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打造新时代全国湖泊治理标杆
2022-05-30夏成
夏成
太湖是江浙沪城市主要供水水源和长三角生态环境“晴雨表”,是流域洪水集散地和水资源调配中心。太湖流域是长三角中心区的核心地区,以占全国0.4%、长三角10%陆域国土面积,承载全国4.8%、长三角28%人口,创造了占全国9.8%、长三角40.8%的地区生产总值。2007年5月底,太湖蓝藻暴发引致无锡供水危机。2008年4月,国务院批复《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建立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有关部门和江浙沪两省一市参加的省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率先在全国吹响了全流域跨省市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号角。结合新形势新要求,近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生态环境部、水利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印发《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2021—2035年)》。《总体方案》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统提出新时代推进太湖保护治理的思路目标和任务举措,是今后一段时期太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的行动纲领。
一、踐行保护和发展相辅相成的辩证法,奏响美丽太湖新乐章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践表明,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侧重当前和策略方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调未来和方向路径,彼此是辩证统一的。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流域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复合体。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实施以来,太湖流域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14年经济年均增长10.28%,地区生产总值由28648亿元增至112736亿元;流域城镇化率达84%,常住人口由4917万人增至6811万人,人口进一步集聚,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太湖湖体水质总体评价从劣Ⅴ类提升两个等级到Ⅳ类,22条主要入太湖河流中江苏15条、浙江7条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比例较2007年分别提高73个、43个百分点。可以说,太湖流域在经济总量增长接近翻两番、人口增加近两千万的同时,湖体富营养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河网水环境质量显著提高,实现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初步走出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成为全国湖泊治理的典范。但我们也看到,当前流域污染物排放总量仍远高于环境容量,特别是造成太湖富营养化主要制约因子的总磷入湖负荷超出其环境容量三倍,蓝藻水华防治形势十分严峻,保障长三角区域水安全、支撑长三角高质量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新时期,要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落实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统筹流域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以控源减污、生态扩容、科学调配、精准防控为主线,针对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强化源头治理、系统治理、协同治理,当好新时代全国湖泊治理的标兵。到2025年,入河湖污染物大幅削减,滨湖湿地带逐步恢复,湖泊富营养化程度和蓝藻水华暴发强度得到基本控制,水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水资源配置格局持续优化,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35年,基本实现入太湖污染负荷与环境容量之间的动态平衡,流域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生产生活方式总体形成,率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
二、践行表象在水里根子在流域的整体观,大力推进污染防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理好水污染、保护好水环境,就需要全面统筹左右岸、上下游、陆上水上、地表地下、河流海洋、水生态水资源、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达到系统治理的最佳效果。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要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2022年1至5月,太湖主要水质指标平均浓度为高锰酸盐指数3.66mg/L(Ⅱ类)、氨氮0.09mg/L(Ⅰ类)、总磷0.057mg/L(Ⅳ类)、总氮1.56mg/L(Ⅴ类),全湖平均水质类别为Ⅴ类。当前,太湖流域印染、化工等传统产业体量较大,结构性和区域性污染问题依然突出;城镇污水收集效能不高,管网渗漏破损错接混接等问题突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覆盖率不足三分之二,且正常运行的不到三成;底泥污染是太湖富营养化的主要内源,但淤泥处理处置面临瓶颈。
新时期,要以减磷控氮为主线,以太湖上游的江苏无锡、常州、镇江市和浙江湖州市、杭州市临安区及余杭区为重点,太湖湖体和下游地区联动,深化控源减污截污治污,让老百姓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严格落实工业企业总磷许可排放浓度和总量要求,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补齐环保基础设施短板,完善城镇污水管网,强化除磷脱氮工艺,加强雨污分流和初期雨水管控,基本实现城市和县城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提升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推进专业化维护;建设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系统,消除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有序推进内源污染治理,科学开展生态清淤固淤试点,实施太湖新一轮生态清淤工程,率先推进环太湖有机废弃物处置利用。
