切的应用都是以积累为基础的。没有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积累,一切的技巧和应用方法,都不过是空中楼阁、虚无缥缈。
文言知识的识记积累,要以常见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义项和文化常识为主,熟练掌握四大特殊文言句式和常见文言固定句式。把这些知识积累储备充足了,还要通过大量的训练,积累、提升应用的能力。毕竟,知易行难,要想应用自如,还需要练习来搭建这座沟通知行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