三、践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加强重点区域生态保护修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出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当前,太湖已退化为藻生生境,水华多发频发,多年平均蓝藻密度由2010—2015年的3214万个/升上升到2016—2021年的9270万个/升。2020年6月蓝藻水华面积达984平方公里,约占湖体面积的41%,为近年最大规模。2022年1—5月太湖平均蓝藻面积为11.8平方公里,5月21出现今年最大面积为109.89平方公里。太湖水生生物链结构不完整,鱼类和浮游动物趋于单一化、小型化。上游部分山区森林资源林分结构单一,湿地岸线被侵占且净化功能不强,生态治理协同性有待提高。
新时期,要加强流域空间用途管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强化耕地保护,增强山水林田湿各类生态要素治理的耦合性和关联性,协同提升生态系统修复能力,特别是水体净化恢复能力。完善自然保护地布局,推进自然保护地水生态治理、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生境恢复工程,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加强太湖上游宜溧、苕溪低山丘陵区等水源涵养林建设与保护力度,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示范、坡耕地改造和平原区河湖库塘沟渠生态建设。因地制宜退还水域岸线空间,整治恢复自然岸线。对望虞河、新孟河、太浦河等太湖连接江海的大型输水通道和漕桥河、长兴港等22条主要入湖河流,探索生态化改造,建设生态绿廊,连通自然保护地、重要河湖湿地,提升流域水环境水生态系统质量。落实流域湿地面积总量保护,加强重要河湖湿地和湖滨缓冲带保护修复,加快重构太湖生态系统平衡。对太湖北部竺山圩、梅梁湖、贡湖等蓝藻易发区实施退圩还湖、退渔还湖、退塘还湿;对受损严重的西太湖以人工修复为主,加强生境重构;对生态较好的东太湖以自然修复为主,营造沉水植物等水生生物群落良性生长演替条件。对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太浦河、淀山湖、元荡、汾湖“一河三湖”跨界水体,实施一体化修复整治。
四、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治水思路,保障城乡供水安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科学推进工程规划建设,提高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太湖属典型浅碟形湖泊,水流流速缓慢,环境容量小。多年来通过望虞河科学实施引江济太,平均年调引长江水约16亿立方米,促进太湖及河网水体流动,保障了太湖及下游水源地供水安全。但优质水资源供给依然不足,流域万元GDP用水量比国际先进水平多耗三分之二。
新时期,要全面加强县级以上城市水源的多源互补和供水管网互联互通,不断完善双水源供水和深度处理安全供水体系,全面提升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和应急能力,着重应对极端天气和蓝藻暴发。严控水资源利用上限,强化流域生活、生产、生态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打造以太湖为中心、骨干河道为廊道的流域水网体系,尽快启用新孟河调水,提高太湖流域洪水调蓄能力、水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容量。
五、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推动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之策。与“国之大者”责任担当相比,太湖流域创新能力还未能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还面临创新动力不足、新动能培育和产业绿色转型滞后等挑战。
新时期,要合理优化流域经济布局,推进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周边重点排污企业逐步退出。推动戰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全面拓展沿太湖科技研发创新带,高水平规划建设太湖科学城、“两湖”创新区。加快制造业绿色化、智能化改造,推进印染、有色等传统产业绿色转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环太湖绿色农业、文旅康养等生态产业发展。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鼓励全体人民争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推动者。
六、践行全流域一盘棋思想,提升一体化现代化治理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个地区要从整体出发,树立“一盘棋”思想,把自身发展放到协同发展的大局之中。要提高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近年来,我国首部流域综合法规《太湖流域管理条例》施行,国家、省际间、省市县协商机制不断完善,太湖流域综合治理体系进一步健全。但跨省协同治理机制尚待进一步突破,流域生态环境、防洪供水、经济发展等多目标协同难度依然较大。
新时期,要加大太湖治理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将先进适用技术在全流域乃至全国研发推广。建立太湖流域水生态评价考核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发展绿色金融,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市场化进程。加强监测监督和执法监管,加快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标准监测执法“三统一”制度,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推动太湖流域江浙沪共保联治。健全保障机制,激发各方活力,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作者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地所副所长、国家发展改革委区域战略中心副主任)